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王又问道。
“文,就在长平王眼前,”杨儇看了一眼鲍昉,“武,在地方。”
长平王看了一眼杨儇身侧的年轻人,鲍昉旋即叉手,“进士第四十人,鲍昉,幸见长平王。”
长平王回礼,随后又看着杨儇,“既然先生的好友是治世的文臣,那么先生呢?”
“我?”
杨儇摸了摸齐整的长须,“不怕长平王笑话,杨儇幼读诗书,颇好鬼谷,曾经的志向是想做张子那样的谋士,不过长平王身侧已经有伊尹了。”
-------------------------------
——河南道·淮阳郡——
于关中相邻的河南道,民不聊生,新官上任,见此场景,便都行贿赂调离,只有少数官员,不忍百姓挨饿受苦,选择留下,重振当地民生。
如不愿与张国忠为伍的清河县令张荀,任满后召归,却请辞京官,来到真源县为县令,穷苦百姓家的男丁被全部征走,而土豪劣绅却用卑劣的手段买通御史,使其家族免受征兵。
张荀上任后,便开始肃清当地吏治,将当地恶吏处决,做事公正廉明,并收纳流民,亲自带着县廨的衙役、不良人,帮扶家中没有男丁的穷苦百姓耕种。
李忱一行人在井边架起了一口大锅,就地煮起了米粥,因胡饼坚硬,有些人饿急了,便会狼吞虎咽,所以李忱并没有着急发放。
“慢慢来,不要一口气全吃了,这里有粥,有水。”
李忱耐心的劝说着众人。
很快,李忱的举动便引来了附近村庄的其他饥民。
领到粮食的百姓,见李忱仪表不凡,便误以为李忱是真源县令张荀。
“郎君是活菩萨,张县令吗?”
饥民们跪在地上感恩道。
李忱推着轮车,将老妪扶起,“老人家,我不是您说的张县令。”
“张县令是谁?”
苏荷问道。
“淮阳郡有个真源县,新到不久的县令叫做张荀,每隔一段时间,张县令都会到灾地施粥,也曾来过陈县,他的名声很大。”
饥民中有人回道。
“张荀。”
李忱脑海中似乎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我想起来了,他是开皇末年的进士,曾经是东宫的属官,太子通事舍人,我见过他。”
“原来郎君识得张县令。”
饥民说道,“他可是淮阳郡最好的父母官了。”
李忱与张荀并不相识,但张荀既然能在饥民口中有此评价,必定是个为民请命的好官。
由于领粥的人越来越多,动静很快就传到了附近几个县的县令耳中。
因就在陈县治地,离得最近,县令坐着轿子,带着县廨里的捕手与衙役很快就来到了施粥的井边。
县令瞧见百姓对着李忱一行人感恩戴德,连自己这个父母官都不曾受过,心中很是不快。
“县令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