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小心被赛博游戏玩死的人 > 第64章 对猴怪的报复65(第1页)

第64章 对猴怪的报复65(第1页)

目光聚焦在人和瘟疫之间,看看过去几千年里,这场博弈的基本规律和底层逻辑。两者之间,一直在努力维持一种脆弱的平衡。

首先,由于过去的医学不够发达,没有疫苗,也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人类对抗瘟疫主要靠自身的免疫力,人类和病菌之间的稳定关系,基本是靠生物的自然调适机制完成的。在这场博弈当中,双方一直在开展一场持续升级的军备竞赛。一方面,人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避免被病菌杀死;另一方面,病菌也在努力攻破人类的免疫防线,又不能用力过猛,假如杀光宿主,自己也就没了存身之地。

在这场竞赛中,病菌有一个明显的优势,繁殖速度快。它们产生下一代所需的时间比人类短得多,基因突变的速度也快得多,而人类则相对缓慢。这就意味着,每次出现新的疫病,人类都会先经历大规模的死伤,然后再经过几代人的时间获得免疫力。根据历史统计,这个痛苦的适应期大约需要120年到150年。

适应期过后,病毒虽然还在,但是因为人类产生了抗体,它们已经没法再感染免疫力比较强的成年人,只能感染儿童,而且症状也轻得多,于是,原本致命的疫病就变成了儿童病,比如天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等。这些儿童病一般不会特别严重,精心护理就能康复。但是,死神并未离开,一旦这些病毒入侵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族群,也就是处女族群时,就如同狼入羊群,杀伤力迅速爆发。而且青年人更容易感染,死亡率更高。

换句话说,一旦疫病在某个族群里变成儿童病,这个族群在产生抗体的同时,也无意中获得了强大的生物武器,一旦他们接触某个处女族群,就很可能给对方带来灭顶之灾,就如同西班牙人的天花毁灭阿兹特克帝国一样。打击过后,又将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调适期,人类产生抗体,疫病再次变成儿童病,虎视眈眈地等待着下一批处女族群。一旦发生迁徙、贸易、战争,或者任何远途的人口流动,这个脆弱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这就是过去几千年一直循环往复的,人类和疫病博弈的基本规律,这个逻辑一直贯穿到现代医学出现之前。

让我们装载着这个底层逻辑进入第二部分,瘟疫如何塑造世界格局。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传染病的迁移史。从狩猎时代到农耕时代,从贸易到战争,很多重大的人类活动都伴随着疫病。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第一次深入突破,始于农耕文明的诞生。

起初,病菌和其他动物一样,栖息在自己的地盘。狩猎时代,人类经常迁徙,在每个地方逗留的时间都不长,被感染的几率有限。而且感染者往往很虚弱,跟不上迁徙的节奏,被落在大部队之外,这就意味着传染源消失了。随后,进入农耕时代,人类有了固定的耕田和食物来源,不用再为了猎物东奔西走,人口密度大幅提升。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正所谓凡有收益,必有代价,人类为自己创造家园的同时,也为病菌提供了温床。灌溉农田提供了温暖潮湿的繁殖环境,高密度的人口提供了传染路径,这使得疫病在农耕社会初期开始深度传播。

随后,跨国贸易的出现,进一步给病菌创造了机会。公元200年左右,地中海、印度和中国间的贸易趋于频繁,天花、麻疹等原产于印度和非洲的传染病在东西方相继出现。之后的100年,各地人口大规模减损,直到公元900年,欧亚大陆才发展出了稳定的疫病模式,人口恢复增长,很多疫病也变成了地方性的儿童病。再加上山川河流等自然屏障,各个族群彼此隔离,形成了相对稳定且封闭的疾病圈。

不过,古代的贸易活动毕竟规模有限,对疫病的传播既频繁又零散,真正毁灭性的传播,其实是来自战争。假如说贸易是疫病传播的涓涓细流,细碎且持久,那么战争就如同滔天的洪水,一涌而来,足以致命。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次瘟疫都是由战争引起。

第一次,是14世纪的黑死病,也就是鼠疫。它的病原地是喜马拉雅山麓。1252年,蒙古人入侵云南和缅甸地区,带着粮食、财宝等丰厚的战利品满载而归。沾染着鼠疫的跳蚤和土拨鼠,就潜藏在这些战利品中,顺路被带回草原。对蒙古草原的感染,肯定不等于对整个亚欧大草原的感染,这需要时间。接下来的100年,就是鼠疫杆菌在欧亚大草原的蔓延期。

其实,在土拨鼠出没的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已经模模糊糊意识到,土拨鼠身上可能带着什么不好的东西,只是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而他们的预防手段也同样充满了神秘色彩,比如土拨鼠只能射杀,绝不能设陷阱捕杀;还有禁止接触没精打采的土拨鼠;假如住所附近的土拨鼠有生病的迹象,就要马上拆掉帐篷搬家,远离厄运;等等。但是一旦进入战争状态,蒙古骑兵对这些生活中的禁忌也就没那么在意了。在进军欧亚大陆的过程中,快速机动的蒙古骑兵,给鼠疫打通了一条通往整个大陆的快车道,使它们突破空间的局限,到处散播。

