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未婚妻说:我给你两个选择,用现在这笔钱买个小房子,或者让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未婚妻说好,我相信你,我选第二个。所以他们租了个两室一厅就结婚了。第2年生了女儿,还没买房。结婚第4年,年轻人成了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到了第6年,他买了套一般般的房子,全家人住了进去。到他结婚10周年,也就是32岁的时候,赚到了第一笔100万美金。但他不准备把这笔钱用来买更大的房子,想接着做投资。到了他87岁的时候,也就是2017年,他的净资产达到了734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四。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股神巴菲特。如果当年他的妻子苏珊选的是买房子,如果巴菲特选择投资一套房子,而不是投资他自己,可能他这一生都不会有今天这样大的成就。即便是股神这样的天才,也需要10年的发展时间才能一飞冲天。从我们普通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套房子可以消灭一个梦想,消灭一个巴菲特。
这就是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里,给我们讲述的第一个故事。年轻人有了钱,就一定要急着买房吗?为什么不去好好投资你自己,让你自己更值钱呢?从这个故事开始,古典会带我们拨开重重迷雾,一点一点打破你的思维局限,为你的思想、事业和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指导方案。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限制我们的不是世界,而是思维里的墙,也就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优劣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在事业上,一个人要努力寻找内心的基线,正确地看待简历和其他求职方式的作用,投资自己的长远发展。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应该自己做主,学会掌控者模式,活出自己的幸福,而不要听从别人摆布你的人生。
这本书的作者古典是得到订阅专栏《超级个体》的主理人,这个专栏讲的是职场人士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在职业生涯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古典原来是新东方GRE词汇的首席讲师。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却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迷茫和困惑,他发现让年轻人找到自我,比去一所好大学更加重要。所以在2007年时,他创办了新精英生涯国际教育科技中心,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专业的生涯教育机构之一。古典本人也是知名的生涯规划师。他的目标就是帮助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我。而《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出版至今,已经畅销超过300万册。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3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我们人生的局限不在于世界的边界,而在于我们思维里的墙,也就是我们心智模式的局限。拥有更完善的心智模式,才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第二个重点,是关于工作问题,你要努力寻找你内心的基线,正确看待简历和求职的关系,想要在职场上获得长远的发展,年轻人可以考虑首先投资自己。
第三个重点,是人生的快乐和幸福都由你自己做主,一个人应当进入掌控者模式,摆脱受害者模式,活出自己的幸福,而不要活在父母设定好的剧本里。
人脑和人脑的物理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因为系统软件的不同,运行起来的效果就会有巨大的差距。人和人智商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现在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是一位美国的数学家,他的智商达到了250-300,但是也只有正常人的两倍多一点。可是人和人在能力上的差距可不是一倍两倍可以形容的了。怎么来解释这个现象呢?与其说是智商的差距,不如说是人和人心智模式的差距。
那什么是心智模式呢?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如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从而决定我们如何去行动的一套思维模式。举几个例子:早上起了床,你是先刷牙,还是先洗脸?洗漱完是在家吃早餐,还是在路上买了边走边吃?到了单位,见到老板,你是热情洋溢地跟他打招呼,还是远远看见他就躲着他走?自己有了一些积蓄以后,你是打算把钱存在银行,还是放在手机理财软件里,还是准备炒股票、买车、买房呢?如果你每个月挣的钱足够养活一家人,你是希望你的太太继续工作,还是让她专心致志地做一个全职妈妈呢?所有这些我们看得到的行为和决策,都会造成各种可见的结果,有好的也有坏的。
作者给我们归纳出了心智模式的3种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推理归纳。心智模式的第一种来源,直接经验,就是我们对世界的直接体验和观感,小时候被狗咬过的人,长大以后对狗抱有恐惧心理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从小和狗狗亲如一家,和爸妈一起抚养过、亲近过小狗的孩子,长大以后对狗也往往比较友善。心智模式的第二种来源,间接经验,就是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经验,比如很多人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久而久之我们就信以为真,自己和法国人、德国人打交道的时候也会抱有这样先入为主的成见。但是我们反过来问:难道这世上就没有一个浪漫的德国人和一个严谨的法国人吗?显然间接经验也有它的局限所在。心智模式的第三种来源,就是推理和归纳,有很多人会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格问题,不容易取得大的成就。听起来好像是有些道理,别人家的孩子从小都是在父爱和母爱双全的环境中长大,而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可能只体会过来自父亲或者母亲的关爱。但是这种推断真的成立吗?有很多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都来自单亲家庭,远的有孔子、孟子、成吉思汗,近的有鲁迅、胡适和老舍,在外国,我们熟悉的牛顿、安徒生、马克吐温、卓别林、萨特、奥巴马,都是在青少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但是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见我们日常的推理和归纳得出的心智模式也有它的局限所在。
