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们会以为,混沌系统如此难以预测,它的内部也一定非常非常复杂,一定是内部环节众多,就像一台零件特别多的机器,因为环节多、零件多,所以内部的变数就多,最终的结果就难以预料。
实际上,想要制造出一个混沌系统,根本不需要那么复杂。其实,我们随手就能制造一个混沌系统,只需要一件东西,那就是水龙头。
你可以拿水龙头做这样一个实验,先把水龙头关紧,然后打开一点点,这时候的水,是一滴一滴落下来的,嘀嗒、嘀嗒,节奏感特别强。你再把水龙头打开一些,水滴就会越来越快,最终汇成一股水流。如果你再把水龙头打开一些,这个时候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你会发现水流开始变得杂乱无章,也许还会分成几股。那如果你把水龙头继续开大,最后,这些水流又会汇成一股稳定的大水流。
如果你反复试验几次,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从规律到混乱又到规律的过程。不论你试验几次,一头一尾都是不变的,可是中间那个水流会变成什么样,这个完全是随机的,找不到什么规律。
中间这些混乱的水流,就是一个混沌系统。
所以你看,我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复杂,就能随手造出一个小小的混沌系统。可见,内部结构是不是复杂,和混沌系统之间没有太多的关系。
那到底什么才是混沌系统的决定因素呢?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了一个公式:特定的规则+重复=复杂。
就是一些看起来其实很明确简单的规则,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就会演化成一个混沌系统,结果变得难以预料。
那都有哪些规则呢?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非线性系统”。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变化都呈线性发展,也就是等比例的变化。我举起一袋2公斤重的米,要比举起1公斤米花上两倍力气。我往前走200米,也要比走100米花上两倍的力气,都是这样等比例的。
线性系统是没法变成混沌系统的,因为线性系统里边的变化也好,误差也好,最终都会等比例地呈现在结果中,非常明确,也就不会变成我们无法预估的结果。
反过来,如果结果不是等比例的,那么它就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如果开头有一点点微小的变化,结果就可能大不相同。
比如指数,也就是多次相乘,这就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
网上有一个励志的段子,说我每天多努力一点点,提升1%,365天之后,结果是37。8倍;如果我每天少努力一点点,减少1%,365天之后,结果就是0。03。
你看,多1%和少1%,一开始不过是0。02的差别,但是放到这样一个非线性系统里,结果却差出了一千多倍。
像是我们前边提到的“蝴蝶效应”,研究气流运动的数学计算,也一定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一个计算器来,咱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也能模拟出“蝴蝶效应”那个计算的情况。
步骤非常简单,你先挑一个0到1之间的小数,小数点之后多取几位数,比如0。34567,然后进行三步的运算。
第一步,用计算器计算这个数的平方;第二步,将平方的结果乘以2;第三步,再将这个结果减去1。
接下来,你可以将这三步重复20次,记下最后得到的结果。
然后,请你把一开始选择的那个小数做一点点调整,比如把0。34567变成0。34563。然后再将那三步计算重复个20次,记下最后得到的结果。
把两个结果对到一起,你会发现,虽然只有0。0000几的变化,但是最后的结果大不相同。甚至有的时候,两个结果的正负都不一样。
其实呢,我们只用了一个简单的算式,那就是2x2-1。只不过,这是一个非线性的计算,经过足够多的重复之后,一开始的微小误差,就会累积成巨大的变化。
还有第二种规则,也能创造出混沌系统,就是“自我的复制”。
比如数学当中有一类几何图形叫作“分形”,就是通过自我复制的方式,产生的图形。最著名的分形叫作“科赫曲线”。
科赫曲线的绘制规则非常简单,先取一条线段,把它三等分,然后在中间的线段向外突出一个三角形。之后,对每一条新产生的边重复这个操作,以此类推,以至于无穷。
我在文稿中附上一张图,你能看出来,经过几次重复之后,虽然绘制的规则非常简单,但是得出的曲线已经非常复杂了。
比方说,动脉和静脉血管的分布的形态,本质上就是分形。肾脏本身是有限的三维物体,而其中弯弯曲曲的血管就是按照分形的原理排布的。
你会发现,按照这么一个分形的原理来设计生命,是一个特别经济的选择。因为人类的DNA不需要记录下完整的设计图,血管一共要多长,这里要一段还是两段,那里是应该分叉还是应该走直线,要是记录完整的设计,信息量可太大了。而且具体到每个人,其实各不相同,如果是记录多套方案,然后给每个人随机挑选这么一套,那DNA承载的信息更是无法计数。
但是如果应用分形的原理,DNA并不需要存储那么多的信息,只需要记录若干简单的规则,然后不断重复使用这些规则,就能演化出复杂又各不相同的方案,经济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