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物资统筹工作有序推进着,老李的后事也办得差不多了。
&esp;&esp;他年轻的时候有过老婆孩子,可惜在战乱中都死了,他就一个人活到了现在。
&esp;&esp;虽然在县里的好单位上着班,但他没存下什么积蓄。单位管着他的吃住,他领的工资就全用来帮这个帮那个,偶尔自己喝点小酒,一个月到头,钱花得精光。
&esp;&esp;他带过的年轻人也有不少,几乎县里各个单位都有人认得他,可提起他来,大多是“固执、死板、不合群”的印象。
&esp;&esp;但是三年多以前,路昭来到了他的科室。
&esp;&esp;老李终于收到了一个像样的关门弟子——其实也是唯一一个弟子。
&esp;&esp;有路昭这条向上沟通的渠道,他的才华终于展露出来,短短几年就帮助县里修起了路、养起了船老板、拉来了投资。
&esp;&esp;所有曾经一起共事的人,都对这个老酒鬼刮目相看,茶余饭后聊起来,感叹几句“没想到他还有这本事”、“可惜年纪实在太大了”。
&esp;&esp;而现在,他突然就死了。
&esp;&esp;死在去乡镇协调物资、返回县城的路上。
&esp;&esp;昔日的同事、后辈,听到这消息时虽然吃了一惊,但想想却也觉得他死得其所。
&esp;&esp;老李这样的人,注定要死在为百姓奔波的路上,就像将军注定要死在战场上。
&esp;&esp;听说他的遗体被火化,骨灰要从殡仪馆送到海边去,撒到海里,大家便商量着,都去送他一程吧,好歹是同事一场。
&esp;&esp;可等他们来到路边,却没想到,在路边等着送行的人那么多、那么多。
&esp;&esp;路昭捧着骨灰盒从殡仪馆出来时,微微一愣。
&esp;&esp;这条县里的主干道两旁,站满了人。
&esp;&esp;有县里各单位的同事,有门口摆早点摊的小贩,有这几年才发家的船老板,更多的是认不得脸的普通老百姓。
&esp;&esp;在路昭捧着骨灰盒走出来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抬头看了过来。
&esp;&esp;他们没有组织什么仪式,没有拿什么白菊花,只是都抽出了自己生活中的一小段时间,放下了自己手头的事,来送这个为老百姓鞠躬尽瘁半辈子的平凡英雄最后一程。
&esp;&esp;今天的天气很晴朗,县城的主干道上,能感觉到迎面吹来的、又冷又湿的海风。路昭的眼睛好像被这风吹得湿润了,有些发红。
&esp;&esp;他抱着骨灰盒,坐上了一早约好的三轮车。
&esp;&esp;车夫慢腾腾地蹬着车,载着他和老李的骨灰,缓缓往东边驶去。
&esp;&esp;不知道是谁先说了一句“走好”,沿路站着的大家都开始说了起来。
&esp;&esp;“老李,走好啊。”赵爱国挥挥手,“在那边脾气就别太拗了。”
&esp;&esp;“李叔,走好。以后每年去海边给您孝敬点二锅头。”孙飞说。
&esp;&esp;“哎呀,李师傅,路还没修完,怎么人就走了呢。”在经改局门口摆早点摊的小贩嘟囔着。
&esp;&esp;“李师傅,当时修路拆了我家院子,我差点跟你打了一架,是我觉悟太低了。”船老大抓抓脑袋,“没这条去市里的路,我家一辈子也富不起来。”
&esp;&esp;三轮车慢慢往前,路昭看过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脸庞,听到他们有些惋惜、有些痛心的告别,鼻子又发起酸来。
&esp;&esp;他想起了自己刚刚到德阳县,去经改局报到的那一天,
&esp;&esp;德阳县平稳度过了春节。
&esp;&esp;被堵死的、通往德裕市的大马路,也在一整个春节的抢工下,恢复畅通。
&esp;&esp;外地老板的建厂方案交上来,经改局很快批准通过,工厂便正式动工了。
&esp;&esp;这也意味着路昭在德阳县的最后一件工作完成了。
&esp;&esp;他加班加点忙完了这些重要工作,才终于抽出时间,给方先生、给宋悦写了信。
&esp;&esp;算起来,这一封信距离上一封,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
&esp;&esp;他一直想要坚持每月给方先生写信的,可一忙起来,真的抽不出时间,和方先生的联系就被搁置了。尤其是这两年,写信的频率直线下降,从每个月两封,变成了三个月一封。
&esp;&esp;路昭默默反思了自己,可也没法改正。
&esp;&esp;因为,原本他把“和方先生保持联系”看得非常重要,其他事情都可以排在这件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