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电子书 > 第137部分(第1页)

第137部分(第1页)

波争执。齐亚诺把这文件说成是向柏林提供的“一点点线索”,但是这个文件肯定强调了德国从这样一次会议可能得到的好处,因为(正如它说的那样)这时德国已经得到了但泽以及它所追求的大部分目标,而且还获得了它的“精神上的满足”。如果它同意开这次会议,它就可以达到它的全部目的,而且还可以避免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

令齐亚诺惊讶的是,希特勒并没有立即完全回绝这个计划。阿托利科在同一天(2日)的12时30分去见里宾特洛甫,想打听一下德国对意大利的建议的态度究竟如何。里宾特洛甫说,他已经同希特勒讨论过这一设想。希特勒所关心的是,首先要弄清楚,头一天他收到的英法两国政府的照会是否带有最后通牒的性质。如果是最后通牒的性质,那末它们同墨索里尼的建议就是背道而驰;这样,他就只得拒绝这个建议了。阿托利科坚持说,不管这些照会是什么性质,这项建议都应优先考虑。里宾特洛甫则说,必须由英法两国驻柏林的大使,并通过阿托利科向罗马询问,把这两份照会的真正含义解释清楚。因此不能立即给意大利的建议以明确的答复。他要求在二十四小时内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情况,齐亚诺在当天下午2时向洛雷因和弗朗索瓦…蓬塞作了介绍。然后,当着他们的面,齐亚诺又亲自打电话把希特勒的两点要求告诉给哈利法克斯和博内。双方的回答都是:那份照会是想作为一种警告,而不是最后通牒;至于限期的事则必须分别由英国内阁和法国部长会议来解决。哈利法克斯本人还补充说,他确信英国政府现在不仅将坚决要求停止敌对行动,而且还将坚决要求德国军队在这种会议能召开之前撤出被他们占领的波兰领土。他在见过首相之后于下午6时38分又打电话告诉齐亚诺说,他预料的已经得到证实。英国政府不仅将坚决要求德国军队撤离波兰,以之作为召开会议的一个先决条件,而且还坚决主张但泽必须回复到几天前的原状。齐亚诺回答说,要希特勒接受这两个条件看来是极难办到的。哈利法克斯还说,下院将在当天晚上就意大利的召开一次会议的建议发表一个声明。对于这一点,齐亚诺也表示异议,然而哈利法克斯说,必须使公众随时知道局势的发展。

在罗马,齐亚诺直到深夜还没有收到法国的最后答复,虽然博内在4时已经和哈利法克斯谈过计划召开会议的事和最后通牒的问题,而且卡多根在英国内阁会议后也在下午5时打过电话给博内,告诉他英国提出的条件,以及英国内阁所规定的限期,即德国军队必须在午夜前撤出。这一决定,如前所述,以后又在当天夜间取消了。不过,这一改变对意大利建议召开会议的前景并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知道了英国的条件后,意大利的领导人现在确信,把一项完全不可能被接受的建议向希特勒提出,那是毫无用处的。于是齐亚诺不再等候巴黎的消息,在晚上8时20分打电话给柏林说,除非德国政府建议意大利政府继续进行这项计划,否则它就要放弃它了。阿托利科于下午8时50分把这信息转达给里宾特洛甫,后者接到后也没有作任何评论。

博内为了想使法国的答复显得比英国的更加妥协一些,一直等到晚上8时30分部长会议结束后才把复电发出。于是他就可以(在晚上9时)这样的告诉齐亚诺了:虽然这答复同早先那个临时性答复内容一致,但至少法国政府准备给希特勒以他所要求的二十四小时来考虑一切,它将不要求德国在9月3日中午以前答复它的照会。然而,正如齐亚诺在回电时对他说的,法国答应的较长宽限现在已无补于事了,因为英国政府提出的条件已成为召开一次会议的无法克服的困难。齐亚诺热情地感谢博内的来电;博内则对这位意大利部长的努力表示敬意。这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谈话。

