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考古进阶4-5 > 一百七十九章 埋藏于历史之下的真相(第2页)

一百七十九章 埋藏于历史之下的真相(第2页)

当然做得了!

但是秦汉时期依旧是做方寸小印,因为方便携带啊!

赵胡父亲的太子印,是有可能出现在赵胡墓中的。

但是他父亲的私印,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他的墓中,只有可能在他父亲的墓里。

因为史料上,没有记载赵胡父亲的名字叫什么,所以现在也不知道他父亲叫啥。

但是这个“赵眜”,绝对不可能是赵胡父亲的名字。

出现在赵胡的墓里,并且是在内棺之中,那只有一个可能,这枚印就是赵胡的私印。

“西耳室内出土的封泥上,就有盖“眜”字的印章吧?”

李教授轻声说道:“看来,太史公是又记错了一个人名了啊。”

之前,他们还信誓旦旦的认为,作为和司马迁同期存在的诸侯王,赵胡的名字必定不会被司马迁记错。

这种错误太低级了,不符合司马迁那严谨的着史理念。

但是没想到,考古却给大家开了个大玩笑。

“或许,赵胡和赵眜,都是这位南越文王的名字,是一人二名?”陈翰有些不确定说道。

一人二名的情况还是有的。

特别是在君王身上。

避君主讳,始于秦始皇。

他为了避秦庄襄王子楚的名讳,就将楚地改为了荆地。

不过在秦时,这还是一种流于表面的避讳。

直到西汉开始,这种避君主讳才开始逐渐成为了制度。

比如刘邦登基后,原本春秋战国时“邦”才是国家,国度的意思,比如“秦邦”“宋邦”之类的称呼,非常常见。

反而是“国”字较少出现。

但是到了西汉之后,邦字就不再使用了,“邦国”只剩下了国,各诸侯都是诸侯国,彻底定下了“国”这个字的含义和作用。

之后的刘彻也是如此,登基后,原本二十等爵最高级的彻侯,就被改成了列侯。

后来的汉宣帝刘询,为人比较谦和,考虑到自己原名“病己”,在民间是一个很普遍的名字,要是让民间避讳就太麻烦了。

于是他自己主动将名字从刘病己改成了刘询。

想到这些,陈翰越发确定的说道:

“有可能,赵胡是这位南越文王在继位之前的名字,因为“胡”这个字在西汉也非常常见和使用,很难去让民间避讳,所以他就主动将名字改成了“眜”,这样想也是合理的。”

按理来说,南越国作为接受了西汉中央领导和封分的诸侯国,国君的名字是不需要让民间避讳的。

只有天子才能让民间去避讳。

可是老赵家向来都是表面一套,背地一套。

表面上是接受了西汉中央册封,但是实际上不听调也不听宣,在国中依旧以天子、皇帝自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