既然这3种来源都会造成我们心智模式的局限,是不是我们就没有办法破解掉这些局限,得到我们想要的人生了呢?当然是有办法的。作者指出:心智模式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过去,但是我们却能改变我们对过去的看法,进而对我们的行动和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他举了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例子:一般人都认为,出身贫寒、体弱多病、文化水平低,这三件事只要摊上一件,这辈子想要出人头地就没有机会了,但是松下幸之助很不幸,这三件事他都赶上了,可他却一点也不悲观,他觉得托贫穷的福,自己很小就会做擦皮鞋、卖报纸这些苦工,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而正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才会重视锻炼身体,到了老年也能保持强健的体魄;他小学都没有毕业,所以他才会特别重视学习,一生中不断地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提升自己的认知。你看,松下老先生的心智模式特别的了不起,就在于他看待过去的视角和大部分人都不同,这种模式帮助他积极地筹划未来,把过去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未来的有利因素。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不断地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在这两件事情上,人们的心智模式可以说大相径庭,有些人说一定要坚持才能熬出头,不能三心二意,有些人说你一定要多尝试,多体验不同的行业和职业,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些人说简历一定要做好,简历都做不好怎么能找到好工作呢?还有人说年轻人找到好工作赚了钱,一定要先买房,贷款也要买,不然没有女人愿意跟着你。而作者认为:你不必傻傻地期待从一而终,也不应该没完没了地跳来跳去,而要寻找你内心的基线。如果你敢于追求,有目标感,即便不海投简历,也能成功入职你心仪的公司。年轻人有了钱,首选可以是投资自己,而先不急着买房,买房买的是你内心深处的安全感,过早买房有可能会让你失去一些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
在职业选择上,作者认为,要努力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基线。什么是寻找内心的基线呢?就是当你踏入一个未知的领域时,先不要急着做出选择,给自己一段时间去尝试、去观察,看看在这个领域当中,什么样的选择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渐渐地积累经验,调整你的预期,设定一个你能欣然接受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基线。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你后悔,二是避免你错过。“后悔”就是经历得太少,还没有好好做比较,就着急做出了选择,结果后来看到了好的机会,一时又不能跳槽,后悔不已;而“错过”就是明明已经遇到了好工作,却总是贪心,想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结果没有抓住,错过了好工作。那问题来了: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才刚刚好呢?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王子,有100个波斯的公主来向你求亲,每个公主都带有一箱彩礼。你只能娶走她们当中的1位。她们只能和你见一次面,打开箱子让你看一看。你要立马回答是不是愿意娶她,如果不愿意,公主扭头就走。试想一下,如果你一开始就着急选了人,结果发现后面还有好多更有钱的公主,一定会陷入后悔模式;如果你耐着性子看到最后一个,结果很可能错过最好的公主。怎么办呢?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你应该这么选:把前面37个公主当做观察样本,谁也不选,只做一个判断:看其中最好的彩礼能值多少钱?而剩下后面的63个人,只要有一个能超过这个数额,立马就做出选择,这是最科学的一种解法。这个过程,就是先寻找内心的基线,一旦后来的机会超过了基线的水平,马上做出选择。找工作也是如此,如果你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决定找工作,那你应该拿这一年前37%的时间作为观望期,尽量多地参与实习和兼职,划出一条你能接受的基线,过了这段时间再正式找工作,一旦有看好的职位,超过了你的基线水平,立马出手,绝不犹豫。这样既不会因为仓促签约害怕后悔,也不会因为一直观望担心错过。
如果前期跟人家谈得好,对方会给她提一些关键意见和硬性要求。接下来的几周里面,小周会经常跟对方沟通,给他们看一看自己的计划书,听听对方专业人士对计划书的看法。3个月后,她带着简历和这段时间积累起来的富有针对性的案例,来应聘这家公司了。结果可想而知,应聘非常顺利,因为她已经把自己定制成了这个企业对口需要的人才。这样目标感强的人,有针对性地进行一轮职业访谈,能够胜过10份精心设计的简历。
最后,说到职业发展和买房之间的关系,作者的建议是:如果你想在职场上有更大的发展,可以先不急着买房,年轻的时候多投资自己,让自己更值钱,如果早早买了房,每个月还房贷的压力,可能会大大压缩掉一个人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提升自我能力、通过各种社会活动积累人脉的支出。更关键的是,一个有房贷压力的人,他跳槽和创业的风险就会特别高。很多人跳槽之后,试用期的收入并没有在原来单位长期稳定下来的收入高,所以买了房的人会担心如果跳了槽,可能一段时间内的薪水都不够用来还房贷的,很可能因此错过一个好的工作机会;而没有房贷压力的人,可以轻松上阵,一次次抓住好的机会,去更大的平台锻炼自己,施展自己的才华。
