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周易文化与人生哲学 > 周易大发现三十三(第1页)

周易大发现三十三(第1页)

卷三:发现了《周易》哲学

第二章《周易》政治哲学内涵

第二讲:“君子之治”的政治内容

第四节:《周易》”君子”之治上应遵循的政治原则

(一)

《周易》一书六十四篇可以说都是为“君子”在政治践行上阐述的政治方略,或原则。

“易为君子谋”(语出北宋张载,其意是“《周易》是帮助君子施展谋略”),《周易》一书就是为“君子”讲述安邦治国的政治谋略。并为“君子”安邦治国上设定了诸多应遵循的政治原则。

《周易》开卷第一篇《乾》,就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谋略。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到“见群龙无首,吉”。是以龙隐喻“君子”为政上的方法策略。但“君子”政治目的是“飞龙在天”,故“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君子”政治目的,也是“君子”应遵循的一项原则。

《周易》一书为“君子”设定了诸多施政上应遵循的政治原则,以下我们来分析“君子”在治国安邦上应遵循哪些政治原则:

1、“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君子无首,吉”

《乾》篇是以龙比喻君子之为,君子终于一步步从“潜龙”到“见龙”(崭露头角),这是个不断进取(君子终日乾乾)而达到成功的位置(“飞龙在天”),终于实现了“君子”之治的理想作为。“利见大人”,指出现了有作为的人物。“君子”的最终是要在政治上大显身手,要大有作为。《周易》里的“君子”是积极有为进取的理想治国者。“君子”不是潜伏着,隐埋着,不出来为政,而是不断进取,有为,达到安邦治国的位置上。《周易》是为“君子”讲政治谋略的书。所以“君子”也不应在政治上“过及”,即“亢龙有悔”。“君子”是安邦治国的主体,是应在其位,而谋其政,不是不为,也不能过为。政治上的追求是“飞龙在天”,但“君龙无首,吉”,则是“君子”应遵循的政治原则,即君子们应各守其位,共同治理好这个天下,而不是争当第一。说白了,“君子”不要争霸于诸侯,“君子”应共同维护周天子分封的”天下”。

2、“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这也是一个应遵循的政治原则,这一政治原则之意是:“分封诸侯,立卿大夫的爵位,没有身份资格的百姓是不能享有。”本句话是出现在《师》篇里的最后一段内容。“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这里的“大君”,应指有大德之君,这里并没有说是“周王”或“周天子”。《周易》一书里没有直接点出过“周王”或“周天子”的称呼。西周是文王开创的基业,周人建立周朝实行的是宗法分封制,把所谓的“天下”分割分封给氏族血缘身份成员。“周王”拥有都城的王畿地区,“王”的血缘氏族成员分封到各地(包括有功的功臣,及异姓建立姻亲关系),形成”天下”诸侯拱王的一种政体。“周王”名誉上成为”天下”的主,诸侯为一国的主。西周初期确立了分封制度,而这“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无疑体现了分封制度的政治纲领。自然“君子”治国应遵循这一政治原则。《周易》一书是西周后期产出的,《周易》所体现的是维护分封制度社会,是让“有国有家者”共同治理好”天下”,维护好”天下”的秩序。《周易》里所讲的“君子”就是有国有家的统治者。《周易》里的“理想国”,就是“君子”共治”天下”。故“君子”在安邦治国的政治实践上,是要遵循“开国承家,小人勿用”的这一政治原则。因为“小人”是统治对象,也是君子施爱体恤的对象。“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是体现了对“君子”与“小人”这种等级秩序的维护。

