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③《左传·召公五年》:“初,穆飞之生也,庄权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谦”,以示卜楚丘……。”
④《左传·昭公七年》:“卫襄公夫人姜氏无子……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卫国主其社稷。’遇《屯》。又曰:‘余尚立絷,尚克嘉之。’遇《屯》之《比》。以示史朝……。”
⑤《左传·哀公九年》:“晋赵鞅卜救郑,遇水适火。占诸史赵、史墨、史龟。史龟曰:‘是谓沈阳,可以兴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齐则可,敌宋不吉。’史墨曰:‘盈,水名,子,水位也。名位敌,不可干也。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史赵曰:‘是谓如川之满,不可游也,郑方有罪,不可救也。救郑则不吉,不知其它。’
阳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乃止。”
以上《左传》里记载的以直接点明《周易》卜筮的也有五个例子。当然《左传》一书记载的“以《周易》筮之”的筮例还有没有直接点明《周易》这一名称,但卜筮内容同样是用以《周易》进行卜筮的例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现将《左传》里记载的两种运用《周易》(卜筮与引用)时的称法对比如下:
1。《左传》记载的用《周易》卜筮时的称法
①《僖公二十五年》:“筮之,遇《大有》之《睽》曰”
②《昭公五年》:“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谦》”
③《襄公九年》:“以《周易》筮之,遇《坤》之《比》曰”
2。《左传》里记载的引用《周易》时的称法
①《宣公十二年》:“《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曰”
②《襄公二十八年》:“《周易》有之,在《复》之《颐》曰”
③《昭公二十九年》:“《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
通过对比来看,虽然是两种用法,但显然所用的是一种文本内容的书,即“春秋《周易》文本”(不同于今本《周易》以“六·九”数字为爻题的卦爻格式文本)。不过两者运用时,在表述上是有区别。史巫用于卜筮时的称谓方法是:以《周易》筮之,遇“某之某曰”。或省略去《周易》名称而说:筮之,遇“某之某曰”。如“以《周易》筮之,遇《坤》之《比》曰”。而其他人士在引用时的称谓方法则是:《周易》有之,在“某之某曰”。如“《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曰”。这“某之某曰”,如同“某篇里的某句子”的说法。用今天的话说,犹如“《师》篇《临》里说”。而在卜筮上,犹如“《坤》里的《比》繇辞说”。尔后,才引出“某之某曰”里的一句话(卜筮上称“繇辞”),无论是引用以此阐明事理,或是卜筮以春秋《周易》文本符号里的八卦取象意,或是以春秋《周易》文本(因《左传》记载的“以《周易》筮之”的《周易》不同于今本《周易》格式称谓,我们命名为“春秋《周易》文本”)里文辞字意去联想、附会人事吉凶,表明所用的是一种《周易》文本。虽然春秋时期人们使用的是一种文本的《周易》,以《周易》卜筮时言“以《周易》筮之,遇某之某曰”,引用说理时言“《周易》有之,在某之某曰”。“筮之,遇”;与“有之,在”,显然是对《周易》的两种用法,两种话语,两种性质的对待。从春秋《周易》文本的定型流传,就围绕着《周易》形成了两种话语与运用。“筮之”与“有之”也表明了两者运用《周易》是有质的不同,既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
“筮之”与“有之”,更是表明了当时两者使用的《周易》是一种文本的书。当然那时的《周易》文本是不同于今本《周易》的结构形式。
总之,根据《左传》一书里的记载“以《周易》筮之”卜筮例子,或是“《周易》有之”的引用例子,都已说明春秋时代,已有《周易》的书名了。在《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的《周易》,并从当时所运用的《周易》来看,就是与今本《周易》格式不同(如春秋时期称《周易·乾》里的“潜龙勿用”这句文辞称所是:“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而今本《周易》的称法则是:“初九,潜龙勿用。”),而文字内容相同的一部书籍。就是《左传》一书所记载的《周易》同今本《周易》文字相同,既相同于今本《周易》64句卦辞文字内容,又相同于今本《周易》里386爻辞文字内容,而不同于爻题称法的一部《周易》。当时既没有《易传》的产生,也不称为《易经》。而到战国时期及西汉前期,讲述《周易》一书的学术文章也产生了,由《左传》所记的称谓格式《周易》又被进一步篡改,以六·九数字为爻题称法的今本《周易》也产生了。到西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又是个尊经的开始,自此把对两种《周易》文本产生的一些学术文章,整理汇编出七篇内容(一些篇目又分上下,合称十篇)称“十翼”,又叫《易传》,与今本《周易》内容合并,尊为《易经》,并为五经之首。自此《周易》这一书名及内容到帝制时期与今天,与《易传》内容相混淆一起,也出现了多种称谓。如出现的称谓有《易》、《易卦》、《周易》六十四卦、《易经》、《周易》经传、《周易》古经、《易经》八卦、六爻八卦神断、《周易》预测等等,从众多称法上,人们对《周易》一书到底有哪些内容?《周易》又是什么的书?不说帝制至今天由《易经》(今本《周易》加《易传》)而产生的庞大繁杂的“易说”学说,光被众多的称谓就给混淆得分辨不清了。
喜欢周易哲学解读请大家收藏:()周易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