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祥和且悠扬的古风箫声缓缓吹奏起来,一幅幅华夏特色的泼墨山水画一一浮现,其中,又有无数珍馐美食不断掠过。
颗粒饱满的稻穗、清幽翠绿的竹笋、用筷子缀上红点的脚板年糕、红油艳裹的豆腐、热气腾腾的蒸饺、喷香四溢的灌汤包……仅仅是几个掠影,却好似透过电视屏幕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湖面上青白相间的莲荷,水墨画中徐徐升起的青竹与竹笋……然后是锅炒、笼蒸,接着是山川、牧人……
水墨画如湖中往来游动的锦鲤,时缓时慢地带着观众的眼睛游去他处。
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副染成红色的山脉画卷上,山下,一摆渡人划舟行船,一双筷子突然浮现,将湖水之下的那堵肉黄色古墙夹住。
此时此刻,一些眼神不错的观众不自觉惊呼起来:“那不是肉吗?”
“我的天!这画面”
“神作!光看片头就是神作!”
接着,画卷上浮现出字幕“舌尖上的华夏”。
飘逸而精良的古风开头,将不少只是抱着试看一眼想法的观众留下。这可谓是一个了不得的功绩。
在观众们全神贯注地紧盯着画面后,正片正式开始。
“华夏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余贤那张弛有度的磁性配音放出,一股文化厚重底蕴之感扑面而来。
同时,应和着旁白,一幅幅源自华夏大地的壮丽景象一一呈现:广袤高原、蓝天白云、苍茫林海、碧蓝湖水、朝霞海岸、起伏山脉、网状江河……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旁白与画面配合地天衣无缝,一幕幕采集美食的画面晃过,令观众流连忘返,连眼睛都不忍眨动一下。
终于,在一名执叉男子游动的仰视画面中,五个白边黑笔画的汉字出现在正中央自然的馈赠。
接着,其右下角浮现小号但相同字样的汉字:
编导:余贤
“我的天!这竟然是余贤导演的作品?”
“他不是拍喜剧的吗?怎么跑来央视拍纪录片了?”
“这又怎样?他以前还唱歌来着……”
“啧,这下我有点虚咯,可别是什么蛇皮作品。”
“先看看吧。”
……
第二百二十三章 大自然的馈赠
不像商业片那般开头便是一大堆视觉冲击,《舌尖上的华夏》的开头是沁人心田的,温文尔雅,有种带有文化内蕴的典雅古风。
简而言之,这是黄金档节目的一股清流,是一个足以使它崭露头角的漂亮开头。
“余导这作品做的很精细,很有味道哇。”
“没想到他还真会做纪录片,后生可畏啊……”
“希望令我惊喜的不仅仅是开头。”
“……”
很快,电视上的画面缓缓切换,带领观众们来到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香格里拉。
“云南香格里拉,被雪山环抱的原始森林,雨季里空气阴凉,在松树和栎树的混交林中,想尽可能地跟着卓玛的脚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伴随着余贤那悦耳舒适的旁白配音,画面好似真的带着观众,跟上卓玛的脚步。
“卓玛和奶奶在森林中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画面中,卓玛屈膝蹲下身来,用手中的木质拐杖拨开土层与杂草,一朵含苞待放的食用菌以大特写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
“卓玛在松针下找到的是松茸,一种珍贵的食用菌。这种菌子只能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山林里才能存活。”
……
“松茸属于野生菌中的贵族,在大城市的餐厅里,一份碳烤松茸价格能达到一千六百元。松茸的香味浓烈袭人,稍经炙烤,就会被热力逼出一种矿物质的酽香。这令远离自然的人将此物视若珍宝。”
“酥油煎松茸,在松茸产地更常见。用黑陶土锅溶化酥油,放上切好的松茸生片。油温使松茸表面的水分迅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