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作者 > 第696部分(第1页)

第696部分(第1页)

,与外交大臣联系比较密切,这时指挥系统便大大简化了。与此同时,仓促成立了一个新的部来解决日常的一大堆原则问题,这样它原来打算结束的混乱情况并未立即有所改变。

管制局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为管制委员会英方提供文职工作人员。当然,军政府的各单位几乎都是由现役军官组成的,但其中不少人已到复员的时候了,虽然可以设法把复员推迟,但违背个人意愿,是不容易办到的,而且也不能无限期推迟。一批军官准备转入管制工作委员会工作,但对其他人,还得寻找一些多少适合资历条件的接替者。在德国和英国都成立了口头审查委员会,但象大多数新程序开始时那样,它经历了若干暂时的困难。候选人员不单要(由那些对于必要的才能有所了解的人)去物色并对之进行口头审查,而且谈条件订合同往往花去几个星期时间,准备行装安排行程也要几个星期。如果来了一道不能说不合理的命令,要求所有参加管制委员会工作的人必须先经过一套基本指导课程的训练,这样准备期又要再次延长了。即使是曾经去过德国的人,也要进训练班,用为他们可以给未去过德国的人介绍情况。尽管怀着世界上最良好的愿望(这一品质一般说来颇不易得),但要一个军官从德国回来,复了员,又应募参加管制委员会工作,不出六周时间就以文官身分重返原来的岗位,这确乎是困难的。奥利弗·利特尔顿说的活也许是生动的夸张之词,他说:“招募制度。。就其速度之慢来说,几乎在一切公务程序中列为首位。这表明其中定有道理。”但是在1946 年10月19 日等着去德国的三千六百十三人中,有一千九百六十四人已领到六周以101 上的干薪。大体上说,从主要是军人转到主要是文职人员的这一过程已成功地完成了。但与此同时,那些在德国“为了使城镇重新活跃起来而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却得不到什么帮助,由于无从确知接替的主要官员是否会在现任官员离职之前到来,接替者到任之后是否能胜任愉快。虽然有现代通讯设备,却很少有可能从伦敦获得何时派遣接替人员的确切消息,因为开展组织工作的职责是由那么多部门分散掌管的。

人员的主要困难当然在于无法肯定在德国的职业前景如何。虽然那时有许多人信口开河,说什么要占领二十五年,可是财政部却(也许幸而)

持怀疑态度。尽管作了很大的努力至少签订了某些长期合同,但期限很少超过七年,而且在这个期间担任文职缺乏充分保障。往往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即从正规部门中抽调固定的官员来解决问题。在不少情况下是按这个办法执行了,把第一流的人员安插到许多重要岗位上去;凡是以正规文职人员为核心的管理处(诸如政治管理处和人力管理处)都是属于做得最有成效的,但只有愿去工作者才能如此抽调,而各部门因为面临着国内的大量问题,并不是都想把本单位最优秀的人员送到从前的敌国去服务的。德国的生活有许多缺陷,但也有若干可以弥补缺陷的优越之处(例如优厚的津贴),这一切并不完全合乎应聘人的心意。而自1939 年起出国人员许多都不情愿定居异域,另外一些人则一心想回国,不肯失去获得一官半职的机会,因为国内有那么多文职工作要人去干。为前途焦虑也许是过分了。任何一个在德国干得出色的人很可能会从这个或那个组织得到一系列更多的职务。但是这种焦虑是存在的,从而使提供能够有效地处理管理问题的人员增加了困难。不管怎样,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总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安顿下来;尽管口头审查委员会精挑细选,还是混进了一些不称职者,不得不予以撤换。配备不当和意102气不投的情况总是难免的。某些组织形式证明不能达到原来的目的,必须予以改变。但管制委员会就是没有时间能够安定下来。它所要处理的问题都是燃眉之急,而且变化无常。委员会的人员处于经常变动之中,由于情况在变化,人员在裁减(1946 年以后),这个组织的确切性质也不得不随之改变。

总的说来,英国似乎和其他盟国一样成功地解决了人事问题。

管制委员会中的英方因为规模大大超过其他三个盟国面时常受到批评。

然而,俄国人的方法不同,法国人的条件不同,无从比较,因此只能试图和美国作一对比,即使这样,某些情况还必须提醒一下。不错,1946 年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中英方的编制总共有二万五千八百十三人,而美国占领区在1945 年12 月只有一万二千人,次年4 月裁减到七千六百人。但美方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是由美国军队担任的,、而英方则专门有一批人担任这项工作,人数超过六千五百人。英方的数字还包括情抵处的三千七百八十人,美方则仍由军队担负这一任务。除去这些数字,英方人数大约是一万五千人。

还要提醒一下,英占区工业最集中,遭到的破坏也最严重。美方人员编制之小,多半由于迅速裁减人力,方针审慎仅是部分原因。虽然有些人批评英国人过于谨慎小心,长期把持着行政事务而未移交给德国人,但也有些人批评美国人在德国人尚未充分稳固足以发挥效能之前就把行政事务移交出去,使自己处于无法确定政策能否得到贯彻的地位。时隔仅仅十年,现在回顾起来,这一问题似已开始显得无关重要,因为英方编制从1947 年以后就逐步缩减了。

