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上海下沙老街 > 第35部分(第2页)

第35部分(第2页)

张家伯伯是曾经的老街名吹,毕竟斯人已去,现在只能任由儿孙们争执,功成名就退出历史舞台的他,完全插不上嘴了。这是后话。

张家伯伯之第二、三吹可以归属精神类别。

第二吹是谈天说地。

当年老街的房子并非类似现在,虽然千篇一律但仍然是普遍流行高楼大厦板式结构,通风良好,还辅助空调。

老街的青砖瓦房普遍低矮,前后间距紧凑,通风条件较差。而且,当年不要说空调是闻所未闻,就是电扇也不见一台。老街最先进的降暑构想可能非大剃子家屋顶上方吊着的两片瓦楞板莫属。那也只是人工动力的,基本原理类同每个人自我打扇。

进入夏季,天热成不行,晚饭后,老街上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拖条板凳竹椅,上街纳凉消暑。

这是老街上人们东家长西家短谈天说地的最佳时机。

有专业性质的,例如民间艺人唱浦东钹子书。道具极其简单,一根竹筷一只钹子,敲钹子可以弄出很多花样,曲调节奏明快,朗朗如诉,有长调、慢调、急调、哭调等的,主要是渲染气氛。钹子声声轻重缓急围绕着说唱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动作的停顿或转换。通常,老街西面纵横道路的交叉口是选择。

开始,说书的还要到旁边人家借条长凳。经历了58年那场大炼钢铁以后,在老街西头街口,一个表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小水牛那么大的铁家伙长期俯卧静躺在那里,就可以省略借还板凳那麻烦。说书者直接往铁家伙上面一站,有声有色的开唱起来。

这也算是老街人们经历了58年大炼钢铁后,不知烧了多少柴火,砸了多少成品铁器家什以后,硕果仅存的玩意。由此可见,任何事情并不总是一无是处。

唱到最为关键的时候,说书人就会停下来,开始卖梨膏糖。这是说书人唯一的收入形式。人们为了听这书紧要关子的后续内容,只要兜里有钱,总会大方掏腰包的。耳福的同时可以兼顾口福。

唱浦东钹子书不是固定设点,是各地流动形式。整整一个夏季,说书人来老街两三次也是顶多了。

这时,张家伯伯谈天说地的那吹,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更何况唱浦东钹子书以盈利为目的,虽然你可以只听而不买说书人的梨膏糖,常常例如我等身无分文的小孩子们。但是兜里有几钱,而百听不掏钱,嘴上不说,内心肯定还是点压力的。

夏夜围坐在张家伯伯周边,身心相当宽松。

张家伯伯故事很多。例如山东马永贞痛打上海白癞痢、金台出征等等的。最精彩的还是智慧徐文长的故事。

徐文长嫉恶如仇侠义肝胆玩弄为富不仁者于股掌之间,专替穷人打抱不平出恶气,还以极其智慧包括幽默的方式,让人佩服,直呼过瘾。

后来,我自己的孩子逐渐长大了。有时,赖在跟前,说要听我讲故事。我这个人只会笨嘴笨舌地教书,根本不会讲什么故事。给孩子缠成不行,就贩卖当年从张家伯伯那里听来的有关徐文长的故事。居然得到孩子高度认可,说爸爸确实有两下子,讲的比妈妈千篇一律小白兔和狐狸的故事精彩许多。

说听张家伯伯谈天说地毫无成本也不是事实。

张家伯伯千般好,并非无懈可击。他老人家有暗疾,老街通常所说的恣胳臭。

张家伯伯人个头不小、腰圆膀粗,看上去人体并不见长有点圆,也极易出汗的。这汗味夹杂着一股特别难闻的恣胳臭味道,围坐在他老人家身边,能够长时间坚持实在也不比有钱而坚持不买梨膏糖容易。

于是,很多街里街坊聪明的小孩总是抢先坐在张家伯伯的上风。这样不仅自己可以多受点凉风,更要紧的是可以避免难闻的体味。

由于你争我抢都要挤在上风这一块,难免彼此之间会闹点矛盾包括顽童间争吵。于是形成奇怪的围坐形式,靠张家伯伯东南一边人拥挤,而西北那面几乎没人。

老老实实说,张家伯伯的故事确实吸引人,我又不太愿意同别人争抢座位。所以,通常只能坐在下手味道气氛比较浓烈的那边。

缓解矛盾的办法也是有的,我选择用手里的扇子不停地给张家伯伯打扇,类似当年大剃子替顾客服务一般。当然,大剃子是受父母指使以盈利为目的,我打扇是为了听故事的同时有效降低外部性,这是我以后学经济学时听说的专用术语,与挣钱无关。

第十六章 惊世骇俗第三吹(90)

这第三吹属于最具影响力的一吹。

张家伯伯就是凭借这吹,成功登顶整条老街不是绝后,也是比较空前的张铁嘴的荣誉地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