1346年,鼠疫在蒙古军队中首次暴发,当时他们正在围攻克里米亚的贸易城市,加法。瘟疫迫使他们撤退,但病菌却留在了加法,并从那里起程,沿路一直传到地中海,后来又进入北欧和西亚。而当时的欧洲,人口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再加上气候恶化、冬季变长、粮食减产,社会生态已经呈现出疲态。这一切,都为鼠疫的毁灭性登场铺平了道路。14世纪中期,黑死病全面暴发,染病后,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在3天内死去。短短几年,这场大瘟疫就杀死了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口,每三个欧洲人就有一个死于黑死病。

同时,黑死病对欧洲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灭亡。当时的欧洲社会分为三个阶层,教士阶层、战士阶层、农民阶层。处在最底层的农民阶层,必须向贵族领主交纳大量地租,自己只能勉强度日。在黑死病暴发期间,大量的农民病死,耕地荒废。农民变成了稀缺的劳动力,他们开始向贵族领主要求更高的待遇。这是欧洲历史上,农民第一次向贵族讨价还价,单向的压榨关系遭到动摇。农民开始为自己争取权益,这也间接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黑死病也为思想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此前,欧洲人一直被天主教统治,他们认为教士是神圣的,但在黑死病面前,教士也和普通人一样死去,他们的教义对此又没有任何合理的解释,这就使天主教逐渐失去了公信力。没有了思想禁锢的欧洲人,开始有了自由思想的启蒙,为后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换句话说,14世纪的鼠疫,永远地改变了欧亚大陆,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

由战争带来的另一场大瘟疫,是16世纪的美洲大瘟疫,也就是天花。与黑死病沿着陆地传播不同,天花的传播跨越了整个大洋。前面说过,天花帮助西班牙人取得了胜利。此前,阿兹特克帝国总人口是2200万,然而,到了16世纪末,人口只剩下不到200万。随后,这场瘟疫在美洲流行了近一个世纪,先后抵达印加帝国、巴西、北美东北海岸和加拿大的安大略地区。在已经产生抗体的欧洲人中死亡率不到10%的天花,在美洲原住民也就是印第安人中造成的死亡率超过90%。

与一般的武力征服不同,由瘟疫带来的死亡,不仅摧垮了印第安人的身体,也摧毁了他们的信念。在他们看来,瘟疫是神灵的惩罚,但是这个惩罚只针对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则毫发无损,这说明神灵是站在西班牙人这边的。同时,西班牙传教士也竭力对那些迷茫的印第安人灌输类似的解释。在迷茫和痛苦中,印第安人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屈从于侵略者,身体上接受他们的奴役,精神上接受他们的信仰。这种从身体到心灵的彻底征服,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的全面瓦解,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从此之后,几乎每一场来自欧洲的传染病的造访,都在重复这个过程。可以想象,假如没有天花,欧洲人就不会轻易取得胜利,西方文明更不会主宰这片土地,也就没有美洲大陆后来的崛起。这就是第二次由战争引发的大瘟疫,它改变了美洲大陆的主人,进而也改变了之后几百年的世界格局。

以上我们说了瘟疫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总结一下。战争和瘟疫彼此作用:首先,战争使瘟疫传播,同时,瘟疫在战争中又充当了隐形的生物武器,改变了战争的结果。其中有两场战争尤为关键,其一,是14世纪蒙古骑兵进军欧亚大陆,导致黑死病暴发,其二,是16世纪欧洲人征服美洲,导致天花蔓延。这就是第二部分,瘟疫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中国大地上有两条生命线,长江和黄河。其中,长江的气候更为温热,降水丰富,远离旱灾,农作物的生长条件更好。同时,长江的地质结构,也让它发生洪灾的几率比黄河小得多。总之,从自然条件上看,长江流域显然更适合生活,而且这里也没有大规模的原住民,不存在军事上的征服障碍。但奇怪的是,直到汉代终结,长江流域的开发都非常有限。从咱们的先祖驯化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之后,差不多过了1000年,长江流域才出现了类似的进展。而且对长江流域的开发也不是出于主动,而是迫不得已。从东汉末年开始,军阀混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一部分农民逃往江南地区。随后,从东晋到隋唐,尤其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开始大幅南迁。到了两宋时期,北部少数民族掠夺中原,使得北方人口进一步南下。直到南宋建立,才正式标志着经济中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你看,由北到南的迁徙并非出于主动,而是为了逃避战乱,不得已的选择。那么,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前往气候温暖又没有战乱的南方呢?其中的阻碍,我想你已经猜到一二,就是咱们今天故事的主角,瘟疫。拓荒者在向南进发的同时,也正在攀爬异常陡峭的疫病阶梯。司马迁在《史记·货直列传》中曾经提到“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也就是江南气候潮湿,人不能长寿。从史料上看,被派往南方的官员往往任期很短,而且死亡率高得出奇。今天看来,直接造成伤害的显然不是潮湿的气候,而是居住在潮湿环境中的病菌。在黄河流域,天气帮了人类大忙,寒冷的冬天杀死了大量病菌,而在温暖的江南,病菌可以一年四季肆意繁殖,长年累月,这里就充斥着大量北方人从未经受过的疫病,比如登革热、疟疾等等,它们就在这里等候北方移民自投罗网。

由于病菌的阻隔,迁徙的过程一直很缓慢,直到唐代,也就是8世纪左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人口密度都不高,到了400年后的南宋,成千上万的农民才遍及华中和华南地区。可以想象,移民的过程是缓慢且痛苦的,人们要面对从未经受过的疾病,然后在漫长的调适期里和它们逐渐适应、共存。所幸,中国人完成了这个艰难的融合,相比之下,另一个文明古国印度,则没有彻底完成类似的融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