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像我们在一上来说的,内心的冲突,每天都会在无数人内心上演。这其实正是来自于人的选择能力,这是人的特权,因为人脱离了单纯的动物本能,而带有个体的意志。但这也是人的负担,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面对矛盾的情况只能左右为难。
而且,霍妮认为,我们体验到的冲突强度和范围,和我们自身所处的文明相关。如果是一个稳定的传统型文明,那造成的冲突就少,大家生活都按部就班。而如果一个文明处在过渡期或转型期,那各种互相矛盾的价值观往往会并存,造成选择的多样化。比如你可以随大流,也可以我行我素,可以崇拜成功,也可以淡泊名利。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同选择间的冲突。所以,有内心冲突不足为怪,而且,霍妮也说了,认识到冲突的存在,是一种宝贵的才能。你越是正视冲突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法,就越能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自我能力的提升。
可要是内心冲突并不是坏事,霍妮为什么又说内心冲突是神经症产生的根源呢?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冲突是一回事吗?霍妮的回答是: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霍妮认为,所谓神经症患者,只是心理已经达到病态程度,无法再维持正常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而已。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模糊的界限,那就是正常人冲突对立面之间的悬殊,远不如神经症患者那么大。打个比方,如果把正常人的冲突比作两个不同方向的力,它们之间的角度不会超过90度。而神经症患者两个力的角度可能要接近180度,这就生生地要把他的人格撕裂。他们面临的选择不仅方向背道而驰,而且都是不合理的,导致他根本不能做出通常意义上的选择,只能在拉扯中被搁浅。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神经症患者内心中这种不可调和的冲突?
对这个问题,霍妮的回应也很有精神分析的范儿,那就是,要解决问题,就先去源头,回到童年去看看。霍妮认为,孩子在和外界相处的过程中,因为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比如父母的冷漠,温情的缺乏,被大人忽视,或者过度溺爱等等,都会让孩子感觉不安全、不被喜爱、不受重视。简单地说,就是感受到外界的敌意,还有自己的孤立无助,这让他陷入了焦虑和不安。这就是霍妮在前作《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首次提出的基本焦虑。
为了克服这些感觉,应对这个充满威胁的世界,孩子就会发展出各种针对外界的策略,这种策略时间长了也就成为了他的性格倾向,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霍妮称之为最初的神经症趋势或倾向。概括起来有三种,就是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
对此,我们不免又要问,难道正常人就没有这些对待外界和他人的策略吗?并不是这样。在正常人身上,这三种策略都有体现,我们对朋友亲近,对敌人反抗,对不想见的人就回避,三者其实是互补统一的关系。但对神经症患者来说,他的应对策略却不能和谐相处,反而自相矛盾。为什么?
因为他的基本焦虑中的一些情绪在这些策略中被放大了,亲近人夸大了自己的无助感;对抗人夸大了敌对情绪,而回避人夸大了孤立感。结果就是,神经症患者对外界无所适从,要么全面对抗,要么全面服软,而不是像正常人那样视情况而定。如果这三种态度都在一个人身上强烈地表现出来,那他势必要陷于严重的冲突中不能自拔。他可能珍视友情,暗地里却偷朋友的钱;他可能想要结婚,却老是逃避对他有感觉的异性;她可能自诩是个好母亲,却老是忘记孩子的生日。这些来自互相矛盾态度的冲突,才是神经症的核心,霍妮把它们称为基本冲突。
所以,到这里我们可以说,内心的冲突本身只是面对选择时的取舍,但程度会有不同。神经症患者面临的冲突往往自相矛盾又无法调合。这样的冲突来源于他童年时因外界的敌意所产生的基本焦虑。这种焦虑放大了他的无助感、敌对感和孤立感,让他不能自如地应对外界,应对他人。所以,神经症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紊乱的一种表现。
面对内心矛盾态度的煎熬,神经症患者会怎么做呢?他们进行了哪些解决冲突的尝试,又有没有起到效果?我们将在第二部分探讨这些问题。
首先,霍妮精辟地指出,所有试图解决冲突的尝试,归根到底都是心理防御的手段,目的就是避免人格的分裂,维持一种整体感。当然这种整体感只是表面的。既然如此,最基本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既然两方面有冲突,那就压制一方面,再突出对立面,此消彼长,那不就没冲突了吗?另一种,既然冲突是来自和外界接触,那我干脆和别人保持距离,那冲突也就不发生作用了。前一种方式,对应的是三种基本策略中的亲近人和对抗人,后一种方式,对应的则是回避人。
那这些策略具体怎么发挥作用?我们就看一下这三种基本策略发展而成的三种人格倾向,分别是屈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和孤立型人格。
这三种人格倾向和前面提到的三种策略是什么关系呢?只是表述不同吗?可以这么说,两者有对应关系,但不是一个意思。某种人格倾向,是它所对应的基本策略发展到极端,成为一个人性格中的主导面后产生的。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这些人格倾向中,只有一种基本策略,而是只有一种特别突显而其他属于被压制的状态。
