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职场说话礼仪 > 第2部分(第2页)

第2部分(第2页)

就拿文化产业来说吧,在北京,业内经常会有一些热心人组织聚会、聚餐,甚至举办一些跨行业的沙龙,只要你愿意参加,每个月都会有好几场。它们有个共同特点,每次都会收取一两百块钱作为会议费或聚餐费。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行去北京的海淀区参加一个媒体圈子的聚餐。说实话,那活动办得不是很理想,很多人包括跟我同去的那个朋友都挺失望的。不过我俩失望的地方有所不同:我失望的地方是,现场去的人不多,只有三四十个,远远低于我的心理预期;而她失望的原因是,晚餐不怎么好吃,觉得交100块钱亏大了!她说:“早知道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来了。在这里,1个人要100块钱,去外面吃,3个人都吃不完。”

因为这次聚餐是我带她过去的,所以她对我意见很大,说以后再也不参加这种“破活动”了。但是她根本没有想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她认识多少人,掌握多少信息。一方面,她总是感慨我认识的人很多,希望跟着我多学一点(这也是我带她去参加活动的原因),另一方面,却不把这种能够开拓她视野和人脉的活动当回事儿,好像我认识的人都是天上掉下来的。说句不好听的,她要是哪天想跳槽或换行了,需要借助的正是这种“破活动”呢。

其实,这是一笔很简单的账,今天你吝惜一百块钱,少认识了很多人,明天你要请人帮忙,花的可就不是一两百块了。而且那时候明明是你请他吃饭或送他东西,他还觉得你欠了他一个人情!很简单的一笔账,可惜很多人不会算,其中包括不少已经工作三四年的了,可惜,可叹!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觉得我这种想法太功利了,但我觉得事实恰恰相反。

大家通过一个中立的组织或活动认识,先交个朋友,并不是说我今天一定要认识某个贵人,或者心里想着待会儿要奉承谁、要巴结谁。大家只是先认识一下,平时保持联系,互通有无,有了事再请人帮忙,也就不会那么强的目的性了。倒是那些平时“清心寡欲”的朋友,碰到急事了,再东问西请的,看这个认不认识某方面的人,问那个能否帮着请某人出来吃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么做难道就不功利了?

通过饭局来认识人或谈生意,这种习俗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其实中国从古代到现代,一直都是如此。虽然有句古诗叫“唯有饮者留其名”,但是真靠酒留下千古美名的并不多,倒是有不少饭局成了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懂礼仪,你还将错过许多贵人(2)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二桃杀三士”,讲的就是齐国宰相晏子如何在酒桌上挑拨三个勇士内斗的故事。又如著名的“渑池会盟”,秦王真是打算请赵王过来吃饭吗?不过是想变相地欺负一下赵王,让他割让赵国的城池、献出和氏璧罢了。至于项羽摆的“鸿门宴”、曹操弄的“煮酒论英雄”,就不用说了,个个暗藏杀机,话中有话。到了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表面上也是请大家吃饭,谈的却是关系着大宋王朝几百年命运的核心问题——兵权!

当然,有些饭局就没这么斯文了。比如说明朝的朱元璋搞了个庆功宴,把许多对开国有功的大臣们请到一个楼上去吃饭。这个楼呢,名字很好听,叫“庆功楼”,表示打下江山了,要和大家好好庆祝一下。但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朱元璋请大伙儿吃饭的目的跟赵匡胤差不多,也是想永除内患,江山稳固。不过相比之下,老朱的手段就狠多了!

赵匡胤毕竟是一个被下属拥上宝座的皇帝,跟许多将士出生入死过,对他们还是存有感情的。至于朱元璋,生性多疑,就不像老赵那么仁慈了。他以庆功为由,把功臣们骗到楼上喝个了大醉,自己却中途溜了出来,然后放了一把火,把人给烧死了。据说刘伯温比较聪明,故意坐在朱元璋的衣角上,朱元璋一动,他就察觉了,然后跟着跑了出来,捡了一条命。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火烧庆功楼”,你说,能是吃一顿饭那么简单吗?

