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思 > 第51部分(第2页)

第51部分(第2页)

夏仕齐、陈氏和赵家夫妇互问了好,又叫了女儿过来请安。

进了屋,赵家堂屋里已坐满了人,多是赵家的亲属。赵老爷陪着夏仕齐闲聊,赵夫人带了陈氏和几个孩子进内堂给赵家老夫人请安。

夏大姐送了亲手做的鞋垫给赵家老夫人,赵家老夫人满意地收下了。

赵家老夫人看着夏家的八个儿女,个个长得漂亮健康,心里是极为满意,越发觉得家里开枝散叶有望了,于是挨个送了见面礼,又另外又从手上抹了一对赤金雕花镯子下来给夏大姐。

赵家亲属女眷见状也是各自送开了,都想在老太太面前留个好印象。

真是发财了,这真划算。

下午的时候赵家专程请县里来的林家班回来唱戏,吃过午饭后,林家班便敲锣打鼓地拉开了序幕。

乡下平日娱乐少,看戏这样的活动有时一年都不会赶得上,家里孩子都看得津津有味,夏晓晴却不喜欢这么闹腾的娱乐。只是在别人家也不敢随自己心意,只好老老实实在位置上坐着,在戏台前坐了一下午,夏晓晴更是觉得头昏脑胀。

吃过晚饭后夏晓晴便以为要告辞回家了,哪知赵家却邀请大家去街上看灯,夏仕齐和陈氏也没拒绝。

夏晓晴听了大哥的一番解释才知道,原来到了晚上后,上元节才真正进入高潮。

上元节又叫元宵节,历来已久从西汉时便存在了。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上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上元节也渐渐被人们称为元灯节。

第一百一十四章 看灯

洪武帝朱元璋在金陵定都后,为了使京城繁华热闹,便下令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须悬挂五色彩灯。虽说如此规定,但在百姓心中还是以正月十五为重,真正的好灯也要等到这一天才拿出来。

夏家虽住在乡下,也按了风俗挂了彩灯,但不是太精美,夏晓晴以为是为了增添过年气氛,也没太在意,外加在夏晓晴前世家乡也只有元宵节时吃汤圆的习俗,所以才不知道上元节的重点是晚上。

赵家离灯市近,所以并不需要坐车,赵家便叫了家丁护送又安排了丫鬟婆子护着女眷、小孩,一大群人驳岸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出了门,便看见外面家家户户门前都挂满了彩灯,把整条街照得是光亮如昼,路上熙熙攘攘满是提着彩灯的行人,多是全家老小齐齐出动看灯的,当然也有年轻男女结伴出游的,只是却不是很多。

越靠近灯市越发地显得热闹,街道两旁摆满了小摊,有卖彩灯的,有卖吃食的,还有字画、首饰等物……吆喝声不断,还有卖场的艺人,一时鼓乐齐响,竟比白天赶集还热闹几分。

“好热闹!”活生生一副大明宫词的景象,夏晓晴突然响起了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第一次见到薛绍时的场景,就差一个昆仑奴面具了,不知又有多少痴情儿女通过这上元节陷入爱河,

这还是夏晓晴来到古代后第一次见到如此热闹的场景,不禁有些感慨。在前世的时候她家小区前就有一个夜市,每晚都是灯火通明好不热闹,现在一看还有些怀念。

“现在时间还早,晚点人更多,更热闹!湖边还要放焰火呢,我已经使人去占了正中的好位子,等我们赏完灯走过去正好。”赵青枫说道,领着夏家兄妹往灯市里面走,后面还跟着赵家亲眷家的孩子。

年轻人腿脚快,一会儿便和一干长辈们拉开了距离,家丁和丫鬟婆子生怕没照看好主家和客人,急忙跟着追去。

夏仕齐抱着小女儿妞妞,牵着妻子走在后面。

“大哥,姐姐!你们去哪啊?”妞妞看着哥哥姐姐们走远,也想跟着去,心一急,便不住地扭动着身子要下地,“爹,我要下去,要下去!”

“别乱动,等会儿掉下去了!”夏仕齐在女儿屁股上轻轻一拍说道。

“不嘛,不嘛,我要找大姐。”妞妞不依,扭着身苦恼着。

“休闹,小心拍花的把你拐去卖了!”陈氏看女儿耍泼,出言吓她。其实陈氏这话倒也不假,每年上元节等会都会丢好些孩子,多是被拍了花。陈氏出门前便教育过自家孩子,又叮嘱他们跟紧赵家的家丁,倒不是太担心,只把小女儿妞妞留在了自己和丈夫身边。

上两个月村子也丢了一个孩子,大家都说是被花子拐走了,妞妞倒也知晓拍花的意思,便不敢在闹腾了,陈氏又许了她吃赤豆莲子元宵,就忘了刚才之事转眼又高兴起来。

越往里走彩灯越是精致,连夏晓晴这个现代人都是看得目瞪口呆,艺人剪纸为花,外面用薄如蝉翼的轻纱围成一周,罩贴在外面,内燃蜡烛,通明透亮,映照剪纸花卉、飞鸟,栩栩如生。还有些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任务,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也是十分的精致。

夏晓晴不禁有些着迷,走上前去细细看到,才发现每盏灯下都挂着彩纸,彩纸上写着字谜。

看有人过来自家看灯,摊主自然招呼开了。“我家的灯都是南边过来的上好宫灯,只要猜中上面的灯谜,便送给你了。”摊主自然不会如此好心白送彩灯,打着白送的旗号引了客人来猜谜,几次猜不中多半会使钱买下彩灯,这世上读书人毕竟是少数,能猜得出谜底的也少,一晚上最多损失几盏灯,赚的钱却远远不止这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