3、“比”之原则

《周易·比》篇讲结盟,是为“君子”讲述邦国之间建立结盟的政治措施。

《周易》是讲述“君子”之治,而“结盟”又是“君子”之治中应遵循的一项政治原则。《周易》一书是西周后期产生的,此时也是西周王室衰落,而诸侯国上升的时期。《周易》作者希望的是“君子”(西周整个贵族统治集团)共同治理好”天下”。在一个分封制的国度里,西周王室早已失去周初的统治地位。而是“有国、有家”者出于独立及上升的地位时期。那么,如何在邦国林立的这种社会格局局面,使邦国之间和平共处,而达到”天下”太平。《周易》提出了结盟的政治策略,要诸侯间建立和平共处的社会局面。诸侯国走结盟,才是”天下”太平的一个有效途径。“比”就是结盟,联盟之意。邦国之间进行结盟,而达到”天下”太平景象。当然这一任务,《周易》作者寄托给君子们去实现。这“比”之道理有点“邦联制”的特点。

“比之自内,贞吉”,“外比之,贞吉”。这就说,“邦国之间建立结盟,前景吉祥”。“与外邦建立结盟,前景吉祥”。这就是内外联盟,将带来美好的前景,“结盟”无疑是“君子”应遵循的一项治国的政治措施。

4、“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周易·履》篇中提出了“履道坦坦,幽人贞吉”的一个政治措施。《周易》作者理想的政治环境是“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就是说“政治上应平坦无险的宽松环境,就连不愿入仕的隐士们也会出来参与社会活动,岂不是光明的未来”。因为有了那些靠武力取得地位的人(“武人为大君”),才使政治仕途险恶重重,才出现“履虎尾,咥人”的险恶政治。《履》篇讲述的是政治环境,这无疑是给君子讲述政治上应创造一种宽松的无险仕途,让不愿参政的隐士出来效力国家。“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无疑也是“君子”施政上应遵循的一项原则。

5、开“泰”抑“否”的政治措施

(即建立通泰的社会发展局面,而抑制政道闭塞所导致社会衰落局面出现的措施)

《周易》里的《泰》与《否》篇讲述了这方面的内容,使“君子”明白如何走向通泰的社会发展局面和如何抑制政道闭塞而导致社会走向衰落的社会问题。告诫君子“泰,小往大来,吉亨”,“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的政治道理。开辟通泰,抑制闭塞是“君子”之治应遵循的政治策略。而这与后封建社会里从“泰”,“否”望文生义出的“泰极否来”的概念是不同的。

6、“同人于野”的政治原则

“同人”指众人。“野”:指野区。犹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城乡区划上的农村乡野,即与城市是相对的区域。

《孟子》“滕文公上”里说“夫腾,壤地偏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清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自赋”。

这是“国野”的区分。孟子向腾公建议征税比例,“国”与“野”是不同的。“国中”应是城市,“野”是指城市外的农业之地。孟子称的“野人”是指乡村种田的人。在《周易》里称“小人”。但无论“国”与“野”都是诸侯国的地盘,是一国之领地。《周易》里的“同人于野”是讲的把众人力量聚集在国家的利益上之上,才是正确的方针原则。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同人于门,无咎”。

“同人于宗,吝”。

这是倡导聚集众人力量于“野”是通达顺利,能办成大事业,又能利于“君子”之政的正确措施。“同人于门”也没有害咎,而唯独“同人于宗,吝”。“吝”就是不好的结果和行为。西周初的体制是宗法血缘下的分封制。“宗”分大宗,小宗。诸侯国里也分大宗小宗。这里的“同人于宗”的“宗”是与“国”的整体利益相背的宗派势力。故“同人于野”或“于门”是关乎着一国的整体利益,所要反对“同人于宗”的这种危害国家的行为。无疑“同人于野”应是“君子”之治上应遵循的一项政治原则和策略。

7、“官有渝”的新老官员交替的工作原则

《周易》“随”篇论述了官员交替的组织原则,即不能“系小子,失大夫”,也不能“系丈夫,失小子”的这种偏于一方的用官之道。对这一问题要考虑得当,既寻求到正确的工作方针,也有利其位,符合正道(“随有求得,利居贞”)。所以官员交替工作也是“君子”应重视的一项政治措施。

8、“知临,大君之宜”的治国方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