美占区的组织方式与英占区大同小异,因为两国管理德国的计划是在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于1945 年7 月14 日解散)内共同制定的。开始时两组军官之间的竞争颇为激烈,一方以军事副总督克莱将军为首,他统帅着柏林管制委员会中的美方,另一方以参谋长比德尔·史密斯将军为首,他指挥着法兰克福的美军司令部民事103(G5 )处的人员。在美占区的两个军区和柏林的美管区都配有附属于地区司令的军政府人员,并通过他们向法兰克福汇报情况。有几个地区司令精力充沛,能独立思考,把自动决定问题的广泛自由使用于军政府,这是美国工作人员守则中允许战地司令享有的权力。其结果是,柏林的决策部门几乎管不了占领区里的事情。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向法兰克福递送备忘录,要求让各级传阅。备忘录如果不作一番改写,下级就不会当作命令去执行,这一困难法兰克福是深知的。撇开这点不谈,法兰克福的人员从一开始就认为决策者是他们而不是柏林。他们接受华盛顿的指令,或者向克莱将军转达以备四国谈判之用,或者向地区司令转达以便在占领区内执行。这种做法无视国际协议授权对德管制委员会制定政策的事实。1945 年10 月,军政府人员脱离军队领导,从属于法兰克福和柏林的军政府办公处,前者仍是陆军参谋总部的一部分,但于1946 年3 月撤销。那时美占区已经划分成三个州(巴伐利亚,大黑森,符腾堡一巴登);管制委员会的人员作了相应的改组,由军政府的行政委员(大部分是文职人员)领导。

行政委员直接向柏林汇报情况。

在华盛顿,仍由陆军部负责美国驻德军政府的工作。但总司令的政治顾问和政治管理处则对国务院负责。有一段时期,由于华盛顿未能胁调各个部所发出的指示而造成混乱情况。有好几次各个部的驻德代表接到了对同一问题所下达的互相矛盾的指令。这一困难大体上用下列方法予以克服,即一切指令均通过陆军部发出,而下达政治顾问的指示仅仅视为建议。在德国也制订出一种对照电文并于必要时要求澄清的程序。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在华盛顿,国务院主要与国会外交委员会打交道,而陆军部主要与拨款委员会打交道。经常有人建议104 国务院把职责接收过来,但贝尔纳斯未予支持。管制委员会中的美方因1945 年秋部队复员而受到的影响,甚至超过英国,到11 月份,三百万人的部队中已有二百万人回国。关于前已谈过的招募人员问题,因距本国较远而更加困难。“美国军政府办公处的几乎每个单位不是人浮于事,就是人手不足或配备很差。”1945 年7 月31 日,美占区军政府有一百六十五名医务人员;三个月后只剩下七十七名。按照计划,要求在11 月30 日的人数为五十九名,而其中只有十二名可能具备二个月以上的经验。造成混乱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负责提供人员的部门内部经常变动,因此谁也不能留在自己的岗位上办完一个人的申请手续,各种文件一直是束之高阁,谁都不知道有哪些文件。这一情况也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在政策问题方面,很少有人把自己提出的建议贯彻到底。例如。在华盛顿制订对德国工业管制计划的人,没有一个人被派到柏林去执行旨在贯彻波茨但协定的计划。只有少数几个重要岗位,其人员保持着合理的连贯性。

俄占区的苏联军事管制机构是在1945 年6 月9 日组成的。在卡尔斯霍斯特的柏林司令部和五个州之间也没有中间一级机构,理由很简单,柏林本身就处于俄占区的中心。但与美国人一样,中央权力开始时是薄弱的、在早期,莫斯科直接同负责州的司令官打交道。俄国组织机构的最显著的不同点是俄国人在1945 年7 月就着手建立德国中央行政部门,这可能是希望在波茨坦协定所规定的中央各部成立时俄占区的这种机构就可以作为核心,过了好几个月,英占区或美占区才开始成立占领区一级的德国机构,即使在这时还是强调这种机构的作用在于咨询而无执行权。另一方面,俄国人很快就开始l05 向德国中央机构颁发指令,由这些机构向各州传达必要的指示。

这样便自动限制了当地俄国司令的自由行动。他们仍对军政府负责。上级只是通知他们向德国方面发出了什么指令,要他们监督那些指令的贯彻执行,而不是告诉他们遵循什么政策(他们可能服从或可能不服从的指示)。莫斯科也停止直接同他们打交道,但与占领区内独立工作的组织还保持直接联系,这些组织多半是与工业和赔偿有关的,其自主权限制了卡尔斯霍斯特司令部的权力。红军对军政府负有更多的直接责任,在其他占领区内情况并非如此。政治委员制度使红军本身成为一种政治工具。州以下似乎很少驻有部队。由于建立了德国州政府这种形式的可靠工具,俄国人不需要进行严密的控制。几乎无法证实俄国人是否遇到其他盟国所遇到的人力问题,但从战争中伤亡人数之多和重新建设的需要来看,人力问题可能是存在的。在最初几个月内,他们肯定是人手缺乏,而他们一些最重要的官员直到1945 年11月或12 月才到达柏林。另一方面,他们大概能够命令他们所需要的任何人去德国服务。

