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本人也十分幸运地度过了恐怖的洪武朝以及动荡的建文朝,他子孙满堂,高寿善终,在嘉靖年间还被配享太庙。
但即便如此,身为勋戚之后又有三个儿子的郭贵妃依旧没能摆脱殉葬的命运。
由此可见,所谓“只有膝下无所出的妃嫔才会被当作朝天女”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朝天女的选择根本就没有任何可靠的标准,除了儿子登基为帝的皇太后之外,但凡是后宫嫔妃,不管如何貌美,如何得宠,如何家世显赫,只要皇帝或者皇太后一声令下,都有变成朝天女的可能。
也就是说,在明朝前期,被选入宫中的妃嫔相当于进入了一场比大逃杀更恐怖的生存竞赛。
她们只有使尽浑身解数去争宠献媚,拼命生出儿子,再盼着这个儿子能获得皇帝喜爱,盼着这个儿子能让自己在皇帝死后获得特赦,才能最终在后宫中幸存下来。
俗话说得好,求生是人的本能,这样反人性的制度谁听了不胆寒?
毕竟能狠心用亲生女儿性命去换得全家荣华富贵的家庭还是少数,所以在殉葬制度被废除前,几乎没有民间女子会心甘情愿地嫁入皇室。
好在明英宗二度登基为帝后,临终前为保护发妻钱皇后而废除了殉葬制度。
明英宗和钱皇后感情很深,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俘虏时,钱皇后一面拿出宫中积蓄想赎回明英宗,一面经常蜷腿伏着哭泣,如此日以继夜,导致一腿落下了残疾,并哭瞎了一只眼睛。
后来明英宗返回北京,被弟弟景泰帝幽禁南宫时,钱皇后不但常常宽慰丈夫,还率领诸妃织布卖钱,以谋生存。
因而明英宗复辟后,在已经确定明宪宗朱见深为皇太子的前提下,没有册立明宪宗生母周贵妃为皇后,而是仍然将残疾无子的钱氏尊为皇后。
周贵妃当然不是个省油的灯,明初以来,还从未有过非太子生母的女性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周贵妃怎能咽下这口气?
而恰好她婆婆孙太后当年也是因为明宣宗的原配胡皇后无子,孙太后才能在生下明英宗之后,让明宣宗逼迫胡皇后上表逊位,并成功从贵妃被扶正成了皇后,故而婆媳两人惺惺相惜,十分投缘。
周贵妃在得到婆婆的默许后,想有样学样地把钱皇后赶下台,效仿孙太后母凭子贵地坐上中宫之位。
钱皇后也没有坐以待毙,她看出孙太后偏爱周贵妃这个儿媳,没有跟婆婆正面对抗,而是先说服明英宗,把万宸妃所出的次子朱见清过继到自己膝下。
接着,在熬到孙太后去世后,钱皇后打算给周贵妃来个釜底抽薪,争取让养子朱见清取代朱见深这个皇太子,一举铲除周贵妃这个心腹之患。
两个女人就此展开了激烈的宫斗,只是在朝臣的一再反对下,钱皇后与周贵妃最终谁也未能如愿。
不过明英宗去世前,最放不下的,还是他的发妻钱皇后。
他心里清楚,明仁宗的张皇后,明宣宗的孙皇后,由于后继者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自然没有被殉葬之忧。
可钱皇后不同,她一生无所出,又与即将继任的明宪宗母子关系不谐。
即使他能在遗诏中给予钱皇后最大限度的保障,为钱皇后之后的生活作种种安排,但他却不能保证明宪宗母子能在他死后一丝不苟地履行遗诏。
倘或明宪宗与周贵妃视遗诏为无物,强行逼迫钱皇后殉葬,钱皇后是绝对没有任何还击之力的。
明英宗可以对再造大明的忠臣于谦痛下杀手,但对自己一生所爱的钱皇后却始终下不了狠心撒手不管。
于是在明英宗去世前,他以“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为由特地下诏废除了殉葬,一举终结了这项自洪武年间以来的残忍祖制。
虽然废除殉葬是出于明英宗的私心,但是他跟钱皇后的“甜甜爱情”却惠及了后来所有的宫中嫔妃。
只是殉葬制度的废除,并没有增强民间女子入宫的积极性,因为除了后妃,在大明当宫女也是一件折磨人的苦差事。
一般女子入得明宫,就等同于被剥夺了终身的自由,为了保证宫禁森严,大明历代帝王都严禁宫女与宫外之人传递书信或物品,一旦犯禁,皆论以死。
就连宫女年老后,为防止宫人泄漏禁中之事,也仍不可出宫,这就意味着,一个女子若不幸被选为宫女,又不幸没能成为有地位的女官或者妃嫔,这一辈子便再也不可能与亲人相见。
而匆忙“拉郎配”的婚姻再不幸福,女儿出嫁后好歹还有回娘家的权利,家人无论如何都可以与女儿有个照应,总比送进宫中不知死活来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