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哈佛经济学院 > 第3部分(第2页)

第3部分(第2页)

美国人说话喜欢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再敷陈理由,列举事实,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思维逻辑。这种方法使人一开始就明白说话人的立场。

中国人喜欢先罗列事实,作详尽周密的分析,在考虑了种种可能性后再献出锦囊妙计,并申述理由,听众往往要等上半天方明白底细。

法国人则乐用一问一答,自问自答的“之”字形推理,叫听众历经曲折之后,才领教说话人的高见。

上述诸艺,各有千秋。可是,既然是在美国学校里学习,你就不得不遵照美国人的心理组织自己的发言。否则会使听众彷徨,乃至影响你发言的效果。

你准备的发言可能和别的同学重复。如果别人先你发言,把你要说的说了,那你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缄口不言,自认倒媚;一是改变话题,即兴发挥。另外,评论别人的发言,亦属不坏的一招。提问题也是参加讨论的一种形式。美国人不懂就问,不耻下问,不会不懂装懂吃闷亏。自己准备不足的课,你可采取主动先发制人,以免被老师来一个冷不防,措手不及。

发言要简短而中肯,要有时有节有质。发言过长,就占用了别人发言的时间。你准备了两三十小时有许多话要说,别人也一样。教授每节课都有一套指导课堂讨论的进展计划,纵有满腹经纶,言之不时,仍属不智之举,所以,发言要审时度势,掌握火候,不要回到已经过场的内容,也不要跳过应该讨论到的问题,否则会使你夫分。

各班有各班的班风。有的班级是老好人作风,彼此恭维,互相照顾,别人发表意见你表示不同意就是不友好。结果有的观点即使站不注脚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检讨;有的班级是割喉性竞争,上课时彼此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一位同学刚分析好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立即有人把他的发言批得体无完肤。一个好主意来不及仔细讨论就给别人彻底否定,课堂讨论因而失去了许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机会。这种情况往往是个别逞强好胜者所造成。

这种人数量少,能量却不小。

介乎两者之间的班风最富于建设性。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发言,但首先要肯定别人正确的地方,发扬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风格。然后再指出其不足并提出你的修正意见。这样,你的不同意见就更能被人接受。表现自己完全不必以打击或贬低他人为代价,修正的目的不是否定别人,伤害别人的自尊,而是使他的意见更加完善,这种方式的讨论有助于让每一个主意,每一种见解都得到公平的探讨机会。的确,语言的表达是一门颇有讲究的艺术,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个人学识品格的衣冠。

学生互相学习是经理学院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学生是哈佛的真正财富。我们班上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我们每天都有新发现。讨论石油危机时,来自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国家的同学,提供了彼邦的第一手信息;讨论医院管理时,班上曾经是注册护士的同学现身说法;讨论汽车工业时,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助理的同学介绍董事会内幕。

总之,全班九十个人,每人都有独特的经历,有的人谈起来比教授还娓娓动听。每个人能从其他八十九位同学那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而我们大家又在一起学习新的知识,这是何等令人兴奋啊!实例讨论是发挥集体智慧的群英会。“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信夫!

你的周围有那么多才识卓著的人,使你未免产生某种程度的自我怀疑。

可是你很快会发现别的同学也在羡慕你自己视为当然的才能,从中你又可能发现自己具备原来自己还不知道的才能。逐渐地,我们形成了一个互相尊重、互相依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集体。尽管各人的个性不同,癖好有别,见解各异,但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都为集体的学习经验贡献自己的才智。

四 校 史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年轻人在今后一生中能自己教育自己。

——赫钦斯哈佛大学创立于一六三六年,是美国最古老的大学。

英国清教徒来到美国后仅十六年就创办了这所大学。哈佛从当年的十二名学生已发展到今天的一万六千八百名学生和二千二百名教师。迄今哈佛大学培养出六位美国总统,二十九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二十七名普利策奖金获得者,以及为数可观的最高法院法官、内阁部长、将军、外交家、主教、工商企业界领袖,乃至外国元首。

早在一八八五年,哈佛大学就酝酿开设管理学课程。当时不少学生不愿遵从旧传统去当牧师、医生、律师或教师,而宁愿进入工商界与金融界工作。

一八九八年美国与西班牙交战,培养具有大学水平的殖民地行政管理人员,更显得有必要了。

哈佛经理学院于一九○八年成立。虽然宾夕法尼亚大学、达慕斯学院、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已先此开设了管理学课程,但是堂堂的哈佛大学要设一所带有“铜臭”的经理学院,究竟成不成体统?的确有过一番争议。与众不同的是,哈佛大学来定将经理学院升格,要求入学者一律须具有学士学位。于是,哈佛经理学院便成了美国第一所授予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高等学府。美国不少主要大学的教学一向没有中心教纲,教学内容往往是教授们个人兴趣的一种堆积,有时甚至是捐款者感兴趣的课题。哈佛经理学院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规定:教学目的是系统地培养有责任感的、有道德的一流经理人才。这一宗旨,七十五年来,从未动摇。

经理学院第一期招生五十九名。既没有教学大楼,又没有资金。年度经费仅二万九千美元。学校在首任院长盖依的十一年任期内,制定了基础课程。

经过五年的试办,经理学院终于名正言顺地成了哈佛大学的一所正式的研究生学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人数从一九一六年的一百四十二名遽减至一九一八年的十八人。当时整个经理学院只有三名教师,没有院长。

一九一九年波士顿大银行家多勒姆出任院长。新生激增至四百一十二名,相当于第一次大战前的两倍。然而学校师资不足,教室分散,课程不统一。更不幸的是没有跟大公司攀上亲。在多勒姆领导下,一九二三年学校制定了一年级的统一课程,整顿了二年级的必修课,还开设了以在职经理为对象的管理学课程。多勒姆的另一急务是增建校舍。一九二三年经理学院开展了以五百万美元为目标的募资活动。募资委员会写信给著名的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即现在的万国宝通银行)董事长乔治·贝克,请他带头认捐一百万。

贝克回信说:

我对你们的要求很感兴趣,但认捐一百万元并不吸引我。老实说,连五十万我也不打算出。可是如果你们让我独力出资,建设哈佛经理学院的话,我愿意捐五百万元。

于是,贝克先生一举手之劳解决了经理学院金钱上的烦恼。三年后的一九二六年,七百五十名学生住进了新校舍。贝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