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铳被发明出来也有一两百年的时间了,最早关于火铳的记载,是两宋时期的突火枪’。。
随着工匠不断对‘突火枪’进行改良,一两百年过去之后,火铳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展现了一定的发展潜力。
但是即便如此,火铳依然不是军中主流武器,更别说替代弓箭和弩箭了。
现在大明军队的制式武器中,火铳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武器存在。
而且军队中大部分的将领对这种新式武器很看不上,觉得是一种鸡肋武器。
这倒不是说这些将领粗鄙不看,看不透事务的发展规律,而是洪武年间的火铳确实不堪大用,上不了台面。
一方面是射程短,精度差,除了声音像鞭炮一样能唬人,和弓箭弩箭相比差远了。
另一方面则是工匠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就导致火铳的质量也不一样,火铳兵在得到火铳,并扣动扳机进行作战的时候,本身就是在鬼门关上徘徊,因为火铳随时都有炸膛的风险。
基于以上原因,所以火铳不但不被将领所喜,连士卒都不喜欢。
但是依然有很多优秀的将领洞察了这款新式武器的厉害之处。
比如说训练周期短。
和培养一名合格的弓箭手相比,培养一名火枪兵不管是人力物力方面,都要少得多。
华夏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百姓几乎都是地里刨食的农民。
所以想要将一个农民培养成合格的弓箭手,最少都要几年的时间,而且战斗力依然比不上从小就拿着猎弓打猎的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
但是把一个农民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火枪兵,所需要的时间周期就短得多,最多也就个把月的时间。
所以相较于弓箭,火铳确实更适合农耕文明。
至于精度差,也有法子可以弥补。
燕王朱棣已经发明了排枪战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是将火枪兵一分为三,第一排射击完毕之后迅速蹲下装填弹药,然后第二排进行射击,第二排射击完毕之后就轮到了第三排,第三排射击完毕之后第一排已经装填弹药完成了,又可以进行射击了。
要是第一排有人中箭而亡,第二排马上就要有人弥补上,以此类推。
这种密集射击模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火铳精度差的缺点。
但是这种战术依然不是完美的。
最简单的一点就是火枪手身处战场最前线,需要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进行作战。
如果没有极强的战斗意志的话,看着呼啸而来的骑兵的时候,这些火枪手会崩溃然后四散逃生。
这样的话,还没有开始战斗就已经失败了。
还有如果火枪兵面临排山倒海呼啸而来的骑兵,自然会心生恐惧,所以骑兵还没有进入射程之内就会扣动扳机。
只要有一个人率先扣动扳机,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所以采用这种战术,需要极强的纪律性才行。
但是拥有极强纪律性的部队,无一不是精锐之师。
想要把火枪兵培养成精锐之师,依然需要花费极大的财力物力。
所以燕王朱棣的想法虽好,但是这种战术依然被朝廷束之高阁,并没有大规模运用到军队之中。
当然了。
朝廷之中还是有人识货的。
所以朱棣发明的‘排枪战术’并没有完全放弃,而是被小规模传阅。
现如今朝廷大军在傅友德为主将,沐英和蓝玉为副将,正在云南征讨不臣,因为遭遇象兵袭击,沐英就采用‘排枪战术’,(钱的赵)一举击溃了叛军象兵部队,大获全胜。
这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排枪战术’取得战果的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