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还没迈进川堂,一屋子人就红红地跪了一地。
两列红自动分为了两种红,一种是大明官员所用的绯袍,端庄素雅,另一种是近侍宦官所服的贴里,流光溢彩。
依宫中制度,司礼监的掌印、秉笔、随堂,以及乾清宫的管事牌子、各执事近侍,都许穿红帖里、缀本等补,以便侍从御前。
这贴里之形制,本就如外廷之?褶,自魏忠贤得势以后,宦官的服侍纹样也越来越华丽夺目。
不但逢年过节,各有应景蟒紵,连同日常穿着,都有满身金虎、金兔、金葫芦、金灯笼、金寿字、金喜字,或每褶皆有朝天小蟒的贴里式样。
除此之外,魏忠贤还创造出了一种“三襴贴里”,即在已有的蟒纹贴里的膝襕下面再加一襕纹样,又在左右两袖上各加两条蟒襕,里外两条,这是皇帝最亲近的心腹才得以穿着的特殊服饰。
像这样的三襴贴里,此刻跪伏在地的司礼监大太监们是人手一件。
一眼看上去,非但压过了旁边一水儿朱衣玉带的内阁辅臣,个个倒还比皇帝身上的龙纹绣得还多还密。
这般景象若是搁在明初,定是要被太祖皇帝斥责僭越不法的。
然而朱由校却似乎很享受见到身边的太监穿得比自己还要花哨,他略带欣赏地扫过这一圈心思各异的重臣股肱,这才悠悠开口道,“冯卿既然提起神宗皇帝,那朕就跟冯卿好好论一论这万历朝旧事,说起精通西学,朝中上下恐怕再无人及得上徐光启了罢?”
“万历四十七年,我军刚刚在萨尔浒战败之时,神宗皇帝就效仿徐有贞、赵贞吉故事,加封徐光启为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管理辽东练兵事务,结果怎么样呢?”
“结果是,到了万历四十八年,那浙江的戚家军,和四川的白杆军,在他眼皮子底下互斗相伤,两支援辽客军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了!”
皇帝慢吞吞地将手中的大字平铺在了御案上,此刻他既不疾言厉色,也没有丝毫龙颜大怒的征兆,然而跪在下头的四位阁臣五位秉笔连同九千岁魏忠贤却连大气都不敢出。
萨尔浒之战后,朝廷已经意识到了后金军的强大,为对付努尔哈赤,明神宗特地征调川、浙两地精兵支援辽东。
然而由于明军内部派系争斗不休,管理混乱,导致川军与浙军之间起了矛盾。
万历四十八年,两军路过通州,赶赴辽东集结时,甚至还因为混抢行李等琐事大打出手,而当时负责在通州昌平等处处理练军事宜的,恰恰正是徐光启。
天启元年,沈阳被后金攻占时,在辽明军内部分裂成了浙军、川军、辽军三派。
川浙两军互不信任,双方欲与沈阳城内的明兵对后金进行夹击时竟分浑河两岸布置,各自为营,最终因此被后金军分割包围,逐个击破,川浙两军从此精锐尽失。
川浙两军不合,自然不全是徐光启未尽调解之责的缘故,其直接原因,终归还是朝廷缺饷,未能及时犒赏,安抚军心。
只是朱由校此时搬出这件事来佐证朝廷从未苛待过“西法党”,到底也是堵了一众人的嘴。
“去年智铤弹劾徐光启,说他‘练兵孟浪,误国欺君’,朕判了徐光启一个‘招练无功,著冠带闲住’,就有人私下议论,非说这是忠贤他自己的意思——真是何其可笑!”
“朕刚登基时,就有惠世扬以灾异陈言,说徐光启‘素负经济当事之名,而处置失宜’,那会儿冯卿怎么不出来仗义执言,说惠世扬此番议论是‘因小失大’?”
“说句不中听的话,徐光启这事儿要搁在嘉靖朝,他早就被世宗皇帝给杖毙了!那赵贞吉不就是一个例子吗?”
冯铨肩背顺贴垂头缩脑地抵在冰凉的金砖地上,端的是一声不吭。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进兵南下,直逼京师,谩书求贡,史称“庚戌之变”。
明世宗召百官廷议,可直至日中,众人都莫出一言,只有赵贞吉奋袖大言,极力反对与俺答缔结城下之盟。
明世宗得知赵贞吉的表现后,心中很是赞许,于是擢升赵贞吉为左春坊左谕德兼河南道监察御史,奉敕宣谕诸军,并给予白银五万两,遣派其出城劳赏。
而赵贞吉因得罪了权臣严嵩,导致严嵩撰敕时,故意不书令其督战之语,亦未遣一兵一卒为其护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