尽管如此,博内仍没有完全放弃召开这一会议的希望。9月2日夜间,德·蒙齐在得到他的同意后,与意大利驻巴黎大使瓜里利亚进行接触,问他如果英国政府所坚持的德军撤出波兰这个先决条件办不到的话,是否至少可以有一次“象征性的”撤军。这个建议由瓜里利亚转达给齐亚诺,被齐亚诺当时就回绝了,甚至也没有向墨索里尼请示报告。事实上,这件事的重要意义只不过是表明,至少法国政府中有一些成员仍在极力想避免战争而已。

在意大利建议召开会议这件事上,最后要说的是同希特勒有关的。在一份电报中(9月3日夜晚11时到达罗马,由马肯森于4日上午9时40分递交给墨索里尼),希特勒感谢墨索里尼的这最后一次斡旋的尝试,并且声称如果当初他能够得到会议必将成功的保证,他原来是会同意召开这次会议的。但是,德国人在波兰的两天战斗中已经流了血,他不能让它“在外交阴谋中白白地流掉”。尽管如此,他相信,如果英国不是从一开始就决心要打的话,解决的路子还是可以找到的。他警告墨索里尼说,同西方国家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意大利现在可以置身事外,它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是同它们势不两立的。希特勒写道,“我还相信,即使我们现在走的并不是一条路,命运终将把我们联结在一起。”

第五章 中立国的立场

欧洲各小国在同大国关系中的实际地位,和它们在战争爆发前这一阶段中有关中立的政策,都已在本书前几卷中述及。特别是那些与德国接壤、因此处境最为危险的国家,直到大战爆发前夕一直是把它们的中立当作最后的希望而紧紧抱住不放。德国的一再保证将尊重它们的地位,似乎也按照其表面价值而被接受了。纳粹暗示说,如发生战争,第三者可能会侵占它们的领土,所以极力迫使它们为了本身的利益,重申它们的绝对中立地位。这样,希特勒(他完全知道西方国家不受到挑衅是不会侵犯中立国领土的)就使弱小邻国的边界地区变得对德国安全无害了,随着他的侵略计划的逐步展开,再来对这些小国逐个地加以解决。

确实,有些小国也向英法两国寻求同样的保证,或者是(如比利时)根据现有的承诺,或者是(其他国家)因为这些大国一向有尊重它们的中立的传统。然而,主要是由于怕得罪德国,彼此从来没有进行磋商过,也没有做过协调各国军事计划或军事力量的尝试。中立和独立仍然是它们有用意地提出来的口号。那些所谓“奥斯陆国家”——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和低地国家——确实曾联合在一起向将要成为交战国的双方呼吁过要避免战争,但是它们的合作也只是到此为止了。每个国家选择各自的道路,结果是它们七个国家中有五国在八个月或不到八个月的时间内遭受了德国的侵略和占领,而芬兰则在这年年底同俄国打了起来。即使如此,它们仍然深信自己的态度是正确的。试举一个例子,荷兰外交大臣范·克勒芬斯,在1940年9月(他的国家被入侵和占领以后)写文章坚持说,对一个处于荷兰这样战略地位的国家来说,中立以外的任何政策“都只是自杀而已”。

大多数中立国家听到德苏条约的消息后,都感到迷惑和惊慌不安,布鲁塞尔更是公开地冷嘲热讽。比利时人把这条约当作是一项投机取巧的外交手腕,认为缔约双方对条约的持久价值都不抱丝毫幻想。尽管如此,比利时政府显然并没有用同样的现实主义态度来对待自己同德国的关系,因为在8月25日,比利时首相皮埃洛就曾向德国代办保证说,比利时政府的“继续奉行一项独立的政策和置身于任何冲突之外的决心并没有改变”。他说,独立的政策“乃是国王的政策,国王毫不动摇地坚持这项政策”。当这位代办提到有谣言说,法国打算在战争爆发时遣派军队通过比利时的领土,皮埃洛又进一步保证:比利时政府决心“动用其全部战斗力量来对付任何侵犯者”。

