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不想失去这个傻小子。”
“但我是万万没想到,这家伙跑了!”
“跑到一个大客户家里,还把关联的赠送账号给了大客户的儿子。”
“结果更好玩了。”
“我说游戏危险,我弟说我唬人。男人的嘴,骗人的鬼。有危险,早闹出来了。”
“我说游戏诡异。我弟说我抽神经。年纪大了身体不行,自己眼花就别怪游戏花,人家那叫制作精良,视觉效果绚烂。”
“我说真的危险,在里面7天才出来!”
“我弟说呵呵,游戏内测只半天就二次开放了。总共发行时间也不超过7天。如果游戏世界7天,现实生活只半天,岂不是赚大发了?如果我在游戏里学习,现实世界需要14倍努力赶超我。”
“话说完,大客户也感兴趣了,表示自己也要尝试。”
“结果,新玩家阻止不成,+3。”
“救命啊!”
“我真的很想救我弟!”
“但我看到我弟在大客户面前那张嚣张的笑脸,真就只有一句话。”
“良言难劝该死的鬼!”
下面很快引起其他老玩家共鸣,发出了3251跟帖。
200人的论坛平均16条评论才能有此成绩。
白钰看到几个热评。
这里的机器,指的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为了经济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需要所创造出的一切设备,从高大上的人工智能、各类机器人、消费电子产品,到各类计算机软件,以及通过物联网连接的自动化生产线等等。
根据李的观点,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机器逐渐摆脱了单纯依赖人类控制的境界,仿佛拥有了某种自主性:它们会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可以与人类进行交互,从事越来越复杂的工作,还会通过软件与硬件升级,实现进化,也会死亡。当然,与人类和其他动物明显不同的是,它们的身体主要是由金属和硅基材料组成。
李告诉我们,这些设备内部的存储系统,可以保留大量数据,并进行复制,还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自主升级,决定设备如何运行,如何与人类以及其他设备进行交互,听起来已经很像生物体内的神经系统和DNA。同时,今天的机器,还可以如同有机生命那样,进行自我修复,比如,今天的智能生产线,已经能够自动诊断故障并指挥工业机器人进行修理。所以说,如果把机器,也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加持的各种硬件软件设备看作生命,那么对于技术发展将如何影响人类未来这个问题,我们就会有全新的认识。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生命”的传统定义,也越来越受到挑战。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物理学教授泰格马克就提出一个大胆的观点,无论自然生物还是技术装置,但凡是可以维持自身复杂性,并不断自我复制的,都可以被称之为生命。
随着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算法,以及生物科技的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计算机程序的优化过程,与自然界生物的演化,非常相似。实际上,著名的未来学专家,《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就举过一个经典的例子,用来描摹机器,或者说数字技术,如何能够像生物一样实现自我进化。
一位名叫汤姆·雷的生态学研究专家,做过一个小实验。他在一台虚拟电脑里划定了一块硬盘空间,当作自己的试验田,然后放进去一个只有80字节大的电脑小病毒,雷给它起名叫亚当。为了精确模拟生物进化中DNA的变异,雷还给这个小病毒做了一个设定,每成功自我复制一次,就有10%的可能出现转码错误。另外,为了模仿生物的寿命有限性,雷还在内存里放了一个小小的杀毒软件,代号“收割者”,专杀那些无法自我复制,或者复制速度失控的亚当变种。
很快,亚当开始迅速自我复制,几乎塞满了整个内存,但后来,一部分亚当发生了变异,首先进化成了一个79个字节的新版本,然后居然发生了突变,成为一种只有45个字节的新病毒。为了方便起见,雷把它就命名为45。这个45,如同《骇客帝国》里的特工史密斯一样,通过不断感染80字节版本的亚当,把对方强力转化成自己。随后,又出现了一个45的变异版本,代号51,开始大肆感染79。这种情况,与自然生物界中,物种之间通过进化来实现博弈与竞争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只是速度加快了许多。
更神奇的是,仅仅用了一夜,这些病毒小程序,就进化出了一个极简版本,只有22个字节,而如果用人类程序员进行编写,最精简的版本,也至少有31个字节。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作者李的观点,技术本身不仅能够如同生命一样自我进化,甚至还能形成优于人类主导设计的版本。
