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世界电影史三次运动 > 第80部分(第2页)

第80部分(第2页)

波斯国王摩扎法罗丁在大摆御驾参观1900年巴黎博览会之后,来到孔特雷格泽维尔①疗养,宫廷照相师米尔扎·伊伯拉辛汗给他放映了几部长片,使他大为惊奇。这位国王叫伊伯拉辛汗买了一架电影摄影机。这位官员就用这架摄影机于1901年拍摄了德黑兰几个街景,供国王陛下观看。

①孔特雷格泽维尔:法国小市镇,以矿泉水著称。——译者。

到1906年,先是沙哈夫·巴希,接着是卢西汗和阿加·伊奥夫这两位俄国后裔在德黑兰开设了最早的三家电影院。到1920年左右,莫塔柴迪用一架从瑞士旧货店买来的高蒙摄影机为这三家电影院拍摄了几部新闻片。莫塔柴迪在1929年成为第一部故事片的制片人,这部影片是由亚美尼亚人奥瓦尼斯·奥哈尼安导演的,他在莫斯科电影学院学习过,曾在德黑兰创立了一个戏剧艺术学校。这第一部故事片名叫《阿比·拉比》,是部喜剧追逐片,是在当时在伊朗颇受观众欢迎的丹麦影片《双肢人和公共马车夫》的启发下拍摄的。

这部影片十分成功,于是奥哈尼安又摄制了另外两部喜剧片:《哈德吉·阿加》和《一个任性的姑娘》。

伊朗的第一部有声片是《洛尔部落的一个姑娘》,由伊朗人塞普内塔在孟买摄制,演员也是伊朗人。影片叙述萨桑王朝①时期民族英雄加法尔的事迹。在德黑兰,这部影片放映了好几个月之久,观众为了涌进电影院,甚至互相打起架来。塞普内塔接着拍摄了《黑眼睛》、《莱莉与马德琼》(波斯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还把11世纪伟大的民族诗人费尔杜西的事迹拍成《费尔杜西传》。

①萨桑王朝:由公元226年至651年。——译者。

1936年之后,伊朗人不再在印度摄制影片。

波斯电影的沉睡状态被两部译制成伊朗语的影片的巨大成功所中断:一部是苏联人在巴库摄制的阿塞拜疆歌剧片《小货郎》,另一部是法国影片,由达尼埃尔·达利尤主演的《第一次约会》。

后一部影片的巨大利润使该片的发行人库尚博士得以创立“米特拉影片公司”,并在1947—1951年间摄制了4部影片,其中有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生活中的风暴》和《羞愧的人》。

《羞愧的人》描写一个被引诱出走的农妇最后成为广播电台的一个有名的歌星。这部影片的成功和《热恋》(也是库尚导演的影片)的深受欢迎,引起了大量的模仿和竞争,在1953年有35家设立在德黑兰的制片公司摄制了37部类似的影片。有的影片失败了,但是另一些影片却能连续放映十二三个星期之久。一种新电影由此诞生,使库尚博士这位电影工业的创始者能在德黑兰郊区建立一个占地二万平方米的比较现代化的制片厂。

在推动这一发展的人士中,应该指出Ch.卡斯米,他在1955年无意中拍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影片《阿尔萨兰历险记》,描写一个民间英雄的惊险事迹。多产的卡蒂比和游牧部落的首领、业余导演巴克梯亚克曾摄制了许多影片,但质量都十分平庸。1952年伊朗电影中第一部成功作品(相对地说)是由巴迪拍摄的《流浪汉》。

从1955年到1965年,长片的每年产量由寥寥几部增至50余部,影院的数目增加四倍(1964年为213家)。观众变得愈加苛刻,开始对质量差的伊朗影片喝倒彩。人们寄希望于新来的导演,这些导演中有的热爱电影事业,但不得不去摄制一些闹剧片来满足放映商的要求和避免招致多疑的检查机关的麻烦。

在新的一代导演中有:马基德·莫希尼(摄有《田野上的黄莺》)、莫森尼(摄有《侠义的流浪汉》)、卡特利希安和沙尔瓦里(摄有《地狱里的一晚》),以及加法利和戈莱斯坦。加法利最初导演了《城南区》一片,以后根据《一千零一夜》改编了一部充满想象力的《驼背人之夜》。戈莱斯坦是通过拍摄许多出色的纪录片(如《火》、《马尔利克》)成为电影导演的,他导演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是《砖头和镜子》(1964年摄制),描绘了发生在夜间一系列令人神魂颠倒的冒险场面。