第一组是屈从型人格,很显然这种人渴望亲近,渴望归属,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他们压抑自己的野心,对外界的敌意,或者任何攻击性的倾向,而总是让自己从属和依附别人。因为他始终觉得别人比自己更优秀,更高明,而自己是软弱无能,缺少主见的。有人问,活得这么自卑,这么憋屈,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通过这种方式也就消灭了冲突。我对外界,对所有人都笑脸相迎,那就不会有冲突了吧?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老好人,对什么人都不会拒绝,这其实也是屈从型人格的表现形式之一。
第二组人是攻击型人格,他们和屈从型正好相反,突出的是对抗策略,所以他崇尚弱肉强食、丛林法则。要让自己成为领袖,成为制定规则的人,因为他觉得自己才是最优秀,最强大的,所以,对别人,他的态度是控制剥削,操纵利用。他鄙视软弱无力和人性的温柔一面,认为这纯属伪善。摒弃了软弱的一面,他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内心的统一。
第三组人是孤立型人格。屈从型和攻击型,不管怎样还是要和别人产生接触,冲突的可能性依旧存在。但孤立型干脆避免和别人接触,他们最好就是超然脱俗,独立自主,什么都不关心,什么都不介入,这样一来,不就没有冲突了吗?这可以说是一种最极端的心理防御手段了。
除了上面三种基本策略,霍妮还列举了其他一些解决内心冲突的试图。一种是理想化意象。也就是说,患者通过想象在内心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然后认为这就是真实的自我。用这种方式来消弭冲突。比如一个人可以幻想自己既是所有女人的梦中情人,又是人人敬畏的领袖人物,还是大智大慧,洞察世事的世外高人。流行网文当中的玛丽苏、龙傲天之类的角色,也是这种理想化意象的映射。
另一种方式是外化作用,什么意思呢?就是患者把自己内心的冲突,自己讨厌的倾向,甚至自己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投射到外界,这样一来,冲突就不是内心的,而是外界的了。遇到挫折,就说命里注定,遇到成功,那是上天眷顾,就算是心情不好,那也是下雨天导致的。这就是外化作用。
屈从型人格一味依赖人,盲目地想从外界获得爱,自己却从不想改变,可是外界又怎么可能总是温情脉脉,总是如他所愿呢?所以他注定要失落。
攻击型人格对整个世界都保持敌意,但也意味着拒绝了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情。终日陷在尔虞我诈中不能自拔,只有真正立于世界之巅才能让他安心,可是,现实中这怎么可能呢?
至于孤立型,并不是真正看破纷争欲望,而只是以此为逃避,他们的心中还是有各种欲望和渴求。只要各种矛盾的价值观还继续存在,他们就没办法获得内心的宁静。
理想化意象呢?那不过是一个幻象,一座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沉醉于这种幻象中的人,时刻害怕自己的真实面目暴露,害怕心中的形象被人戳穿,所以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们和真实的自我疏远,甚至憎恨真实的自我,这又在他的人格中引入了新的裂痕,埋下了更激烈冲突的伏笔。
而外化作用,更是一种自我消灭的过程。因为自我总是把问题投射出去,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失去了活力。而且,既然问题都是外界的,患者势必更加责难别人、畏惧别人,甚至报复别人,这就反而加大了他和外界的冲突。
所以,正是神经症患者不顾一切想要解决冲突的努力,反而让他们越加陷入到神经症的折磨之中。
第二种后果是人格衰竭。因为患者的精力都消耗在了应付层出不穷的内心冲突上,所以几乎没办法把精力用在本该用的地方,也就是个人的发展和自我的成长上。就好像一个老是打内战的国家没办法搞建设。结果他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办起事来又低效无能,笨拙不堪,好像一边踩油门又一边踩刹车。到最后,他干脆什么都不想做了,反正自己不做有别人做。
第三种后果,就是绝望。患者陷于神经症冲突的各种纠葛之中,觉得人生无望。他发现做不到理想化的自己,也就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动力,他开始自暴自弃。这是最糟糕的状况,因为患者已经放弃了保持身心整体感的希望,任由自己的人格继续分裂。自杀的念头和死亡的幻想也会伴随着他们。
还有第四种后果,是虐待狂趋势。患者既然失去了希望,就会走上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增强自己的破坏欲。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没了意义,厄运缠身,所以他们要在心理上获得补偿,为此就要把愤怒和不幸强加到其他人身上。既然我是不幸的,那么我就要别人和我一样不幸,一样痛苦,一样遭受挫败和羞辱。他憎恨生活,憎恨一切积极和美好的东西。他不能原谅别人幸福而自己不幸,所以要把别人踩在自己脚下,让整个世界给自己陪葬。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一种权力感,一种“他人生死握于我手”的优越感,这成了他继续施虐的强大动力。
是不是按照传统精神分析的方法,带领患者回顾一下自己的童年,认识到内心冲突的根源,然后患者就会豁然开朗,不药而愈了呢?
霍妮说了,没那么简单。也许冲突的根源的确来自童年,但经过那么多年,它已经发展成一套盘根错节的心理防御手段,绝不是简单回忆童年就能解决的。只要患者还存在和自我和他人的疏离,还有觉得自己可怜无助的感觉,还对外界有广泛的敌意,那么就不可能消除冲突的倾向。
所以治疗者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状态本身,要帮助患者自己改造自己,帮他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情感和需求,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和他人相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神经症冲突就不攻自破了。这一点容易做到吗?其实还是很难,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