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个知青都不是来自同一个学校,彼此之间还不认识,钟跃民对那几个男生没兴趣,因为 一看就知道这些男生下乡之前都是安份守己的学生,不是玩主,钟跃民和郑桐跟他们没有共 同语言。不过,钟跃民倒是仔细看了看那三个女生,发现其中有两个长得还不错。他挺满意 ,扭头对郑桐说∶〃县知青办的干部对咱石川村的哥们儿还不赖,没给咱分来几个猪不叼狗 不啃的女生,要不然可惨透了,这儿本来就穷山恶水,咱再成天守着几个丑妞儿,出来进去 老在你眼前晃悠,想不看都不成,这日子怎么过?〃
大车上的男生都哄笑起来,那三个女生则绷着脸不吭声。
钟跃民躺在行李包儿上继续发牢骚∶〃这鬼地方真他妈没劲,走了半天连棵树都没见着,哟 ,前边那条河是黄河吗?水怎么这么黄?〃
郑桐拿出地图册看了一下∶〃你丫整个一个地理盲,黄河在晋陕交界处,离这儿远着呢,这 条河可能是无定河。〃
钟跃民猛地支起身子∶〃无定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就是唐诗里说 的那条河?我操,我说怎么不对劲?闹了半天这地方在古代就是充军发配之地,得,把哥几 个发配到这儿来了,闹不好就成了无定河边骨了。〃
郑桐笑道∶〃你好歹还是春闺梦里人,我呢?无人认领的遗骨。〃
前边路上一阵铃铛响,一个青年农民牵着一头毛驴,毛驴背上坐着个青年女子,象是对回娘 家的小夫妻。知青们觉得新鲜,都伸长了脖子盯着小夫妻。
赶车的杜老汉突然张开缺了门牙的嘴,扯着嗓子唱起了酸曲儿∶
正月里来哟是新年,
我给公公来拜年。
手提一壶四两酒,
我给公公磕一头。
……
杜老汉这冷不丁一声吼,可真把钟跃民听傻了,这可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从土 生土长的老农民嘴里唱出来,那股味道是任何歌舞团的专业歌手也模仿不了的。
……
二月里来龙抬头,
公公拉住媳妇的手,
拉拉扯扯吃个口。
人家娃娃的好绵手
……
钟跃民乐得栽倒在行李包上∶〃这老公公扒灰呢,也不怕儿子跟他拚命……〃
……
三月里桃杏花开,
媳妇又穿枣红鞋,
走起路来随风摆,
爱的公公东倒又西歪
……
回娘家的小夫妻走远了,驴头上挂的铃铛发出的叮咚声还隐隐可闻,杜老汉也歇嘴不唱了 。
郑桐小声说∶〃这老头儿勾搭人家新媳妇呢,咦?跃民,你怎么啦?傻啦?〃
钟跃民两眼发呆地盯着杜老汉,他还没从这首酸曲儿中醒过来……
石川村的打谷场上,正在召开全体社员大会,一块破烂的红色横幅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 〃热烈欢迎北京知青到石川村插队落户〃。
衣衫褴褛的村民们目光呆滞,表情麻木,他们散乱地坐在打谷场上,妇女们纳着鞋底,男人 们吸着旱烟,他们不大关心开会的内容,只是在毫无顾忌地大声说笑,一群孩子在谷草堆中 追逐着,打闹着。
钟跃民、郑桐和七八个男女知青坐在地上正交头接耳地说着什么。
石川村党支书常贵正在讲话。他五十多岁,脸上皱纹纵横交错,一双小眼晴却闪着狡黠的光 芒,和他周围目光呆滞的村民们比起来,这样的人在农村就理应混上个村干部。常贵头上也 同样扎块脏得看不出颜色的白羊肚手巾,身上披一件光板老羊皮袄,看打扮和赶车的杜老汉 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他手里拿着两尺多长的烟袋。
常贵用烟袋敲敲面前的破桌子,清了清嗓子,噗地将一口浓痰吐出两米开外,这才开始讲话 :〃乡亲们,现在开会了,大家静一静,莫说话,今天,咱村来了十个北京知青,我代表石 川村党支部……咦?狗娃,我日你娘,你个驴日的咋还说话?拿领导说话当放屁是不是?小 心我开你个驴日的批判会。〃
陕北穷,交通工具主要是驴,因为驴好养,所以陕北驴多,人们对驴也比较喜爱,因此
民间 张嘴闭嘴都是〃驴日的〃,有时这未必是骂人,很可能是一种表示亲热的语气助词。
村民们似乎早已见怪不怪了,会场上仍然是闹闹嚷嚷。
知青们听到支书骂人,忍不住哄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