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郭子仪80岁出征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当然这也有睿宗自己优柔寡断(或者说被妹妹和儿子架空?)的原因。每当宰相们奏事的时候,睿宗就要询问:“这件事曾经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下来还要问道:“与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过吗?”在得到宰相们肯定的答复之后,睿宗才会对宰相们的意见表示同意。

虽然太平公主不和武后、韦后那样主政,大事必须征得睿宗同意,但她提出的每件事睿宗都无原则的迁就。成了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其余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不可胜数,。最后太平公主的权势竟然甚至超过了睿宗,“时宰相七人,五出主门下”,对她趋炎附势的人数不胜数。

还有一种猜测,就是李隆基在当上太子之后,急于上位。睿宗为了制约李隆基的谋权,把权力放给妹妹太平公主,用来制约李隆基的势力(皇帝做到这一步,太郁闷了)。

根据李旦的行为,我个人感觉,是他想搞平衡,他的兄长都死在内斗上,不想再失去妹妹或儿子(但愿如此)。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九章  这位公主不太平(2)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这是韩愈所作的《游太平公主山庄》,虽然是用一种略带讥讽的语气,也可看出当时太平公主生活骄奢,行为肆无忌惮、横征暴敛。

随着太平公主的权势加大,愈加的骄横。再看李隆基,就有些不顺眼了,“主内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党。”

新唐书前一句先说,当时有七名宰相,五名出自太平公主名下,接着又说太平公主忌惮朝中宰相都是太子一党,感觉有点别扭。难道出自太平公主门下的也心向李隆基?或者说,这五位宰相都是以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关系尚好时提拔的,现在全被太子拉拢过去了?看来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总之,太平公主想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乃有逆谋”)。

她先采取挑起舆论的战术,私下传播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应立为太子(“太子非长,不当立。”)的言论,还到睿宗那里打李隆基的小报告,挑拨二人的父子关系。

712年7月,天上出现了彗星,在古代这可是与天下大事要挂钩的。太平公主趁机向睿宗说:“彗星标志着将要除旧布新,所主之事是皇太子应当登基即位。”意指李隆基要篡位。

李旦长期旁观妹妹与儿子两人的争斗,当然知道这是妹妹要离间自己父子的关系。他回答了一句话,让太平公主登时目瞪口呆。睿宗说:“我决心要把帝位传给有德之人(传德避灾,吾志决矣)”。这有德之人当然 是李隆基。

太平公主没想到自己一句话,竟然被哥哥听反了,不但不废太子,还要传位给他,后悔的肠子都青了。一再劝阻李旦不要让位,但睿宗只是不听。

估计睿宗从小就面对宫廷争斗,看着三位兄长(李弘、李贤、李显)皆因此而死,现在自己妹妹和儿子又要重蹈覆辙,自己一力想平衡两人,但一直无法做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就像坐着跷跷板,不是你起,就是我下。最终心里彻底厌烦了,以后随你们去,我自去当个不管事的太上皇吧。

一般来说,新皇上位,都会第二年才改年号,但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立即把年号改为先天。(看来表面上一再推辞,实际上当皇帝已经迫不急待了)。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人的争斗,和已经大不相同,李隆基开始占据绝对的上风。玄宗(李隆基)当然不会再给太平公主那么大的权力,并且想渐渐消除她的势力。

先天2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面对玄宗的打压,开始坐不住了,准备铤而走险刺杀玄宗。

战争不仅要靠实力,还是谍报工作的比拚,玄宗的谍报工作做得很好,知道了太平公主的行动计划。于是提前发动,调动禁军,诛杀企图造反的太平公主党羽,而太平公主本人则被赐死在家中。以前站错队的官员也都受到牵连,因此事造成的人员变动一年都没有完(“百官素为公主所善及恶之者,或黜或陟,终岁不尽。”)。

从玄宗诛杀太平公主一事来看,有些太简单了,仅仅动用了三百禁军就完事了?