跟未婚妻说:我给你两个选择,用现在这笔钱买个小房子,或者让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未婚妻说好,我相信你,我选第二个。所以他们租了个两室一厅就结婚了。第2年生了女儿,还没买房。结婚第4年,年轻人成了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到了第6年,他买了套一般般的房子,全家人住了进去。到他结婚10周年,也就是32岁的时候,赚到了第一笔100万美金。但他不准备把这笔钱用来买更大的房子,想接着做投资。到了他87岁的时候,也就是2017年,他的净资产达到了734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四。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股神巴菲特。如果当年他的妻子苏珊选的是买房子,如果巴菲特选择投资一套房子,而不是投资他自己,可能他这一生都不会有今天这样大的成就。即便是股神这样的天才,也需要10年的发展时间才能一飞冲天。从我们普通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套房子可以消灭一个梦想,消灭一个巴菲特。
这就是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里,给我们讲述的第一个故事。年轻人有了钱,就一定要急着买房吗?为什么不去好好投资你自己,让你自己更值钱呢?从这个故事开始,古典会带我们拨开重重迷雾,一点一点打破你的思维局限,为你的思想、事业和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指导方案。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限制我们的不是世界,而是思维里的墙,也就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优劣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在事业上,一个人要努力寻找内心的基线,正确地看待简历和其他求职方式的作用,投资自己的长远发展。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应该自己做主,学会掌控者模式,活出自己的幸福,而不要听从别人摆布你的人生。
这本书的作者古典是得到订阅专栏《超级个体》的主理人,这个专栏讲的是职场人士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在职业生涯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古典原来是新东方GRE词汇的首席讲师。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却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迷茫和困惑,他发现让年轻人找到自我,比去一所好大学更加重要。所以在2007年时,他创办了新精英生涯国际教育科技中心,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专业的生涯教育机构之一。古典本人也是知名的生涯规划师。他的目标就是帮助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我。而《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出版至今,已经畅销超过300万册。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3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我们人生的局限不在于世界的边界,而在于我们思维里的墙,也就是我们心智模式的局限。拥有更完善的心智模式,才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第二个重点,是关于工作问题,你要努力寻找你内心的基线,正确看待简历和求职的关系,想要在职场上获得长远的发展,年轻人可以考虑首先投资自己。
第三个重点,是人生的快乐和幸福都由你自己做主,一个人应当进入掌控者模式,摆脱受害者模式,活出自己的幸福,而不要活在父母设定好的剧本里。
人脑和人脑的物理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因为系统软件的不同,运行起来的效果就会有巨大的差距。人和人智商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现在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是一位美国的数学家,他的智商达到了250-300,但是也只有正常人的两倍多一点。可是人和人在能力上的差距可不是一倍两倍可以形容的了。怎么来解释这个现象呢?与其说是智商的差距,不如说是人和人心智模式的差距。
那什么是心智模式呢?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如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从而决定我们如何去行动的一套思维模式。举几个例子:早上起了床,你是先刷牙,还是先洗脸?洗漱完是在家吃早餐,还是在路上买了边走边吃?到了单位,见到老板,你是热情洋溢地跟他打招呼,还是远远看见他就躲着他走?自己有了一些积蓄以后,你是打算把钱存在银行,还是放在手机理财软件里,还是准备炒股票、买车、买房呢?如果你每个月挣的钱足够养活一家人,你是希望你的太太继续工作,还是让她专心致志地做一个全职妈妈呢?所有这些我们看得到的行为和决策,都会造成各种可见的结果,有好的也有坏的。
作者给我们归纳出了心智模式的3种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推理归纳。心智模式的第一种来源,直接经验,就是我们对世界的直接体验和观感,小时候被狗咬过的人,长大以后对狗抱有恐惧心理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从小和狗狗亲如一家,和爸妈一起抚养过、亲近过小狗的孩子,长大以后对狗也往往比较友善。心智模式的第二种来源,间接经验,就是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经验,比如很多人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久而久之我们就信以为真,自己和法国人、德国人打交道的时候也会抱有这样先入为主的成见。但是我们反过来问:难道这世上就没有一个浪漫的德国人和一个严谨的法国人吗?显然间接经验也有它的局限所在。心智模式的第三种来源,就是推理和归纳,有很多人会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格问题,不容易取得大的成就。听起来好像是有些道理,别人家的孩子从小都是在父爱和母爱双全的环境中长大,而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可能只体会过来自父亲或者母亲的关爱。但是这种推断真的成立吗?有很多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都来自单亲家庭,远的有孔子、孟子、成吉思汗,近的有鲁迅、胡适和老舍,在外国,我们熟悉的牛顿、安徒生、马克吐温、卓别林、萨特、奥巴马,都是在青少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但是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见我们日常的推理和归纳得出的心智模式也有它的局限所在。