法国驻德国的机构是以法国人根深蒂固地反对建立任何一种类似德国中央政府的机构为根据的。因此,他们的主要司令部仍留在巴登一巴登。柏林的工作人员无权指挥占领区的工作人员,两者都直接由巴黎管辖。柯尼希将军即使出席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会议,也尽可能少去柏林。结果是法国驻柏林人员班子小,级别低,而且缺乏权威。在四个占领国中,他们对四方讨论问题所作出的贡献要算最少(这也许最终意味着他们浪费的时间比谁都少)。他们住在法管区北部边缘的弗罗赫瑙,经常遇到供应困难,特别是运输方面的困难。

在法占区内,组织机构分力行政管理总署,财政经济管理署和法律与公安管理署,都设在巴登一巴登。各州总部的管制当局集中组成一个州高级代表团。这一机构如何进行工作,看来无从得知,这是很可惜的,因为106这个机构给人的印象是比英、美的体制更能保持平衡。从表现的特征上看。

法国人在设立他们的组织时似乎丝毫不去考虑中央机构的形式,即使设想这种形式对他们来说是合适的。他们对占领区控制极严,委派德国人做的事比别的占领区要少得多。1946 年12 月,据说他们有一万一千人参加军政府。

这就是说每一万个德国居民有十八个法国人来管制,英占区是十对一万,美占区是三对一万。据报道,在巴登一巴登的法国人多于德国居民。不谈一谈柏林,便无从看到盟国组织机构的全貌。柏林由一个小型的管理委员会来治理;四个管制区的司令在一个叫做军事管制总部的机关里聚首开会。

每个司令有两名副手,一个负责驻军,另一个负责军政府。负责军政府的代表组成一个附属委员会,它对军事管制总部的关系犹如协调委员会对盟国管制委员会的关系。在它下面也设有各个委员会,负责主要的市政工作。在德国方面,柏林由议会(市议会)和执行部门(市政厅)来治理,由一个市长领导,接受军事管制总部的命令。各占领国在其管制区内负责管理自治区(专区)的行政机构。在1945 年7 月前俄国人单独管制柏林的那几周年,他们把那些合意的人安置在市政厅和专区的大部分行政岗位上(虽然不尽是共产党人)。其中有些人证明为极不合适,西方盟国不得不把他们撤换掉。在1946年10 月市议会选举前要更换市政厅的人员是不那么容易的,而且需要运用某种机敏的手段,来防止市政厅在未经军事管制总部授权和在违犯占领国怠愿的情况下,对专区的行政机构进行干涉。但在1945—1946 年冬季,军事管制总部确实成功地制订出一个联合粮煤计划,同意确定全城定量和税收的共同标准,并在克服了某些困难之后,成功地确定了举行选举的基础。当然,对这样一些问题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其后果一定比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中意见不能一致所产生的后果更迅速;更具体地暴露出来。而在最初那几个月里,还没有哪个占领国愿意承担公开破裂的罪责。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第七章 德国状祝

如果不考虑到占领时总的形势,便无法理解和评价盟国对德国的占领。

前面几章旨在提供种种背景知识,下面几章则想作更深入一步的阐述。然而,所有这一些都好象是一个人在用纯科学资料来解说布吕格尔的一幅画的魅力何在,而特殊情节的色彩却未加描绘。不过,要使一个从未身历其境的人获得一种不偏不倚的印象,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这就要求既具有伊夫林·沃和阿瑟·凯斯特勒的笔法,又得具有格雷厄姆·萨瑟兰和奥斯伯特·兰开斯特的画艺。占领期间生活的最显著特色之一是喜剧与悲剧并存,是宽厚与同情和凶残与罪恶共处。但人们无从知道打着呃说“整个世界在可怕的动荡之中”的乔克塞·戴利什么时候才可能不打断博伊尔夫人哀悼亡儿的哭泣。以下各页充其量只能聊以弥补一下这种缺陷。

也许要指出的第一点就是:整个社会货币暂时不起作用了。就盟国方面来说,货币已为等级所取代,膳宿供应与交通工具这两项重要的生活必需都依军阶而定。我们在国内讲笑话,说到一个人发迹的情况,他是从用方桌一跃而用写字台,从用玻璃水瓶一跃而坐扶手椅,从用毛毯一跃而欣赏绘画。

可是在德国,实际上整个生活都不可避免地要在这种基础上实行配给。一个人的军衔或准军衔决定了他住什么房子,在何处就餐,用几个仆人,享受怎样的旅行待遇,住什么样的旅馆,甚至决定他来卧车睡卧铺的权利。什么东西部由当局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