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浦东有几个老街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不要说当年我那爷爷,就是颇有远见的太爷恐怕连做梦也不曾想到,如今这浦东开发开放是何等气魄何等繁荣景气的大场面。

每当夜深人静,回想起爷爷当年那番话语,我抚今追昔忍不住感慨万千,何谓料事如神,英雄所见略同,我当年那太爷一点也不亚于现时好多位高权重的决策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章 落脚老街(2)

爷爷尾随太爷在浦东老街落脚时,老街不远处还是一片海岸滩涂。

浦东四面环水:西枕黄浦江,东边临大海;左右逢源的南北是钱塘江和长江。

长江,发源于万里开外唐古拉山主峰的格拉丹东雪山,从号称世界屋脊之巅,穿峡走谷,每年夹带着数以万亿吨的泥沙奔腾直泻。

在东海口,江水泥沙受到来自大海包括南面钱塘江的合围,江水继续渗透下海,泥沙受到大量阻击。长年累月沉淀堆积,在长江以南,黄浦江的东岸,形成一块与时俱进的滩涂陆地。人们相当务实地称之为:浦东。

唐宋年间,浦东逐渐开始成陆。

在距今相当长的某个历史时点,几个或者是一伙例如后来我家太爷式逃荒要饭的苦难百姓,一旦在老家无法生存,背井离乡偶然来到这荒芜人烟弥漫着海水咸腥味的浦东处女地。

往前是大海,倒退已无容身之地,于是选择就地驻足。或者垦荒种植,或是升火煮盐。只要是可能,甚至未必可能,仍然值得一试的任河谋生形式都不被放弃。所有行为,只是围绕养家糊口生存栖息的基本人生目的。

这就是浦东地面上的首批移民,也可以被认为浦东先行的拓荒者,他们及其子孙后代成为了浦东所谓的原住民。

据说,老街所在地不远那所谓一灶的灶,就是当年沿海布置煮盐的锅灶。此处一路下去,还有二灶、三灶直至八灶。八灶,就是后来浦东川沙县城所在地城厢镇一带。

与锅灶衔接的是场和团。筑堤蓄水、摊灰晒盐称之场,这是新场等地名的来历;咸灰成卤、运卤入围谓之团,成为大团等称呼的渊源。

随着盐业进展,人们开凿了运盐的河道,取名咸塘。想当年,那么多的盐船在河道上穿梭往来,连空气都可以透出盐味,何况河水。

老街并不以文化见著,似乎并不缺乏相关智慧,总能够把一灶、咸塘这些地名呼唤得如此中肯、贴切。

随着海水东渐,盐业迁徙,盐船日见稀疏,河水也渐渐地回归本来的自己。只是一灶和咸塘等的类似呼唤,如此这般地被传承保留下来。

盐,本是大自然的恩赐,一旦成为人民生活之必须,就为为官者营造出了许多经济便利。于是,盐业通常会成为官业。

官方为了加强对盐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选择某个合适的时机,在老街设立了盐业管理机构。从此,老街脱颖而出,位列整个浦东所有乡镇之首,再也无可匹敌。

老街逐渐归于沉寂,是在二十世纪的某个时期。倒也并非后人无能,站在历史宏观角度,仍然属于老街螺旋式迂回历史进程中的一段小小插曲。

太爷选择老街栖息与盐有关。

太爷坚持认为,无论是直接投身盐业还是相关的服务形式都是非常好的活路选择。至少,比老家种地有把握许多。

其实,从未同盐及其相关产业交手过招,一直是农民身份的太爷还是过于乐观,把盐业及其延伸产业的谋生之道想象的得简单。爷爷说,很多事情,也是太爷去盐场实际打工,深入其间较长时间才逐渐透明的。

盐业谋生有多不易,当年浦东地面广泛流传的那首《盐民十头歌》透露出点大概。

歌词这样描述:前世不修,住在海滩头;屁股里夹竹头,东头跑到西头;豆腐干样被头,盖中间遮不住两头;吃饭用钵头,青菜加草头,拌来拌去没吃头,烟火熏烤,一年忙到头,有女不嫁海滩头。

爷爷对我说,你太爷识字,这在当年众多盐工中十分稀罕。

太爷很受盐场高层管理者赏识,进盐场没多久,就被提拔屋子里抄写跑腿的差事,算是成功跻身管理层。照理,你太爷知恩图报才对。但是,太爷没能。

太爷感到,盐工的活路比歌谣所唱更窄。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打工只能自己勉强混个半饱,假如孤身一人也就罢了,拖家带口根本无法对付。

太爷忿忿不平道,当年老家存活困难主要是因为天灾。这老天爷的事谁都无法作主,就是百般无奈,也总得承担面对;好不容易移居浦东,原本以为无论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接近比较宽松的谋生环境,想不到物华天宝的浦东地面连做工出力者自身肚皮始终只能混个半饥不饱,这不是人祸又是什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