既然这3种来源都会造成我们心智模式的局限,是不是我们就没有办法破解掉这些局限,得到我们想要的人生了呢?当然是有办法的。作者指出:心智模式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过去,但是我们却能改变我们对过去的看法,进而对我们的行动和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他举了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例子:一般人都认为,出身贫寒、体弱多病、文化水平低,这三件事只要摊上一件,这辈子想要出人头地就没有机会了,但是松下幸之助很不幸,这三件事他都赶上了,可他却一点也不悲观,他觉得托贫穷的福,自己很小就会做擦皮鞋、卖报纸这些苦工,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而正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才会重视锻炼身体,到了老年也能保持强健的体魄;他小学都没有毕业,所以他才会特别重视学习,一生中不断地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提升自己的认知。你看,松下老先生的心智模式特别的了不起,就在于他看待过去的视角和大部分人都不同,这种模式帮助他积极地筹划未来,把过去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未来的有利因素。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不断地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在这两件事情上,人们的心智模式可以说大相径庭,有些人说一定要坚持才能熬出头,不能三心二意,有些人说你一定要多尝试,多体验不同的行业和职业,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些人说简历一定要做好,简历都做不好怎么能找到好工作呢?还有人说年轻人找到好工作赚了钱,一定要先买房,贷款也要买,不然没有女人愿意跟着你。而作者认为:你不必傻傻地期待从一而终,也不应该没完没了地跳来跳去,而要寻找你内心的基线。如果你敢于追求,有目标感,即便不海投简历,也能成功入职你心仪的公司。年轻人有了钱,首选可以是投资自己,而先不急着买房,买房买的是你内心深处的安全感,过早买房有可能会让你失去一些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
在职业选择上,作者认为,要努力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基线。什么是寻找内心的基线呢?就是当你踏入一个未知的领域时,先不要急着做出选择,给自己一段时间去尝试、去观察,看看在这个领域当中,什么样的选择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渐渐地积累经验,调整你的预期,设定一个你能欣然接受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基线。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你后悔,二是避免你错过。“后悔”就是经历得太少,还没有好好做比较,就着急做出了选择,结果后来看到了好的机会,一时又不能跳槽,后悔不已;而“错过”就是明明已经遇到了好工作,却总是贪心,想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结果没有抓住,错过了好工作。那问题来了: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才刚刚好呢?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王子,有100个波斯的公主来向你求亲,每个公主都带有一箱彩礼。你只能娶走她们当中的1位。她们只能和你见一次面,打开箱子让你看一看。你要立马回答是不是愿意娶她,如果不愿意,公主扭头就走。试想一下,如果你一开始就着急选了人,结果发现后面还有好多更有钱的公主,一定会陷入后悔模式;如果你耐着性子看到最后一个,结果很可能错过最好的公主。怎么办呢?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你应该这么选:把前面37个公主当做观察样本,谁也不选,只做一个判断:看其中最好的彩礼能值多少钱?而剩下后面的63个人,只要有一个能超过这个数额,立马就做出选择,这是最科学的一种解法。这个过程,就是先寻找内心的基线,一旦后来的机会超过了基线的水平,马上做出选择。找工作也是如此,如果你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决定找工作,那你应该拿这一年前37%的时间作为观望期,尽量多地参与实习和兼职,划出一条你能接受的基线,过了这段时间再正式找工作,一旦有看好的职位,超过了你的基线水平,立马出手,绝不犹豫。这样既不会因为仓促签约害怕后悔,也不会因为一直观望担心错过。
如果前期跟人家谈得好,对方会给她提一些关键意见和硬性要求。接下来的几周里面,小周会经常跟对方沟通,给他们看一看自己的计划书,听听对方专业人士对计划书的看法。3个月后,她带着简历和这段时间积累起来的富有针对性的案例,来应聘这家公司了。结果可想而知,应聘非常顺利,因为她已经把自己定制成了这个企业对口需要的人才。这样目标感强的人,有针对性地进行一轮职业访谈,能够胜过10份精心设计的简历。
最后,说到职业发展和买房之间的关系,作者的建议是:如果你想在职场上有更大的发展,可以先不急着买房,年轻的时候多投资自己,让自己更值钱,如果早早买了房,每个月还房贷的压力,可能会大大压缩掉一个人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提升自我能力、通过各种社会活动积累人脉的支出。更关键的是,一个有房贷压力的人,他跳槽和创业的风险就会特别高。很多人跳槽之后,试用期的收入并没有在原来单位长期稳定下来的收入高,所以买了房的人会担心如果跳了槽,可能一段时间内的薪水都不够用来还房贷的,很可能因此错过一个好的工作机会;而没有房贷压力的人,可以轻松上阵,一次次抓住好的机会,去更大的平台锻炼自己,施展自己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