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明清史论著集刊 > 第9部分(第3页)

第9部分(第3页)

[46]况钟:《况太守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2页。

[47]同上,第141页。

[48]《秋夜月》上卷中层附录《时尚笑谈?嘲官不明》。转引自王利器辑录:《历代笑话集》,第422页。

[49]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8,第161页。

[50]王有光:《吴下谚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卷1,第26页。

◇欢◇迎◇访◇问◇。◇

第30节:酒与皇帝(10)

[51]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卷4,第187—188页。

[52]陆容:《菽园杂记》卷14,第179页。

[53]史玄:《旧京遗事》,第13页。

[54]朱国祯:《涌幢小品》卷17,第398页。

[55]李乐:《见闻杂记》卷1,第38页。

[56]冯梦龙:《醒世恒言》卷20,第410页。

[57]同上,卷27,第563—564页。

[58]方以智:《物理小识》卷12,第12页。

[59]郎瑛:《七修类稿》卷下,《事物类》,第147页。

[60]关于曼陀罗花及蒙汗药的来龙去脉,详参拙著《“土地庙”随笔》中的“蒙汗药之谜”及“蒙汗药续考”。

[61]杨土聪:《玉芝堂谈荟》卷29,第21页。

[62]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卷29,第567页。

[63]李乐:《见闻杂记》卷6,第84—85页。

[64]胡侍:《珍珠船》卷3,第4页。

[65]薛论道:《林石逸兴》卷6,见路工编:《明代歌曲选》;第107页。

[66]《明史》卷95,《刑法》3。

[67]余继登:《典故纪闻》卷9,第167页。

[68]陈洪谟:《治世余闻》,第54页。

[69]冯梦龙纂:《古今笑史》,第448页。

[70]褚人获:《坚瓠集》引《艮齐杂说》。

[71]余怀:《板桥杂记》。

[72]宋懋澄:《九籥集》卷2,第266—267页。按:此事与嘉靖时鄞县人余永麟撰《北窗琐语》载杭州故事颇相类。见是书第52页。明末农战史杂识

一、释“毛兵”

崇祯初年,农民起义军每与凶恶的敌手——“毛兵”交战。何谓“毛兵”?明清之际某些史家语焉不详,读之遂使人如坠云雾。如吴伟业载谓:“刘应遇提毛兵入汉,合川将吴国辅兵击贼于略阳,十战皆捷。”[1]“紫金梁众十余万,以秦兵、豫兵、毛兵尽聚泽潞东南,乘虚突犯东北,从沁州武县以陷辽州。”[2]谈迁的记载,大体与吴伟业同,亦失之太略:“陈尧道(即紫金梁)[3]等以秦兵、豫兵、毛兵尽集泽潞东南,遂乘虚掠东北。”[4]“川兵溃于林县,毛兵杀伤甚众。”[5]如此等等。读了这些记载,我们不可能知道“毛兵”究为何物。如望文生义,很容易把“毛兵”错误地理解为是姓毛的将领统率的一支明军,或把“毛”当成是某地名的简称。其实,“毛兵”是明朝地主阶级武装中一支特种兵,考其来源,可谓久矣。

清初史家戴笠、吴芟对“毛兵”的记载较为具体:“(崇祯五年,九月)癸亥,贼数千掠新乡三四日。癸亥,磁州道祝万龄以毛葫芦兵八百人至,贼走陵川。毛葫芦,矿徒也。其头目称脑角。又有盐兵、盐徒也,皆临时招募者。中多亡命,难御敢死,宜于搜山。”[6]于此可知,原来“毛兵”就是“毛葫芦兵”的简称;它的基本成分是矿徒。但是,这种兵为什么叫“毛葫芦兵”?名称奇特,仍令人费解。明中叶丘浚曾指出:“今唐、邓山居者,以毒药渍矢以射兽,应弦而倒,谓之毛葫芦。”[7]按照这种解释,“毛葫芦”是唐、邓一带深山中的猎户,在明中叶还没有成为一支武装力量——“毛葫芦兵”。但检诸史籍,“毛葫芦”在元朝末年,已经形成“毛葫芦军”。《元史》载:元顺帝至元五年,“会盗起河南……募民为兵,出库所藏银为大钱,射而中的者赏之,由是人皆为精兵。金、商义兵为兽皮为矢房如瓠,号毛葫芦军,甚精锐。列其功以闻,赐敕书褒奖之,由是其军遂盛。而国家获其用”。[8]又,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安丰、正阳的农民军“围庐州……立南阳、邓州等处毛葫芦义兵万户府,募土人为军,免其差役,令防城自效。因其乡人自相团结,号毛葫芦,故以名之”。[9]这就很清楚了:“毛葫芦军”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