可以说,直到现在,这种情况也都没有改变过。虽然我们的时代不同了,所用的东西发生了变化,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没有变,思考问题的方式、做事的方式没有变,还是延续老祖宗那一套,喜欢通过吃饭来谈判,喜欢通过饭局来认识人。哪怕你是在一家外企上班,也免不了要跟中国客户打交道,所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学习职场礼仪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有些人尽管工作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对此不甚了解,结果做出了很多“失礼”的事情。或许你本来没有那个意思,但因为行为不当,就被别人误解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怎么给领导敬酒?有些人不怎么会喝酒,又觉得要敬领导一杯,但是什么时候敬比较好呢?刚要过去给领导敬酒,却发现他正跟人聊天,心想他现在正忙着,我还是等等吧。

结果等了半天,也没见领导“闲”下来过,最后自我安慰道:算了,我也不能喝酒,就不敬了,领导应该能理解的。再说了,我只是一名小职员,领导应该不记得我没给他敬过酒的……你要是这么想,那你就真的可能被“不记得”了,要不然就是被领导误会,认为你这个人太傲慢。

我要写这本礼仪书的用意也在于此。在工作中,我见过太多不懂礼仪的人,因为不懂礼仪,给人造成了许多假象和误会,吃了无数暗亏却还不自知。在工作中,这些人特别诚恳、老实、勤奋,但是工作了很长时间,就是没办法出业绩,或者跟别的部门一直搞不好关系。其实,他们要是懂一点职场礼仪,就不至于此了。具体情况,我将在随后的章节里结合案例详细说明。

这些东西,包括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都是很实用,很值得一学的。当然,也有一些是过时了的,或者你没法接受的。我还是那句话,根据你自身的情况来取舍,有些事情你可以不做,但你最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儿。

本节要点:

中国的饭局,关键不在“饭”而在“局”,要学会把握每个可以认识的机会,而不要吝惜一时的金钱支出。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做事方式还是延续着老祖宗那一套,比如说喜欢在酒桌上谈生意。

千万不要因为不懂礼仪而无意中得罪同事或客户,更不要给领导造成你很傲慢的错觉。多学习职场礼仪,可以让你少吃暗亏多进步。

。。

礼仪是需要学习的

在工作中,一个人有才华、有理想、有自信、有热情,是不够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你要做的事情不是靠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你需要靠团队的帮助。怎么把一个一个的人凝结成一个团队呢?除了共同利益、共同追求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黏合剂,就是礼仪。

礼仪是需要学习的,因为礼仪自有一套仪式。就是说,你对一个人再怎么尊重,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比如说,你在餐厅里吃饭,有个领导向你这个方向走了过来。你对他很尊重,但是你既不起身,也不向他问好,你说你心里面很尊重他,对方能感受得到吗?不能,对吧?

这里所说的“礼”,跟我们平时给别人送的那个“礼”一样,必须以对方的感受为前提。再多的敬意,也要以对方能感受得到的形式表达出来。你不能说,我们能够心灵感应,或者我们已经很熟了,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的意思。毕竟,能跟你默契到这一份上的实在不多。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你就会闹笑话,比如我一开始说的听讲座。不少大学生知道讲座开始以后,手机要调成静音或振动,不能随便走动,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提问环节,你首先要照顾嘉宾的感受,先自我介绍一下,然后照顾其他听众的感受,直奔主题,言简意赅。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嘉宾,那这些听众对你来说,就几乎全是陌生人,你与他们之间的信息是明显不对称的。这个提问的人是什么身份?是学生吗?本校的还是外校的?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什么专业背景?叫什么名字?这些情况你通通不知道!这就像你有明处,他在暗处,然后突然向你扔出一个炸弹来,是非常失礼的。

还有些人一有机会提问,根本不是直奔主题,而是先吹捧一番嘉宾,或者代表这个、代表那个感谢他。这种提问方式都是很可笑的,你能代表的只是你自己,这个时候,你所要做的也不是吹捧嘉宾,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