当然,很多拒绝承认机器是生命的人,还会拿出撒手锏,指出机器没有类似人类,或者其他生物那样的自我意志。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这个说法也逐渐站不住脚了。2012年7月,一群神经科学相关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发表了“剑桥宣言”,宣言的主要内容就是,只要一个神经系统复杂到一定程度,能够积累经验,持续和外界产生互动,它就能产生自我意识。人类引以为傲的复杂大脑,只是自然界在亿万年进化中偶然进化出的特殊结构,并不是诞生自我意识的唯一必要条件,而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发展出类似人类神经组织的芯片,以大量晶体管模仿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运行大数据分析和语言深度学习等复杂任务。有了这个硬件的加持,人工智能在学习中,就可以逐渐摆脱人类的训练,实现自主学习,虽然这种分析处理能力在今天,还只能局限在某个狭窄特定的具体领域,但在未来,也可能会萌生出类似人类的自我意志。凯文·凯利在他的著作《科技想要什么》里,索性就提出,地球上除了现有的动物、真菌、植物等六个生命王国,还应该把技术硬件,也列为第七个生命王国。
说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有了自我意志,会不会产生一种“人类效率太低,留着没用”的冷酷念头,发动一场消灭人类的全面战争呢?作者李在书里安慰我们说,这不大可能,看看我们手头的智能设备和我们的关系,就心里有数了。
说到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机器,作者李举了两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他自己的applewatch智能手表和亚马逊智能音箱。这两个玩意,通过自然语言感知技术,听懂自己的命令,为人类服务。当然,由于计算机芯片功能的不断进步,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我们身边的许多消费电子产品也变得非常智能,比如,冰箱已经不仅会自动调节温度来给储藏的食品保鲜,而且还可以自动检索你的库存,提醒你补货,或者赶紧把那些快到保质期的食品消耗掉,甚至还能连接你的健康智能硬件,为主人量身打造健康食谱。
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被这些电子设备改变着。比如手机,就成了我们手中信息摄入和输出的枢纽,以及我们娱乐放松的主要方式;在出行时,我们会习惯性根据智能导航系统的语音提示来规划我们的线路,也不再依赖我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观察力和方向感。李说,这种关系,让自己想到了寄生在人体内的细菌,比如肠道菌群,它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维持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还能抑制其他有害细菌在肠道中安家落户。
如果肠道菌群罢工,甚至仅仅失调,那么我们就会罹患各种疾病,甚至有生命危险。同理,如果我们手上的各种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穿戴硬件,或者互联网都突然罢工,那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也会立刻瘫痪。
反过来看,机器依赖人类的程度,也和人类依赖机器不相伯仲。如果人工智能和技术设备失去了人类的信息”投喂”和修正指令,它们的进化速度也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在现阶段,人工智能已经能在国际象棋、电子游戏甚至辩论赛里击败人类,但它依旧不会像人类那样,依靠独有的逻辑思维和联想力,对一个复杂问题进行洞察,建立因果关系链。
比如,科学家要训练一个智能扫地机器人,让它尽可能高效地清扫地面上的尘土,所以在程序设计中,尽可能多地将地上的尘土收纳进吸尘袋,就成了一个目标设定。结果,机器人为了尽可能在这个任务中拿到高分,就开始不断地把收集起来的尘土倒回地上,再重复吸收。在我们人类看来,这种行为当然是荒诞的,然而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中,出现这种情况是家常便饭。所以,人工智能的持续进步,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类的理解力。
那么,如何让机器慢慢学会像人类那样思考呢?作者李又举了一个训练飞机自动驾驶系统的案例来说明。
按照计算机科学家的惯常模式,训练人工智能的办法,是让它观察人类的行动,然后构建一套算法来模仿,但人工智能始终进步过于缓慢。于是,几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工智能研究专家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发明了一种协同式逆向强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