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日月并明格格局高吗 > 番外皇太极x 范文程君臣遇合五十问 212560(第2页)

番外皇太极x 范文程君臣遇合五十问 212560(第2页)

至皇上爱臣,过于爱子,岂待上谕举国臣民?以及外藩无不知悉。

每思効死竭力,黾勉为国,以报圣恩,但臣识庸虑短,遣兵归家,离城远驻,背违上命,尚复何言,有死而已。”

及问肃亲王与二贝勒,对亦如之,又遍问公等、固山额真、梅勒章京、议政大臣、及兵部等官,皆如多尔衮所对。)

凤凰:可是寒冬腊月的去围困锦州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啊,士兵们归家心切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多尔衮在前线时同意士兵回家,回沈阳后却把责任推到底下人头上,那往后谁还能臣服他,谁还能真心为他办事?

皇太极:当时前线虽有多尔衮与豪格两个亲王,但是战事的总指挥是多尔衮,他这话不就是要把豪格也拉下水吗?

如果朕单单罚了多尔衮,而不罚豪格,那不就显得朕处事不公,偏袒自己的儿子吗?

所以他这话一说,朕就只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了。

说实在的,朕的亲王贝勒们若是能像伯颜辅佐忽必烈一样辅佐朕,朕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像诸葛亮对刘备的那种忠诚,朕是不敢奢望的。

22、就君主的身份而言,您做过的最得意的一件事是什么?对方对此有何看法?

皇太极(大笑):那当然是反间计计杀袁崇焕!兵不刃血就使得敌方大将获罪下狱,千刀万剐,使得敌方君主自毁长城,亲者痛仇者快,那种感觉可真是扬眉吐气。

凤凰:那先前所提到的抚平蒙古、征讨朝鲜,让蒙古四十九旗奉上传国玉玺,让朝鲜国王青衣出城三跪九叩,以及六次入塞……这些成就都比不上计杀袁崇焕吗?

皇太极:比不上,因为这些成就都是建立在“袁崇焕之死”的基础上。

袁崇焕被处死之前,崇祯皇帝在朕眼里倒还算有几分本事,袁崇焕被凌迟之后,崇祯皇帝在朕眼里不过就是一“城中痴儿”而已,实在不堪为大明天子。

而且朕要再澄清一个事实,就是崇祯年间我军六次入塞中,只有崇祯二年和崇祯七年的那两次是朕亲自领兵入关,后面四次朕都是让贝勒王爷们去的。

崇祯八年那次的主帅是多尔衮、萨哈廉与豪格,崇祯九年那次的主帅是阿济格,崇祯十一年那次的主帅是多尔衮、豪格、阿巴泰、岳托与杜度,崇祯十五年那次的主帅是阿巴泰。

所以崇祯年间朕实际上压根就没屠几个城,后面四次入塞劫掠所造成的破坏不能都算在朕一个人头上。

这里责任最大的应该是崇祯皇帝,如果袁崇焕没有死,后面五次入塞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凤凰:没想到太宗皇帝对袁崇焕的评价这么高,但是在明国价值体系中,袁崇焕在向崇祯皇帝许下“五年平辽”的诺言后不久,就让清军顺利入关直逼北京城下,这就是欺君之罪。

皇太极:袁崇焕再如何“欺君”,也万万不到让崇祯皇帝临阵斩将的地步。

联动上一题,崇祯皇帝在己巳之变中将袁崇焕下狱这个操作,就相当于松锦大战期间多尔衮自议死罪后,朕在明知洪承畴已率领八位总兵在宁远誓师的前提下,当真判处了多尔衮死刑。

大概就有这么离谱。

你想象一下,如果多尔衮在崇祯十四年三月被朕临阵处斩了,松锦大战又会是什么结局?

恐怕阿济格与多铎在前线得知消息后,当即就带着两白旗反了!

那这仗还打得成吗?

所以当时无论多尔衮如何阴阳怪气,朕都忍下来了嘛。

跟多尔衮对于朕比起来,那袁崇焕对于崇祯皇帝而言绝对可以算是一个忠臣了。

而崇祯皇帝却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谣言就如此轻而易举地将这样一位封疆大吏给千刀万剐了,说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不算是冤枉了他吧?

如果要说崇祯皇帝当时是疑心袁崇焕谋反,那就更荒谬了。

松锦大战中多尔衮自议死罪时,他谋反的条件可比袁崇焕成熟多了。

当时多铎与阿济格带着两白旗在前线可牵制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与孔有德的火炮部队,跟着多尔衮一起被朕斥责获罪的杜度、硕托都是两红旗中的实力人物。

与多尔衮一起被议死罪的固山额真阿山、谭泰、叶克书等二十余名官员,皆是我大清开国有功之战将。

朕让多尔衮议罪的时候,都不怕多尔衮谋反,崇祯皇帝有什么理由会害怕袁崇焕谋反呢?

而且多尔衮这个旗主的权力可比袁崇焕这个督师大得多了,明国让文官当督师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掌控后勤而拿捏前线的武将。

袁崇焕看起来风光,实际上他发给手下的军饷还是要向崇祯皇帝讨要,多尔衮却没有这个后顾之忧。

朕都可以忍受多尔衮了,崇祯皇帝却忍不了袁崇焕,那这不就是他自己心胸狭隘吗?

明国人总说袁崇焕高傲,朕不以为然,在朕看来,袁崇焕已经够卑微的了。

就崇祯皇帝在己巳之变中对袁崇焕干的那些事儿,如果换成朕在松锦大战时对多尔衮也这么干,那两白旗和两黄旗早在崇祯十四年就彻底翻脸火拼了,洪承畴什么仗都不用打就带着八位总兵一路踏平沈阳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