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日月并明格格局高吗 > 第三十三章 廷推与分票(第1页)

第三十三章 廷推与分票(第1页)

朱由校见话说得差不多了,这才一槌定音道,“蓟辽总督与辽东经略的人选就这么定了,往后王之臣与阎鸣泰若有辞疏,一律回绝,不必再议。”

“朕记得,这经略大臣的人选是去年十月就会推出来的,又不是朕一个人定下的,去年会推的时候科道一言不发,今年袁崇焕刚打了个胜仗,科道就七嘴八舌叽歪个没完,真是有够烦人的!”

所谓“会推”,即是“廷推”,是大明官吏铨选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理论上说,内阁阁臣、六部尚书及侍郎、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佥都御史、国子监祭酒、各地总督、巡抚等国家重臣一旦须得增补替换,皆应由廷推产生,相当于一个“小范围选举”。

在万历朝前,廷推的参与者根据廷推对象的不同基本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内阁阁臣、吏部与兵部二部尚书,这个层次由九卿及五品以上官以及科道廷推。

第二层次为三品以上九卿、及佥都御史、国子监祭酒、除吏部与兵部以外的其余四部尚书、六部侍郎、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各地督抚等,这个层次皆由九卿及三品以上官廷推。

然而,随着边关战事的吃紧,朝廷对边疆重地的铨选用人愈加重视了起来。

到得万历朝后期,蓟辽、两广、三边、宣大总督也进入了第一层次,但又有所差别。

即在廷推的参与者中增加了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但不是由五品以上官,而是由三品以上官,且撇去了原来有资格参与廷推的五军都督府。

巡抚的推举亦由原本的吏部与户部会推,或吏部与兵部会推,转变为了九卿会推,地位上升,进入了第二层次,而五军都督府虽被撤销了参与总督廷推的权利,但有权参与部分武职的廷推。

这一制度一路发展到了天启朝,便形成了如下规章。

内阁阁臣、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的人选任用,由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五品以上官及科道廷推。

蓟辽、两广、三边、宣大总督的人选任用,由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三品以上及科道廷推。

巡抚、佥都御史、国子监祭酒的人选任用,由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三品以上廷推。

总兵、副总兵的人选任用,由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三品以上会五军都督府及科道廷推。

故而朱由校这回发的无名火实则很有道理,以朝廷对辽东的重视程度而言,不管是阎鸣泰还是王之臣,在走马上任之前,在既定程序上都必须经过廷推擢选。

在这一道关口中,科道官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根据成例,廷推的人选数量是基本固定的。

一般而言,每回廷推,是为三品以上九卿及佥都祭酒提名二人,内阁阁臣、吏部兵部二部尚书,会大九卿五品以上官、及科道提名二人,或最多三至四人。

因此,如果王之臣与阎鸣泰真的有什么极其严重的硬伤,那他们二人在一开始就压根得不到廷推提名。

即使侥幸得了提名,那科道在廷推阶段就会把他二人给及时揪出来,根本不会事到临头了才发现他二人难当大任。

所以朱由校气得就是这一点。

倒不是东林党或袁崇焕如何,主要是他觉得科道言官就是在有意与他这个当皇帝的唱反调,只是借着“保护大明忠臣袁崇焕”的名义罢了。

冯铨被熊廷弼的事呛得不敢开口了,最后还是魏忠贤出面转圜道,“是,是,皇上说得很是,只是这外廷舆论……”

朱由校一下子坐正了身体,“厂臣就别一口一个‘舆论’了,没的惹人笑话,你向朕要了七万两银子给家乡修缮一下城池,就被骂作董卓了。”

“东林党在辽东不清不楚地花了朝廷一千多万两银子,照样大把的人体谅他们委屈不容易,夸他们是公忠体国,你得好好地自我反思一下。”

“从前万历朝出了个顾宪成,顾宪成又带出了一大批东林党,东林党办了个东林书院,屡屡以舆情操纵国之名器,朕对此最是深恶痛绝。”

“朕举个例子,就说那与汪文言齐名,并称‘漕汪二贤’的李三才罢,万历朝时有这样一种说法,‘朝有李漕抚,野有汪文言’,即指其二人为东林党两大智囊,神宗皇帝当年增设矿税的时候,你知道李三才是如何直言奏呈的吗?”

“‘皇上爱珠玉,人亦爱温饱;皇上爱万世,人亦恋妻孥。奈何皇上欲黄金高于北斗,而不使百姓有糠秕升斗之储?皇上欲为子孙千万年,而不使百姓有一朝一夕?试观往籍,朝廷有如此政令,天下有如此景象而不乱者哉’,真是如挞如鞭啊。”

“昔年海瑞骂世宗皇帝也不过如此,但是李三才的官声却比海瑞要好,你知道为什么吗?”

“就是因为李三才与东林党的首创者顾宪成交好,顾宪成人虽在野,却一直利用东林书院操纵舆论,并尝请补大僚、选科道,将科道诸臣都变成了东林党人,世人见推毂李三才的都是东林党中的一时名臣,便也以李三才为贤臣了。”

“万历三十八年时,内阁缺人,科道谓内阁不当专用词臣,宜参用地方长官,准备推荐李三才入阁,致忌者日众,谤议纷然,朝臣亦分为劾救两派,聚讼不已。”

“顾宪成致书叶向高,力称三才廉直,支持其入阁,因此议者益哗,东林党与齐楚浙党的针锋相对由此而始,当时,科道提名了李三才,工部郎中邵辅忠则弹劾李三才‘大奸似忠,大诈似直’,罗列其‘贪、伪、险、横’四大罪状。”

“接着,部官御史纷纷上疏,或誉或毁,汹涌不息,你知道李三才是如何应对的吗?他让顾宪成写了两封信,一封寄给内阁首辅叶向高,另一封寄给吏部尚书孙丕扬,并将这两封信的内容另外誊抄了一份,寄给了御史吴亮。”

“吴亮因与李三才相交甚笃,便将顾宪成的这两封信附入了‘邸报’,将李三才反对神宗皇帝派遣矿盐税使搜括百姓,上疏极言矿税之害的谏言公之于众,致使朝野大哗,成功将李三才是否入阁的争论引向了全国。”

“李三才用此方法希求入阁,神宗皇帝只能不管不问,缄默以对,既不批准李三才入阁,也不答复对李三才的弹劾奏疏,最后李三才连上十五封奏疏请辞乞休,神宗皇帝仍是不理不睬,使得他只得不声不响地自行挂冠而去。”

“舆论如刀,据李三才入阁一事,便可以小见大,故而朕在天启三年就削了李三才的官籍,去年又特意让你烧毁了东林书院,为的就是防微杜渐。”

“神宗皇帝为避免朝中党争,又不愿顺从大臣,只能用‘怠政’、‘留中’的方法来应对他们,朕就不一样了,朕就是不信这个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