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美剧 未来机器人 > 第118章 油罐车事件的经济学分析(第1页)

第118章 油罐车事件的经济学分析(第1页)

油罐车事件的经济学分析!(深度好文)

油罐车事件的经济学分析

虽然调查结果还没有出,但是,混装事件不是孤案,而是早有发生。

早在15年,就出现过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的情况。《真相大调查》记者走访发现,湖南衡阳、永州等地不少罐车装载强腐蚀性化学品运送到目的地后,为节约成本避免车辆放空回程,仅在简单清水冲洗后,就在当地装载食用油运回。

其实这类的问题,在三聚氰胺事件中也有体现,甚至导致了一个广泛流传的结论:中国是一个底层互害的社会。

油罐车司机与三聚氰胺的农户有相同的角色,那就是,都是个体经营者,都有动机为了省钱增收、逃避质量规则,忽视食品安全,。

更为广泛的一个指责是,中国的农民自己要卖的菜,自己都不吃,因为农残比较多,为了多出产,降成本,增加了农药的用量。

你看看,是不是很相似?

当然大量的人认为,这就是政府监管的责任,是政府监管不到位,食品安全法执行不到位,才导致了这一灾难。

这其实是一个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市场是否会失灵的一个争论。

今天,我们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类似的事件频频发生呢?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市场是否会失灵?

经济利益肯定是原因

现在,大多数的舆论,其实是在指向经济利益这一动机。

舆论们要求,必须让政府搞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法,或是由政府派出公务人员去检查每一个人的行动,以防止有些人只看到经济利益。

类似的手段,已经在农产品农残超标问题上在实施了。

几年前一个农村老人卖了几斤的菜,就被监管部门检查,然后处以五万的高额罚款。

人是一种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的动物,经济利益是人们绝大多数行动的主要动因,因此,为了经济利益,不顾食品安全的行动,完全符合人的行动逻辑。

但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靠成立一个庞大的监管队伍,去检查一切有风险的产品吗?如果每一个产品都检查到符合大众的标准的话,那么,中国光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需要增加上百万人。

更多的思路是威慑思路,即用罚得”倾家荡产“这种高压法律,来让那些可能犯错的商家恐惧,这样,从事食品相关领域的人们就生活在刑事恐惧之中,从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样的思路,其实无法解决问题。中国已经颁布了全球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法了,中国也有着大量的市场监管人员,但这样的事一样会出现。

我们来看这类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可能是如下原因:

1、大豆油的生产厂家,往往在东部沿海,因为原料从海外运来,在港口附近建厂,就是最经济的,这些油要拉到西部去,回来时,可能没有适合的食品运回东部,但是有化工产品可以往回拉,因为西部有矿产及衍生化工产品;那为了增加收入,那就会往西部拉食用油,往东部拉化工液体;

2、清洗难度很高,费用很高,时间很长,不仅要出钱,还需要司机们停工一天,但运费不够高,在成本的压力下,如果有人可以不洗罐就能拉食品油,那么他就获得了价格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带动更多的人不洗罐;

3、售油方认为自己无责,既然是买油的雇佣的车,那么,是不是很干净,关我什么事,我只要将油卖给他就好了,你买油的人用一个不干净的东西装油,我不承担责任。因为大豆油,一样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一些企业不需要按食品级的方式来对待这种运输。而唯一能判断是不是干净的罐体的,只有卖油方,买油方要判断难度就高了,因为残留的液体数量和几十吨的豆油比,数量太少,要检测出来恐怕都不容易。

以上三个原因,是我认为有可能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

那么,这是合理的吗?有人说,你天天说市场怎么好,这不就是市场失灵了吗?人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但结果却是食品不安全了。

市场真的失灵了吗?

市场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机制,他由消费者指挥企业生产,由消费者决定企业的生死,由消费者决定企业是否应该拥有生产资料。

但很显然,上述事件,消费者的利益是荡然无存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

先来看事件中的主角,油罐车司机。

一吨几十吨的食用油,经济价值几十万,如果被污染,就会导致买方或是卖方(看谁雇佣了油罐车)几十万的损失,这些产品就会报废。

更严重的是,如果买方用了被污染的油,而被发现,那有可能出现几十亿,上百亿的损失,因为一个食用油品牌企业,可能一年就有几亿的利润,比如金龙鱼,市值就是一千多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