太平公主一生经历的宫廷政变何其多,母亲夺权,哥哥李弘被杀,张柬之等人铲除两张助中宗上位,韦后扶李重茂为帝,诛韦氏李旦称帝等,尤其是诛韦氏、废少帝之事,太平公主更是主谋之一。她有些如此丰富的宫廷内斗经验,绝不同于韦后、安乐公主之流,又怎么会被玄宗轻易拿下。尤其是玄宗在诛杀其党羽常元楷、李慈等人,当时并没有抓住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逃入山中,三天后才返回来。在这三天内,太平公主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一些看起来都不正常。

有一种猜测说法,太平公主并没有谋反的意思。否则,以她在朝中如此大的声望,不可能轻易就被李隆基平定。就算是玄宗占了大义的名分,但朝中近太平公主的官员都知道,一旦太平公主倒台,自己也会身首异处,长刀加颈,也总得反抗一下吧。但太平公主在失踪的三天内没发出任何号召,反倒是留给了玄宗足够的时间处理朝廷内部人员。

玄宗除掉太平公主,坐稳皇位的这一年,郭子仪已经17岁了(按照旧历的习惯,此为周岁)。在现代,17岁还上着高中,什么事也不懂。但在古代,这已经到了结婚年龄了(唐代贞观令要求男子二十岁结婚,但实现上大多不到此年龄就结婚了,所以玄宗期间又定为男子十五岁即可结婚)。17岁的郭子仪已经能够以一种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从705年中宗继位,到713年诛杀太平公主,这8年的时间里,朝堂之上一直血雨腥风,“城头变幻大王旗”。郭敬之身为官员,肯定也会受到上层权力变动的波及,郭子仪从父亲那里也知道一些争斗的内幕。他从朝廷的变动中,看到了阴谋、血腥、睚眦必报、你死我活;有些人为了权力可以不顾道义、不顾亲情,在他们眼中,只有利益;小小的猜疑,可以引起巨大的杀戮;些须的利益,可以造成朋友、亲人的背叛。多少正直的大臣,因为仗义执言而身首异处;多少的奸佞小人,因为溜须拍马而身处高位。

可以说,日后郭子仪处在朝堂之上,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谁也不得罪性格的养成,和这一段的观察和思索不无关系。,

郭子仪默默地感受着时刻张开血盆大口无情吞噬生命的朝廷,静静地观察着下一步的变化。

第十章  妇人干政之祸

唐朝是个“妇寺干政”比较严重的朝代,“妇”是指女人,“寺”不是指和尚,而是宦官。“妇寺干政”的分界线,就是唐玄宗。在玄宗之后,是“寺”干政,在玄宗之前,主要是“妇”来干政,这股潮流,则是武则天引起来的。

武则天在位期间,虽然把政事也搞的不错,但更多的是依靠“贞观之治”的老底子,她本人算不上励精图治、英明神武,并且还不时有些看起来莫名其妙的行为。

比如非得把一年从十一月开始,把十一月称为正月,然后才是腊月,第三个月才叫一月。

再比如乱改年号,从高宗生病,武则天开始把持朝政起(显庆二年),到中宗二次登基,除去李显、李旦第一次当皇帝在位的时间,共37年,年号用了27个,有时一年就两年号。弄得我一看见武后期间的年号就头大。

(多少年后,两老汉相逢,甲问:“老哥,看您高寿,哪年生人啊?” 乙捋着胡子道:“我是神功元年的,兄弟你是哪年生人啊?”甲笑了:“我是万岁通天二年的。”乙高兴地说:“咱俩差不多啊,那是你大还是我大呢?”………“这个?”甲挠起了头皮:“这个我也记不清神功在前还是万岁通天在前了,我是丁酉年的。”………“咳,原来咱俩一般大啊,都和当朝汾阳王郭子仪令公同一年的,都怪这则天皇后这老女人,起这么多年号,都让人记不住年纪了。”)

当然,最令人不解的就是传位之事了,摇摆来摇摆去,一会儿想传“武”,一会儿想传“李”。

武则天带给大唐最大的坏处就是让一部分人的心态失衡,仅以李家人来看,就有:

李显,让他母亲给吓怕了,变得有些心智不足,最后被妻女毒死。

李旦,面对亲人(武则天曾杀死数十位有可能对她地位有影响的李姓王爷),患得患失,面对妹妹和儿子的争权夺利,没有能力进行约束。

太平公主,总是想当一位女皇帝,能手握大权,干涉朝政仍嫌不足,最后身败名裂,在家中自杀。

韦氏,以武后为偶像,也曾学习到武后辅佐高宗的地位,但在朝中无原则的排除异已、扰乱朝纲,被李隆基所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