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我在梁山跑腿的日子 番外 > 分卷阅读582(第1页)

分卷阅读582(第1页)

贵的农业指南的支持,其支持者在乡约运动中打破了农业知识的垄断,将其传授到全境。结果是,当其他地区发生旱灾和饥荒时,山东人民仍然可以吃到菽粟和高粱。再加上生活水平的差距,许多外省人背井离乡,投奔山东。尽管朝廷设置了重重障碍,但普通百姓为确保家庭安康和繁荣的决心,无论多大的困难都无法阻挡。

在工匠凌和数学家蒋的合作下,梁山武装集团改造了原本就十分先进的火器,致使自身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东亚地区的武力绝对优势。在一位道教修行者公孙的努力下——尽管他们的初衷只是制作长生不老的丹药——采矿业得以迅速发展,进而导致冶金技术的大幅改革,造出了更加耐磨损的农具和更加坚韧的兵器。一位从帝国倒戈到梁山集团的船舶工程师孟参与设计了可以抵御远洋风浪、并且航速提升50的中式帆船。鉴于《乡约》领地逐渐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的中国沿海地区,实质上垄断了大多数出海港口,这些帆船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民间远洋贸易。

……

----------------

※艺术与文化

如果说梁山反抗团伙与《乡约》的滥觞给帝国带来什么积极的作用,那便是在宋帝国末期,文学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文人们哀叹帝国的衰落,并抓紧时间进行奢侈的狂欢。由于《乡约》领地提供了更加优越和安全的生活环境,许多人纷纷涌向那里,并试图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化知识在这个新型的草莽政权中崭露头角。皇帝试图通过培植和奖赏文人来限制人才的流失,但吸引而来的多是沉溺于自我享受和奉承当权的自私知识分子。这个时期的诗词和笔记反映了这种末世狂欢的戏剧性,当然也有很多关心国家和民生的作品,其作者大多没有得到帝国的优待。

在《乡约》领地里,很显然,由于重文轻武的风气得到扭转,花费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来培养一个埋首经书的学者被认为是浪费资源的事——至少在《乡约》前期的数十年是如此。科举制度的缺失使得梁山管理集团只能依赖于已有的文人储备,以及从帝国策反一些不满的文人——后者的数量十分庞大,足以填补高级管理人才的空缺。这段时间唯一可以称道的,便是民间文学和说书艺术被系统地记录并且传播,明显是出于实用主义的目的。

如果要对比帝国领土与乡约领地的风气,女性文学家李的作品提供了最为全面的描述。

……

辽绍兴五年秋。上京道狼河之畔。金山夕照,平沙莽莽。成群的战马呼啸奔腾。巨大的兽皮毡帐内火光猎猎。帐上的黑色旌旗被凛冽的劲风吹拂招展,在蓝天下仿佛展翅的苍鹰。

御前侍卫穿着直身札甲,铁胄裹头,整个人如镔铁般冷硬,令云集的使臣肃然起敬。

这些使臣来自四面八方。有戴尖顶重檐毡帽的西夏人,有戴大檐帽的高丽人,有着公服、戴东坡巾的宋人,有戴卷边帽、着驼皮靴、留着两撇小胡子的喀喇汗国人,有穿着鲜艳团花锦袍的高昌回鹘人,还有高鼻深目、蓄着大胡子的波斯、大食等地使臣,远道而来,济济一堂。

面前的台案上堆着瓜果烤肉、蜜饯果脯和羊髓饼,银执壶直接煨于炉口之上,煮着珍贵的茗茶。众使臣眉花眼笑,伸手的伸手,伸筷子的伸筷子,大快朵颐。

宫账另一侧,是臣服于辽国的各部族代表。汉儿、渤海、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普速完、唐古、忽母思……

熙熙攘攘,皆臣服于地,用各种语言赞颂大辽盛德。

还有一批髡发、戴“瓜拉帽”的女真人——那是女真各部分裂以后,重新归降于契丹的部族领袖。

甚至有不少茹毛饮血的草原部族,新认了辽国为宗主,万里迢迢入朝觐见,因着语言礼仪不通,让人好一通笑话。

从已经归附了几百年的,到上个月刚刚降服的,兄友弟恭地云集在一处,好一幅万国来朝的太平画面。

忽然,舞乐暂停,众人齐刷刷起立。帐门口侍女如云,环佩叮当,迎进一个金面佛妆的贵人。她双颊如月,涂着淡金色胭脂,眉色深红,双唇近黑。如此面貌,簇拥在满头满身金饰当中,犹如俗世里一尊佛像。

一时间人人屏息,不敢直视。

耶律答里孛,原为辽国公主,精通四夷外语,精明干练。当初大辽被女真部族联盟威胁统治,兵祸连绵,丢失大量土地,昏庸的天祚帝却依然沉迷于享乐,放任奸臣祸乱朝纲、外戚内讧争斗,国家覆亡指日可待。

当答里孛的母妃和哥哥先后死于宫斗以后,这位聪颖的公主意识到不能坐以待毙。在忠心部下和一些民间伙伴的帮助下,她逃脱追捕,聚集部族残兵,出奇制胜地杀入京城。天祚帝在华丽的宫帐里惊醒,做了自己女儿的俘虏,半年后离奇死亡。

换了帅的辽国起死回生,与女真止战,休养生息,改革积弊,恢复国力。在一系列的运作之下,失去战争补给的女真部族迅速陷入资源枯竭,滑入分裂和内讧的深渊,甚至比阿骨打起事以前还要分散和孱弱。

而大辽契丹,已经从致命的泥潭里挣扎了出来,重整旗鼓,比天祚帝执政前期更加兴旺。

答里孛拥立自己的侄子——被冤杀的太子的儿子——为帝。小皇帝今年才不过六七岁,一副无忧无虑的面容,已经长出了双下巴,背上驼出富贵包,华丽的腰带绷得紧紧。今日盛典,他并没有坐在皇位上,而是正和几个年龄相仿的贵族子弟玩闹,抓起桌上的精致细点,咬一口,嬉笑着掷向他们身上。

使臣宾客们政治素养出色,都知道在这华美宫账里,谁是最该巴结的。

“参见太后!”

接着便是南腔北调的溢美之辞。什么文治武功、女中丈夫、令名遐福、中兴贤主……

忽然,称颂声高了一个调。乱哄哄一片中,有人喊道:“什么太后,是菊儿汗!菊儿汗!”

“菊儿汗”是突厥语“汗中之汗”的意思。从回鹘汗国灭亡以来,草原十八部落后分散,无人称汗。这没头没尾的几声大呼,着实将在场宾客都吓了一跳。

其中宋朝使臣尤为惊悚——倒不是因为这个称号。可汗什么的,胡虏自封的土称呼而已,让他们自娱自乐去;

可问题是,自古以来可汗都是男的。就算大辽收服了诸多草原部落,称汗的也该是皇帝本人吧?

众人目光移动,终于有人在角落里找到契丹小皇帝——只见他左手一块羊髓饼,右手一块马奶糕,正吃得忘我,双下巴蠕动,眼睛笑眯成缝。

几个草原部落的首领朝着答里孛行礼,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