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大顺军建设时间最长的政权中心襄京,截止李自成入京的崇祯十七年,其实也才建设了短短不到两年,这就导致李自成极度缺乏稳定的财源与兵源。
而由于缺乏建设与管理,各个地区对大顺军的向心力非常弱,所以李自成不得不在各地分兵,用来弹压地方。
原本闯军的总兵力可达百万,哪怕除去水分,也有几万精锐部队,但是这几万人都是只擅长于野战,而并不擅长于守城。
因为李自成起义时,明军尚且还有力量去“剿寇”,往往农民军只要一停止流动,就会被强大的明军围堵,所以明末的各支农民起义军基本都习惯于流动作战,闯军也是如此。
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们那一群人都是从一个府流动到另一个府,从一个省流动到另一个省。
所以李自成在心底,他并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一旦局势不妙,他就想要以空间换时间,转入流动作战。
以至于李自成进京后,还没有改掉这种习惯,他没有意识到,闯军一旦败退,原本望风投降的地主豪强便会瞬间改换阵营。
于是一片石大败后,闯军立刻放弃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整个华北,关中保卫战失败后,闯军接着又放弃了以西安为中心的整个西北。
对手从腐败透顶的大明,换成了冉冉新生的大清,闯军依然在不停地流窜打游击,那最后的结局自然是全盘皆输。
如果李自成能明白根据地的重要性,能耐着性子在华北多建设几年根据地再出手灭明,或是在一片石大败后,以北京、陕西、襄阳为轴心,层层据守,死战不退,结局或许会大不一样。
而正是因为由于没有稳定的根据地,闯军无论是胜利时还是失败时,都没有退路,也没有可供补充的兵员和物资。
在这种情形下,闯军进攻顺利时,尚无大碍,粮草军饷要么取之于敌,要么从占领地百姓手中获得。
而一旦遭遇失败或是陷于不利境地时,那便是退无可退,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军队极容易溃败,这也是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兵败如山倒”的真正原因。
至于百姓的支持,在强大的军事胜利面前,压根就不是什么决定性因素。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历史上中国只存在两个时代,一个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李自成在崇祯朝起义时,百姓“做奴隶而不得”,所以纷纷支持闯王,而清军入关后,人心思定,百姓“坐稳了奴隶”,所以闯军又从“正义之师”变回了“流寇土匪”。
老百姓都是墙头草,从来都是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
大明、大顺、大清,只要能给一口饭吃,在老百姓眼里,谁当皇帝都没区别。
反正两千年都这么成王败寇得过来了,也不差你李自成一个人的冤枉可惜。
因此田秀英如果想要当上以军功夺天下的“开国女帝”,她就绝对不能跳过“根据地建设”这一步。
“欲速则不达”,这一步是无论如何都跳不过去的。
李自成从崇祯二年起义,到崇祯十七年进京,一共花了十五年的时间。
而满清从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十三副遗甲起兵,到多尔衮于崇祯十七年入关,一共花了六十一年的时间。
这一代人的努力,怎么抵得过人家三代人的积累?
即使穿越者有先知先觉的优势,但若是没有自己的根基,终究还是敌不过稳扎稳打的满清。
毕竟这种田练军讲究的是群策群力,厚积薄发,讲究的是一个细水长流,不是光靠穿越者玩弄小聪明就能一蹴而就的。
何况狗系统连科技树都不给她攀,要是她能手搓导弹,自制枪炮,那还是可以靠科学技术碾压一波满清的嘛!
所以“从女军阀变女皇帝”这一条路是走不通了。
虽然“跟着秦良玉杀鞑子”听起来很美好也很女权,但是田秀英的最终目标还是回到现代,既然要回到现代,那就要充分考虑到完成系统任务的客观条件与实际情况。
而且李自成作为参照物,还有另外一个特点,跟被系统选中了的田秀英特别像。
那就是李自成也没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