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信白……秋华年心头一动,因为方才已经与苏信白聊熟了些,直接问他,“苏公子与辽州左布政使家有亲戚关系吗?”
苏信白垂下漂亮冷淡的眉眼,低声嗯了一声,像是不太在乎,只在说一件稀松平常之事。
“辽州左布政使苏大人,是我父亲。”
说者语气平静,听者却无法淡定。在古代士农工商等级如此严格的背景下,一位辽州二把手,朝廷从二品大员家的哥儿,嫁给了商人之子,哪怕祝经诚是祝家长子长孙,也称得上惊世骇俗的下嫁了。
见秋华年欲问又止,苏信白直接把他想问的都说了,“我是父亲原配所出,家中还有继母和妾室所出的弟妹。这些事在襄平府不是秘密,你熟悉之后,随便打听就能知道了。”
“……”
苏信白的眼睑微不可查地抖动了一下,他不想要所有关于这些事情的评价,无论是奚落还是同情。
“今日叨扰了,若无事我便先走了。”
“等等。”秋华年叫住他。
苏信白回头,那位漂亮且充满生机的哥儿冲他展颜一笑。
“我觉得苏公子对书的见解与我不谋而合,苏公子有没有喜欢的好书,推荐我几本?”
第68章烫锅子
杜云瑟和云成进入清风书院读书后,家里清静了下来,不过秋华年很快找到了新的事情做。
那日苏信白与秋华年聊了一会儿襄平府市面上的书,隔几日又下了帖子,邀秋华年去书坊坐坐。
孟圆菱刚开始读书识字不久,对这些不太感兴趣,是以留在家里看孩子逗猫,秋华年自己出门。
苏信白邀请秋华年去的书坊,与去年秋华年去过的不是同一座,它应该是祝家产业中最大的书坊,位置也在清风书院附近,占地至少有一千平米,修成了院落的模式,里面还有花园与小湖。
院落最里面,客人们到不了的地方,竹影交杂中,有一座两层高的精巧小楼,斗拱檐柱具绘着彩绘花纹,坐在二楼隔窗望去,可以看见九曲桥与花园。
小楼名为苦舟楼,取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入门处的牌匾与对联皆是名家所写。
小楼的二楼空间开阔,不设阻挡,中间摆着长数丈的平阔桌案,分门别类放着一摞又一摞书稿。
苏信白对秋华年说,“襄平府的文人们写了书,会投给书坊,被书坊选中,则可刻印出版,得到一笔润笔费。”
“这里是祝家书坊近几个月收到的书稿,想看些不一样的书,可以直接从里面找。”
秋华年还真没了解过古代出版业,这么听起来,书坊不只是印刷厂,也不只是书店,还有出版社的作用,一坊身兼数职。
秋华年发现,那些与科举有关的书籍的书稿,全都被摞起来放在一边,看来苏信白对此不甚感兴趣。
想到今天秋华年要来,其余种类的书稿,苏信白全都让人找出来放在桌案上,供秋华年翻阅。
古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书籍算是最集中的接触大量信息的渠道了,这么多书稿摆在面前,秋华年就像连接上了网络,看的津津有味。
未经书坊选择出版过的书稿,种类更丰富,内容也更加大胆。
秋华年至少看到了十几本志怪小说,有人鬼恋,有人妖恋,有写伦理的,有写恐怖悬疑的,有故意谐趣搞笑的。
有的里面是男人和女妖,有的里面是女人和男妖,有的更加大胆,什么三人行,什么兄弟盖饭都出来了,那些词句虽然是古风浓郁,婉转多情的,但怎么看都是小黄书的内容。
诸如“梨花一枝春带雨”、“露滴牡丹开”、“曲径通幽处”之类的句子,都不能结合前后文细想。
谁说古代人保守?但凡看两本古代小说,都说不出这话来。
这些志怪小说虽然新奇,但读多了就会发现,也就是那么一两种套路,情节比起后世的网文和电视剧,显得粗糙平直,秋华年看了一会儿,便失去了兴趣。
苏信白在一旁看其他东西,见秋华年放下了那些志怪小说,眼中闪过赞许。
“这样的书,千百本里能挑出一本好的,但大多不过是为了润笔费跟风模仿,多看些就知道,没什么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