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东宫虽然犯了错,但毕竟是一时糊涂,相信他以后会改正的……”
季正洋默默看着这一切。
心道这些人平时趋炎附势,现在太子被废,才想起为他求情。
“好了!”皇上大声喝止,“朕意已决,今日召集大家,便是要商议重新立储之事。”
文武百官们议论纷纷,一时间众说纷纭。
“臣以为,李泰皇子德才兼备,有才有识,堪当大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挺身而出,“李泰皇子在诸皇子中最为出色,实乃储君之选。”
老臣的话语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共鸣。
他们纷纷附和:“李泰皇子聪慧过人,学识渊博,实乃国家之福。”
然而,大将军侯君集却站在对面,一身铁甲,威风凛凛。
他声音洪亮地说道:“臣以为,皇子李泰不合适,他深藏不露,目中无人,岂能托付江山社稷?”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
皇上眉头紧皱,目光深邃地看着两位大臣,心中思量着储君的合适人选。
整个朝堂陷入了紧张而激烈的讨论中。
这时,又一位大臣上前一步。
他缓缓说道:“皇上,臣以为李恪勇猛善战,有大将之风。他曾多次率军出征,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储君之位应由他来继承。”
但是,另一位大臣却不以为然。
他反驳道:“大人恐怕是忘了,李恪打猎时,肆意踩踏百姓庄稼,这样的皇子,又怎能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
此言一出,朝堂上又是一片哗然。
“皇子偶尔犯错,也是人之常情,但重要的是能知错就改。臣认为李恪有君王之才,可堪大任。”
一时间,文武百官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季正洋仔细观察着朝堂上的动向,发现支持李恪的人不在少数。
正当他陷入深思时。
忽然意识到历史的轨迹:李治成为了唐朝的第三位皇帝。
于是,他下定决心,勇敢地站出来。
朗声说道:“皇上,臣以为,李治皇子仁慈宽厚,心怀天下。他曾多次为民请命,减免税赋,深受百姓爱戴。储君之位非他莫属。”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季正洋仔细观察着文武百官的反应,发现不少人都面露惊讶之色。
这时,中书令岑文本挺身而出,语气坚定地说:“皇上,臣认为此议不妥。李治虽然仁慈,但毕竟年幼,且性格懦弱,恐不能守住社稷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