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一个强烈、牢不可破的意识在他的大脑中从此产生:在美国部队学会如何保存自己之前,无论如何不能让他们进入战壕。
作为驻法美军的司令官,潘兴有权不让美军投入战斗;作为一个陆军厄普顿派的坚定信奉者,他历来追求完整、系统和彻底的训练方式。于是,潘兴凭着这种权力和信念,坚持要执行一项长时间的训练计划,直到他满意为止。
潘兴清醒地认识到:对正在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来说,那种在内战时期也许够用的关于纪律、军队生活、战术和兵器的基本训练,看来只是一个开头而已。像炮手这种专业士兵,就必须接着进行本兵种或与本军种有关技术的深入训练。潘兴坚持认为,即使步兵也需要十分细致的补充训练,在训练时间上要明显延长。步兵战士必须学习堑壕战的技术,因为这种技术在西线的3年战争中已经有所发展;他们还必须学习如何使用堑壕战的专用武器,如机枪、手榴弹和迫击炮等,以及使用铁锹和铁丝网。
在堑壕战的训练方面,美国陆军向经验丰富的英法军官求教。但是这还不够。潘兴强调,为了赢得战争,美国陆军必须发动进攻,将德国人赶出他们的堑壕,因此美国士兵必须摆脱英法两军对堑壕战的固定看法,学会适于越过堑壕进行旷野运动战的进攻战术。美国士兵尤其应通晓刺刀的使用,应学习射击技术,这是美国正规步兵的固有标志。潘兴嘲笑法国人的战术,法军士兵在德军溃逃时还投掷手榴弹。美国士兵则不然,他们必须学会用步枪来击毙敌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先训后战潘兴坚持己见(4)
最后,当士兵们训练就绪时,潘兴还希望他们学会军人的礼仪和举止,直到补入正规陆军的军人、国民警卫队员以及应征入伍人员个个在外表上、着装上和举止上都像正规军为止。
潘兴明白,要想按他所希望的训练方法训练美国陆军,那就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很多时间。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准备花费时间。他为美军驻法第1师制订了一个冗长的训练计划,实际上他是要求其后的各师都照此办理。自从1917年7月5日第1师的第一批分队到达被选做训练区的贡德古尔时起,潘兴就开始对他们的基本战术水平进行检查,前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1917年8月下旬,法军第47阿尔卑斯狙击师,即“蓝魔”师开始向美军第1师讲授堑壕战和武器知识。直到10月21日,潘兴才把该师派到一个没有战事的地区,配属给法军第18师,让它体验一下前线的生活。从那一天起,每个团派出一个营跟随法军进入前沿阵地10天,然后其他各营再进入前沿10天。1917年11月底,第1师返回贡德古尔,将在前线学到的东西贯彻到此后的训练中去。只是到了1918年1月18日,即第1师到达法国半年之后,潘兴才认为该师已做好了单独接受任务的准备,可以派到战线上另一个无战事的地区去了。
如此冗长、费事的训练计划,实在是急煞了性情急躁的法国人,为早日减轻压力,摆脱困境,法国人恨不得一脚把美国兵踢到战壕里去。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老虎”乔治·克列蒙梭来到美国陆军第1师师部。他当时尚未担任法国政府总理,但已是内阁的一名重要成员,他来找潘兴。因为没有找到,他就同该师师长塞伯特将军举行了一次会谈。法军总参谋部成员维扎特·德卡斯特尔诺陪同克列蒙梭前来,当着克列蒙梭的面,他期望这个师能在9月12日开赴前线。
“这是一个大难题”,塞伯特将军当即说明,他未被授权作这样的安排,这样的决定完全要由潘兴将军来作出。
这时克列蒙梭从椅子中立起身来,在小房间里走来走去,用英语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讲话,说明了局势的严重性和美国部队立即开赴前线的绝对必要性。塞伯特将军说明了全师的官兵状况,克列蒙梭针对这个问题又作了发言。他说,现在不是要我们等这个师一切都准备好了再开赴前线的问题,现在关键是这场战争的胜败问题;法国士兵的力气已经耗尽,士气已降到了最低点;几个月过去了,前线还看不到美国的一兵一卒,他开始怀疑美国的诚意。他说他曾设法求见潘兴将军,但没有找到。因为事情至关重要,所以他直接来找塞伯特将军,美国部队必须投入战斗,作出某些牺牲,以此来向法国军队证明,他们是说到做到的,他们将在那里战斗到底。
塞伯特听了这番谈话感到很窘迫。他力图说明,他不能下这样重要的命令,必须同潘兴本人商量,接着竭力委婉而又坚决地继续指出,在对美国部队进行充分训练,使之能在训练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去对付敌人之前,就把他们投入战斗,乃是一场极大的冒险。
