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你电脑带了么?”
“带了。”
“打开,我把修改的扫描了,给你发个邮件。”
。。。。。。
寒假,只有农园、学三寥寥几个食堂开门。
一份香锅肥肠,一份辣椒牛柳,一份炒三丁,就成了师徒俩犒劳一上午论文“整改工程”的奖励。
“刚才你也看到了,重新调整后的回归模型里,在最初设置的7个变量,只有1、3、4、7进入了多元回归模型,说明了什么?”
惠庆问着,低头从兜里掏出一张面巾纸,一抬头,再看碗里,多了几根牛柳。
“你吃你的。“
“有的,多呢,不行回头再买一份就是。”
“我吃肉少,别浪费了。”
李乐笑道,“那个,说明在各个因素中,工资性收入、农业收入、畜牧业收入、渔业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受失地影响较为严重。”
“消费呢?”
“生活消费支出普遍显着上升,平均每个家庭每月的消费支出由之前的490上升到525,增长7%。用于饮食方面的增加6。8%。失地后,预期消费支出增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原因有两个,生活消费方式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型转变为市场商品消费型,生活必需品全部要靠自己出钱购买。”
“第二就是居住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消费支出项目增加。水、电、有线电视、电话费、垃圾处理费、社会治安费等人头负担费日常开销增加许多,加大了现金支出比重。”
惠庆点点头,“所以这里面牵出一个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和原有农村社会关系向城镇社会关系的重构。”
“政府主导逻辑下的被动城市化,对农村传统社会关系构建方式造成了冲击,私人空间减少,公共空间的关系建构增加。造成业缘欠缺等异质性关系的建构。”
“老师,您的意思是?”
“上次和你说过的,可以把这个作为单独的一个小课题来进行研究、体现和分析。”
李乐攥着筷子,琢磨琢磨,“您是说,被动断裂式城市化下,失地农民社会网络未断裂重构,社交关系仍延续农村传统,呈复制式乡土性特征,制约市民化进程。”
“对的,你再加上步入城市生活之后,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通过对整体到个体的观察,抽取足够的样本量,做个实证调研出来。”
“这个,大师姐也给我说过的。”
“嗯,你可以做,如果读博,这第一篇文章不就有了么?”
“这个我恐怕一个人做不来,就那些设计好的问卷调查,样本的获取,就得动用不少人力。”
“本科生有门必修课,社会调查实践,你不也参加过么?”
惠庆这话一说,李乐瞬间想起当初坡县的林伟明和几个老师带队去姑苏大学合作进行田野调查项目,最后收集的数据都成了林伟明的论文。而且,一人三百块的费用,都是系里承担。
“成,我明白了。”
谁说没有免费牛马的,李乐这一刻感觉自己的钱包在欢快的唱着歌。
眼瞅着吃完饭,小李厨子很狗腿的给惠庆递上一张面巾纸。
“那个,惠老师,森内特教授那边的事儿。。。。。。”
“给你发面试通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