第二天,8月26日,按照里宾特洛甫的指示,德国大使要求国王利奥波德予以接见。接见时首相也在座,大使声称:如一旦发生战争,德国准备无条件地遵守1937年10月德国同比利时换文所规定的条款,即德国政府保证比利时领土的不受侵犯和完整。当然,其先决条件是比利时“在任何冲突中”对德国应保持中立,并不得容忍第三国对其中立有任何的侵犯。如果比利时竟然容忍这种侵犯时,则德国自然也将被迫出来保护其自身的利益。德国大使在汇报他的这次谈话时说,国王利奥波德“对德国的步骤深表满意”,他充分了解这项声明的含义,并且宣称他决心“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一方,都要执行这项独立的政策”。8月26日,在布鲁塞尔发表了一项经双方同意的新闻公报;同一天,比利时外交部给德国大使馆的一份照会中也重申了政府严守中立的决心。28日中午,比利时政府下了局部动员令,三小时后开始沿法国边界一带采取了防御性措施。德国大使指出,这表明比利时人是真心想要保持中立的。

英国驻布鲁塞尔大使罗伯特·克莱夫爵士26日收到了皮埃洛的一封信,告诉他上述的那次谈话和德国宣言的含义。送来这信件的官员说,首相急于想知道,由于德国的这一行动,英国人是不是也应重申一下他们的保证。比利时驻伦敦大使随后在26日傍晚也去英国外交部提出同样的询问。第二天,27日,英国政府作出了答复,它向比利时政府重申了1937年4月24日的声明中所作的保证,即英国政府将尊重比利时的中立,但是如果它遭到另一国家的侵犯时则另当别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保留改变其态度的权利,以便确保自身的防务;而且他们自然也将履行自己已作出过保证的对比利时的“援助承诺”。26日还向法国政府进行了接触;28日,法国大使向国王利奥波德递交了一份他的政府的类似声明。

28日,皮埃洛把一份表示已收到英国政府的声明的通知信交给克莱夫。在这份通知中,比利时政府重申了“在一场欧洲冲突难以避免时”它打算保持中立的意向。通知继续说,它因此将反对破坏这一中立的任何行为;如果“事与愿违”,比利时竟遭到侵犯,那么,“它将毫不踌躇地请求联合王国”给予援助,这种援助的承诺是英国政府刚刚重新加以肯定过的。克莱夫在报告这一点时还说,皮埃洛“坚持”要强调这最后一个条件的必要性。

这样,在交换了这些保证后,一旦入侵波兰把英国和法国也卷了进去,比利时就必须承担起国际法所规定的一个中立国的种种义务。它的保守中立的声明在9月3日的《箴言报》上登了出来。

荷兰的中立地位与比利时的不同,纯粹出于自愿,而不是由条约规定的。8月25日,荷兰政府通过荷兰全国新闻局发表一项声明(登载在26日的报上),对外国报纸怀疑荷兰会保持中立的猜测予以驳斥,并坚决表示如爆发战争它将保持绝对的中立。

8月26日,德国驻海牙公使拜会了荷兰外交大臣,随后又谒见了女王威廉明娜,他向两人都宣读了一份声明,大意是说德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侵犯荷兰的领土。反过来,在发生战争时,它也期望荷兰政府能对德国严守中立,并抵抗第三者对它的中立的任何侵犯。

