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天空中忽然下起了雪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省城一所大学读大四,那时,我们有个高中“铁三角”,我是从另一个同学口中获知她这个名和她这个人。

苙年,我走出大学校园,因为成绩的缘故,被分配到另一个城市教书,期间三年,再没有听过她的片言只语。直至《渴望》热播那年,我为弟办事途经省城,得知她与我的中学好友成了家,我特地去她们在母校的小屋转了转,不凑巧没有见到她本人,或许那时正好是下午上班时间。

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那时恰逢我穷困潦倒。邓老先生的南巡讲话,让年轻气盛的我,挥手作别呆了六年的校园,又重新回到生活了四年的城市。从车库顶部的小屋到单身楼的二层,是她和她的家人接济着我。我永远也忘不了,是她的朴实无华,帮助我度过人生最艰苦的时日,我心理特别清楚——那时的我们都刚刚毕业成家,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后来,在大学同学的提醒和提携下,我开始了独立创业,其间辛苦可想而知,而她也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我。

最让我难以忘记的事,2001年9月,由于批发市场搬至新址,按规定须办理新的营业手续。她又是托人又是找关系,分管部门一个接一个跑,经历长达60个日子的奔波,终于在12月3日领取了营业执照。领照那天下午,天特别地冷,又刚下过雪,当我审视自己作为企业法人的执照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对她的感激,因为我再清楚不过,那小小的一张四开纸片,竟不知凝结着她无数次的城市穿行。

过后,她轻松地对我说,有时为了好办事,脸都笑得有点痛。闻听此言,我暗暗告诫自己:无论何年何月、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这位愿意替朋友付出而毫无怨言的朋友。

在我的文件柜里,在我的文件夹中,至今还珍藏着她当年帮我办证时所收集到的各类档案资料,每当我看到那熟悉的笔体、隽秀的字体,仿佛见到了那一抹令人神往的天边彩霞。

儿时游荡乡下,天高地阔,云淡霞飞。我徜徉田间地头,看远方的田野和天空。天边的云霞是我挥之不去记忆。

时下蜗居都市,高楼大厦,静对网站。我徘徊十字街头,看楼宇的群山和天空。无限的云霞又勾起我儿时的回忆。

琼瑶有本——《彩霞满天》,我只想说——云霞满怀!

2。 老牛

老牛是我妻子的高中同学。

认识老牛,源于他们那年高中同学在老家县城的那次毕业生10年聚会。

老牛是定襄县晋昌镇待阳村人,兄弟三苗,排行老幺,属猴,比我小四岁,与我弟同岁。

老牛身材高大,膀阔腰圆,天生就是开大车的料。最大的特点是声如洪钟,未见其人先听其声,再就是心宽体胖,走起路来咚咚响。

据妻子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们在县宏道中学读高中。每每老牛走进教室的时候,先听地颤后闻其声,身材娇小的妻子,总坐在教室头排,故印象特别地深刻。

高中毕业后的老牛,告别故乡,顶父进城。在钢企下属的东山某企业做工,一干就是十###年,长期的脏活重活,加上离家较远,总想调动工作。调动期间,无事可做,就临时过我这里帮忙,出任公司专职司机,此后,我和老牛有了更多机会的亲密接触。

2003年4月,SAS横行,全城戒备,市场关停,业务继续。于是,摆地摊成为我们那时的主要营业方式,而老牛则承担起运送货物的重要任务。早出晚归,煞是辛苦。

学校放假,儿女在家。妻子在外操劳打拼,我在家照顾孩子。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下午3—4点,店里的活才能忙完。忙活了大半天的他们,回到家早已饥肠咕咕。手脚麻利的妻子,不等他们洗漱完毕,可口饭菜,摆上餐桌。家里最大的碗总是留给老牛,看他狼吞虎咽的吃相,我心里平添了一种羡慕。

尽管省城是重灾区,尽管路人戴着口罩,尽管每天氟尔玛淋,尽管见面总不握手,但我们的交往远没有那么恐惧可怕。每当迎来他那爽朗开心的笑声,每当瞭望他那匆忙远去的背影,一次次,一遍遍,我们的友情渐渐升华为一种亲情!

老牛总爱称妻子为老刘,情同手足,亲如姐弟。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条短信,一句祝福,都传递着彼此的信任和关爱。

对经商者来说,12月是最难熬。外欠待收,年底清账,合订本付款,房租催缴。每当此时,妻子就象绷紧的发条,不断地高速运转,调动资金。看在眼里的老牛,心有灵犀一点通。

前些时日,我去晋中市讲课,老牛傍晚来家小坐。待知详情后,二话没说,慷慨解囊。没过几日,返回老家,把辛辛苦苦一个夏季积攒的修路款,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递到了妻子的手中,看着他那长途奔袭的疲惫身躯,瞅着他那刚下夜班泛红的双眼,我心里顿时涌出一股暖流,对能有如此的忘年之交萌生了一种敬意!

见面总是称呼老牛,以致学名不大提起。在妻子的朋友圈里,“老牛”比“牛红联”还更具号召力,而这种“只顾耕耘,不闻收获”的老黄牛精神,正激励着我们的孩子和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所有人。

古有“ 老牛已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今有“老牛”深知友情贵,不用招手自顾来!

第三章   我的商友

1。云游高僧

僧人者,出家人也。高僧者,得道之僧人者。

我已过不惑之年,也算见过一些世面。自知阅人无数,阅事无数,行走江湖这些年,但令我心服口服者则不多,而高僧却是极其特别且耐人寻味的一位。

2008年3月13日,有朋自京城来,我心不已乐乎!扔掉手头工作,陪友一道外出。游玩平遥古城时,在明清一条街上,偶遇这位得道高僧,真乃前世修缘啊!

庭院深深,古雅幽幽。据院内的专职导游讲,他是那座院落财东的后人,1990年在新加坡出家,1992年回到国内时,按照父辈的指点,他将先祖遗存在地窖中的四万两白银,悉数捐献给国家,而藏银地窖的位置也很特殊,位于整座院落右侧的一间小屋,相当于现在一个单位的门卫室。而此时距他出家还不到三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