“对于我们这支威名远播的精锐部队来说,一开赴前线就蒙受严重和不光彩的挫败,将对美国士兵和盟军的士气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塞伯特实际上是在重复潘兴的训词。
克列蒙梭“哼”了一声,德卡斯特诺尔嗤之以鼻,他们冷冷地向美国人告别,带着难以名状的失望心情匆匆离去。
伴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不仅法国人和英国人越来越不耐烦,而且连有的美国军官也认为潘兴的训练计划搞得太过分了。
陆军参谋长马奇将军一向不喜欢潘兴,他对潘兴的这一做法当然是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他在参谋部军官中散播了这样一种论调:“潘兴方针的实际效果是这样的:作为美军大部队的师经过了4到6个月的训练,而且往往主要在美国本土营地内进行,士气极为高涨,渴望着一到法国就立即投入战斗。但却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他们早在美国就受过的训练和操演,从而磨掉了他们的热情和锋芒。”
先训后战潘兴坚持己见(5)
时间长了,甚至连一向对潘兴信任有加的贝克部长也赞同了上述观点,只是碍于情面,才没有贸然对潘兴进行干涉。后来他实在是有些着急,终于忍不住给潘兴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我们刚刚发觉两件与在我国境内进行训练有关的事情,而在我们参战之前,显然谁也不懂得或谁也没有想过这两件事情。第一,如果说在和平时期,在没有现实战争刺激的情况下,将新招募入伍的人训练成士兵可能需要9个月或1年的时间;那么现在激烈的大战正在进行,人们都急于使自己符合标准以便参加战斗,在这种情况下就不用费这样长的时间。我们现在肯定只需要3个月就能使一名士兵受到比和平时期9个月的训练内容更丰富的训练。第二,我们也知道,人们在国内训练营地待的时间过长,就会意志消沉,急躁不安的情绪就会产生,它的害处同较长时期的训练所带来的好处一样多……
“我想您将会看到,在此经过4个月训练的人已接近于做好准备,可以与您的老兵和有经验的部队结合使用,因此,至少就步兵而言,在欧洲进行长时间的训练似无必要。”
贝克部长的建议是否对潘兴起了促动作用,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面对着德军1918年攻势,也为了建成一支能参加协约国军反击的美国陆军,潘兴终于不得不将他那些尚未完成预定的全面训练的师用于进攻。
事实上,自从踏上法国土地那一刻起,众多美国军官尽管在不熟悉的地点同不熟悉的敌人即将打一场不熟悉的战争,但他们边干边学,很快就适应了环境,进入了角色,许多人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在他们的指挥和带动下,整个美国陆军成为一支任何人都不可小视的生力军。
其中尤以乔治·马歇尔、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小乔治·巴顿三人的表现最为出色。
乔治·马歇尔这时只是美国步兵第1师参谋部的一名临时中校。后来在他成为名将时有人认为他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参加过一次前线的战斗。如果这是说他没有真正跳出战壕,用步枪和刺刀同德国人进行过肉搏的话,那是真的。但如果说他大部分时间呆在后方,没有经历过战壕作战的危险、磨难和艰苦生活,那就完全错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经历过的战斗和躲闪过的毒气弹、子弹和炮弹比许多美国军官都多。
当时,马歇尔的任务是使第1师师部随时了解前沿阵地的情况,检查部署和物资给养,密切注意部队的士气。他执行任务认真,因而他更经常的是呆在前沿战壕,而不是在指挥所。他常常单身一人步行到前线巡视,只带上防毒面具、左轮手枪、干粮和一件笨重的雨衣,用来抵御在这块阴森可怖的战场下个不停的寒雨。那里经常雾气腾腾,他却巴不得有雾,因为有雾他就可以爬出蜿蜒曲折、坑坑洼洼并且鼠患成灾的壕沟,趟过无人区的泥泞地,从一地走到另一地而不被敌人发现。他已经习惯于冒着炮火前进,每当听到炮弹循着弹道从头顶上空飞啸而过,他便本能地仆地卧倒。像每一个正在作战的士兵一样,他最怕一件事—在爆炸的炮弹当中有一发会把毒气溅他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