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滇味的代表 > 第5部分(第2页)

第5部分(第2页)

护国战争爆发后,猛弄土司拥护唐继尧和蔡锷,这一举动得到云南军阀的赏识,世袭猛弄掌寨改为世袭猛弄司署。后来,国民政府在红河两岸进行改土归流,推行区、乡、镇制度,猛弄司署被改为建水第九区猛弄乡,但猛弄乡的土司制度依然保留。1940年底,猛弄土司白日新成为滇越边区抗日第一游击支队副司令兼第三大队长。他带领族人抗击日军,得到民众的拥护。两年后,白日新成为第一集团军边疆游击联合司令,一跃成为十八土司的总头领,并巩固了猛弄土司的地位。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时,白日新却病倒了。他去昆明治病时,江外几个土司买通了医生,在白日新服的药中下了毒。后来,白日新被送到甘美医院进行抢救,最终因抢救无效而亡,时年30岁。由于孩子还小,他的妻子张惠仙成了代理土司,后来她把司署的管理事务交给其他人负责,自己和儿女住到了昆明。解放后,江外的部分反动土司阻挡解放军进驻,张惠仙为协助解放军重新回到了猛弄。此后,她担任了猛弄乡乡长。。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历史印痕(3)

猛弄司署坐南朝北、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衙门由四组共130级台阶上下相连,第一组台阶不同于其他台阶,要略宽一些。衙门的门上悬着镌有八个金色大字“皇封世袭猛弄司署”的木匾。司署两侧是士兵住房,均为角楼式建筑,有大圆柱石鼓柱脚,门头和柱子上还雕刻着很多花鸟图饰。第二组台阶上建有一套厢房,第三组台阶上有一些厢房,第四组台阶则可通到司署大院。大院由一幢两层的正楼、左右两边的两层厢房及正面的屏风房组成。整幢司署自下而上设有兵房、兵头房、牢房、老总房、团长房、书房、佛堂、议事厅、土司家人住房等。司署的议事厅内悬挂着一个木匾,上面写着“内圣外霸”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匾的两边还挂着十八土司的画像。

三、景真八角亭

景真八角亭位于勐海县城西16公里南哈河畔的景真山上,在傣语中称窝苏,属佛教建筑中的戒堂,也是佛教高级僧侣讲经、忏悔、开会议事和晋升佛爷的场所。

八角亭最初建于公元1701年,原来是景真勐级总佛寺内的一个重要建筑,由该佛寺的高僧建造,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八角亭造型玲珑华丽、别具一格,通高20米,底部直径10米,亭基高5米,是我国小乘佛教建筑中的一件精品。

亭子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由座、身、檐、面、顶五个部分组成。基座为折角亚字形,亭身有三十一面、三十二个角。八角亭的偏厦从下到上逐层收缩,样子十分美观。其屋面上都覆盖着富有光泽的琉璃瓦,屋脊上还安置着傣族人精心制作的陶质卷草花卉、宝塔,八个角顶上饰有金鸟、凤凰陶塑,边沿挂有铜铃,亭冠有一把金属制作的伞盖。

八角亭的东西南北四面各开有门,东边的正门呈拱形,上方设有卷龛,供奉着一尊铜质佛像。两扇厚重的红椿板大门上,分别雕刻着傣式太阳花和双龙绞尾图案。正门前有一木梯与石阶相连,两侧各立着一条神龙和一头雄狮,神龙摇头摆尾,雄狮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在亭室内有二十四面墙,墙壁内外印有各种金银粉漏版金水图案。亭顶为呈锥形攒尖顶式的多层屋檐,12根长10米的横梁撑起十层别致的八角形楼阁,且面上铺有平瓦。

景真八角亭自建立以来历经沧桑,但在傣族人民的精心保护下,最终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现在,它已经成为境内外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各族群众心目中的瑰宝,并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马 家 大 院

马家大院位于昆明老城区景星街小银柜巷137号,原是护国军*、滇军名将洱源人马珍的宅院。大院始建于1923年,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为1100平方米,两层木楼房相通,中间有一个大的青石板天井,屋角还有四个小天井,这就组成了典型的“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经典建筑,居住环境很清幽。

步入马家大院,就能看到大院内色彩纷呈的青瓦白墙和朱红门窗。整座大院是两层土木结构四合院,中间的大天井和四角的小天井组合成了传统的“四合五天井”样式。上楼有三座木梯,从任何一个木梯上楼都可通到所有的房间。每间房门都是六扇,俗称“六合同春”门,而这种木楼的结构则被称为“人马串过楼”。大院在建成之初是一个传统四合院形式,于20世纪30年代末扩建时改造成了白族的“三坊一照壁”风格。大院东侧为打通的厅堂,建有一个照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历史印痕(4)

马家大院外观有精工雕凿的福寿康宁、五福临门、牡丹朝阳、二龙戏珠和琴棋书画等民俗图案;柱头和接口都雕有金瓜、葫芦等造型。大院北面的正房楼上是一个佛堂,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福禄寿三星;楼下的一间房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南面的二楼是客厅,挂有袁嘉谷、陈荣昌等名家的字画。大院建成时还有一个广植桑树、刺柏、元柏、紫荆等大树和各色花草的后花园,并凿有一个小小的水塘。逢年过节时,马家就在花园大宴宾客,但是现在花园已不复存在了。

马家大院在建筑结构上很独特,它承重结构的立柱和梁穿斗相互连接,形成互为依托的框架,梁坊、立柱、穿坊斗拱又结合为一个稳固的整体。在建筑的围护方面,采用了土基镶墙,屋面用嵌泥座浆的筒板瓦屋面,这样就可以避免屋瓦脱落,防止风沙入侵。

由于建筑精细、选料认真,大院建成至今虽经80多年的风雨,却依然保存完好。大院生动地体现了中原建筑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老四合院,又融入了独具白族特色的典型民居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01年,在联合国亚太文化遗产评选中,亚太地区有40多个国家申报了约500个参评项目,昆明马家大院顺利入围。

五、茶 马 古 道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我国西南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贸易。人们在用四川和云南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时,以马帮来进行运输,他们所走的路线就被后人称为“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不仅连接川、滇、藏三地,还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更远处甚至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早在汉唐时期,西南就出现了马帮运茶的古道。两宋时期,滇、藏、川的茶马互市交易频繁。明清时期,茶马互市的规模更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当时运进西藏的主要是茶叶、瓷器、丝绸、布匹;从西藏运出的大多是马匹、羊毛、皮张和药材。据相关资料显示:仅在清顺治十八年(1666年)一年的时间内,运入云南的茶就达3万多担,交换了上万匹骡马。从云南、四川至西藏,往来的商人和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长久跋涉,由此形成了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滇藏道,它是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中甸(今香格里拉)、丽江、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再幅射至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至缅甸、印度;另一条则是川藏道,它是从四川的打箭炉(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的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印度、缅甸等地。在云南段的古道上有一个必经之地——十二栏杆。这里危崖耸立、山势峭拔,号称滇藏茶马道上第一道险要,还是当年内地接通中甸的咽喉之地。这里的马帮路只有1尺多宽,下面就是万丈深渊。道路对面就是玉龙雪山,路两旁悬壁如削、古木参天,令人胆战心惊。

“茶马古道”不仅在古代的商贸中有重要地位,在近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中,我国的东南沿海相继沦陷,外援进入要走的滇缅公路也被日寇截断。这时“茶马古道”就成了我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