↑米↑花↑书↑库↑ ;http:__

第二十六章 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

用“阿拉伯世界”来指数达九亿左右的穆斯林,不如用“阿拉伯语地区”一词更合适些,因为这些穆斯林的肤色与民族特性差别很大,从达喀尔到雅加达,他们是被一种出自可兰经的文化联结在一起。在这部伟大的宗教著作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交通的语言,这种语言所起的作用和拉丁文在中古基督教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很相类似。

这种阿拉伯语,也叫做“阿拉伯文”,已经被现代化和简单化。它被广播电台所采用,而无线电广播在文盲通常占80%—90%的人口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工具。阿拉伯语的主要传播范围是北部非洲与中东地区。这些国家的文化中心——开罗在1940年之后已成为它们的电影首都。

埃及(阿联)__

卢米埃尔的摄影师们(其中有北非人梅斯吉希)从1897年起就在埃及拍摄并放映影片。1908年埃及已有十几家影院,1917年增至80家,这些电影院有的属百代和高蒙所有,有的归“布兰巧克力公司”或“马托西安烟草公司”所有,后两家公司把电影票作为奖券赠给他们的顾客。

有相当多的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或美国的影片在埃及摄制,但是演员都是外国人。意大利人奥沙托(摄有《致命的花》、《走向深渊》)和拉利西(摄有《洛莱托夫人》、《美国的姑妈》)在1917—1923年间用一些阿拉伯演员拍了几部影片。此外,1924年在开罗上映的《尼罗河之子》(1924年摄制)也是由上埃及的一个农民主演的。

如果把1920年以后由国王富亚德一世的摄影师阿齐兹和多莱斯摄制的新闻片除外的话,真正可称为埃及的电影是从1926年开始的,当时戏剧作家韦达德·奥尔菲(原籍土耳其)为一家法国公司摄制了两部影片,由阿齐莎·阿密尔、法特玛·鲁什迪、阿西娅·达格尔和玛丽·奎尼这些妇女担任演员。这两部影片因缺乏资金曾一度停拍,后来由这些女演员自筹资金拍成,她们因此成为埃及电影工业的创始人,在电影业中占据显要的地位。

埃及人把1927年上映的《莱拉》作为他们电影业的开端,这部由特利奥·希阿里尼导演的影片是为阿齐莎·阿密尔专门摄制并由她主演的。继此片之后是《沙漠美人》,由阿西娅·达格尔和玛丽·奎尼主演,同时,极受观众欢迎的演员优素福·华赫比也请穆罕默德·卡里姆导演了他主演的影片《柴纳布》。

从1929年起,有声电影便开始以《月光下》一片在开罗出现,这部影片是由丘克利·马迪用歌曲与舞曲的唱片配音的。

直到1931年在巴黎才制成了第一批真正称得上有声的阿拉伯影片,如《相思曲》,由意大利人马里奥·沃尔浦导演;《做爸爸的儿子》,优素福·华赫比在该片中同法国女演员柯莱特·达尔弗依搭档,在穆罕默德·卡里姆导演下演出。在1932年,原籍匈牙利的摩赫孙·查博完成了一种埃及的录音法,使影片生产在开罗和亚历山大港发达起来。

影片生产在1935年以后大为兴旺,达到年产20部左右,当时米斯尔银行在开罗创立了一家现代化的制片厂,以《韦达德》一片(德国人弗里兹·克兰浦导演)在阿拉伯国家大获成功,该片是由著名女歌星奥姆·山尔苏姆主演的。

在战前,埃及的主要电影导演有阿赫默德·加拉尔、托渥·米兹拉希、依勃拉希姆·拉马、斯特凡·罗斯梯、阿赫默德·巴德拉甘、福阿德·艾尔·加扎埃尔利等人。许多导演还是电影明星兼制片人,片中的角色由他们的妻子、兄弟或亲戚担任。歌唱是他们吸引观众的主要手段,通过唱片与电台的传播使某些明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如男明星巴德尔·拉玛、穆罕默德·阿伯台尔·华哈伯,女明星奥姆·卡尔苏姆、莱拉·慕拉德、阿斯玛罕和黎巴嫩女演员努尔·艾尔·何达等人。在战前埃及电影的先驱者中,穆罕默德·卡里姆常常把阿拉伯现代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如《柴纳布》、《心里的一颗子弹》);演员阿赫默德·加拉尔主要导演由他的妻子玛丽·奎尼主演的影片(如《临时妻子》、《帕夏的女儿》等);演员兼编剧优素福·华赫比创作了65部话剧剧本,他把这些剧本搬上了银幕,由他主演,导演则是他自己或托渥·米兹拉希担任。

在大战期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