28日,荷兰发布了动员令。当天夜晚,女王威廉明娜在广播演说中强调,这不是战争的信号,恰恰相反,这乃是一项紧急措施,以便荷兰在必要时得以贯彻其严守中立的意愿。

英国政府知道,荷兰人是怎样一向小心翼翼地强调他们的独立而不是他们的中立,并且晓得他们绝不希望得到关于尊重那种地位的外国保证,因此直到这时为止从来没有正式地提出过这种保证。只是到了8月30日用在英国报纸上发表声明的方式,英国政府才首次宣称,它“决心要象尊重比利时的中立那样尊重荷兰的中立”。

接着,英国驻海牙大使在9月1日递交给范·克勒芬斯一份照会,声称一旦英国卷入战争,如果荷兰政府能采取中立的态度,则英国政府将坚决尊重这种中立,假如其他国家也这样做的话。这一次英国政府是独自行动,法国并没有参加。法国没有作这样的声明,也没有要求过它这样做。范·克勒芬斯后来在议会答复批评者时说,这种保证在当时是不必要的,因为在两国之间还隔着比利时的领土,而比利时,法国对它是作了保证的。

9月3日,荷兰政府发表了一个保持中立的宣言,宣言包含有二十三条以国际法的通例和原则为依据的条文。

卢森堡是根据1867年的伦敦条约,在共同的保证下建立起来的一个永久中立国。但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对它的中立或独立并没有作过特殊的保证。不过,法国准备在它遭到德国攻击时,给予军事上的援助,并在8月28日由博内把这种意向写成了实际的条文。在法国驻卢森堡公使8月29日递交给卢森堡外交大臣贝塞的一份照会中,法国向卢森堡政府保证,如爆发战争,法国政府决不会侵犯卢森堡的领土。只有在卢森堡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受到别国破坏时,法国政府才可能不得不重新考虑它的保证。大公国政府在当天就作了答复,表示已收到这项声明。

就在这时,德国政府又拿出了对待比利时和荷兰的老办法,在8月26日向卢森堡政府保证,它的中立将永远受到尊重,并且同对待另外两国的办法一样,也附有关于卢森堡本身对德国和对第三国的态度的同样但书。当天晚些时候,贝塞向德国公使表示,卢森堡政府对德国的声明感到满意,并重申它想同德国相互保持中立的“坚决意愿”。

8月31日,卢森堡政府发表一项文告,呼吁人民严格遵守中立。

在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中,丹麦是唯一同德国有条约关系的国家。由于1939年5月同它签订有互不侵犯条约(而且无疑也是由于它直接同德国毗邻,所以使它变得对德国更加安全无害是很重要的),它现在就成了第一个得到德国保证的国家:保证它的中立将得到尊重。这是由魏茨泽克在8月28日给予驻柏林的丹麦公使的,他采取的方式是公开警告丹麦人,要他们提防英国,特别是英国的空军,可能会蹂躏它的中立。魏茨泽克还说,近几天有另外四个中立国家,这无疑公使一定是已经注意到了的,它们也接到了同样的警告,不过它们的危险是来自法国。接着是现在时常提出来给予人家的保证,并要求丹麦方面保持绝对的中立。29日,德国驻哥本哈根公使向丹麦外交大臣重申了这项声明。后者向他保证说,丹麦决心保持绝对中立。穆克还说,这种绝对的中立,对德国将是“善意的和友好的”。第二天,30日,英国驻哥本哈根公使向丹麦政府提出一项保证:只要丹麦的中立得到德国的尊重,那么,英国政府自然也将予以尊重。

至于对其他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德国就不能采取这样明确的措施了。德国驻奥斯陆公使8月31日建议,德国应该向挪威提出尊重它的中立的保证,目的是要看一看英国是否也会象在丹麦那样跟着照样行动起来。他认为,如果英国不这样做,那就可以表明当战争爆发时它会对挪威采取什么态度了。这一建议是否被柏林采纳了,还不清楚。也许只不过是一种巧合吧,第二天,9月1日,魏茨泽克向驻奥斯陆、斯德哥尔摩和赫尔辛基的公使馆发了指示,要它们向这三国政府作已经向低地国家和丹麦作过的同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