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区域经济学理论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1)区际劳动力迁移存在巨大障碍。由于迁移成本昂贵,落后区域的劳动力难以支付昂贵的迁移费用。劳动力迁入区和迁出区之间也存在着结构性障碍。发达区域需要的具有专门技术、管理才能及教育程度颇高的劳动力,而落后区域希望迁出的是那些在本地无发展机会、缺乏一技之长的劳动力。

(2)由于发达区域的先发优势所产生的巨大聚集力,对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大,再加之落后区域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投资风险高、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企业家人才等,因此,促使资金、人才由落后区域流向发达区域。

(3)国家初期的经济发展目标是追求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因此,政府的公共投资倾向于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发达区域,贸易、关税等优惠政策也偏向于保护发达区域的产业。

(4)由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交通通讯业不发达,区际联系不畅通,因此,区域间连锁效应(interregional linkage effects)的缺乏导致发达区域的技术、产业、社会变革思想等的波及效果传递甚缓,无法影响落后区域的发展。

由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会加快早期经济发展起飞阶段区域间经济增长不均衡程度扩大的速度。在接近t1点时,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的扩大速度减缓。至t1点后,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渐趋缩小,倾向于均衡增长。其具体成因表现在:

(1)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落后区域投资机会增多,发达区域产业发展达到拥挤程度后开始向外扩散。由于昂贵的运输成本转为下降、迁移费用减低、选择性迁移消失,隐藏性失业劳动力有能力迁出,再加之发达区域的劳动力市场亦趋于饱和,有技能的劳动力开始回流至发展程度较低的落后区域。

(2)发达区域因拥挤而出现聚集规模不经济,水电、土地价格上涨,环境污染加剧,投资效益下降,资本开始从发达区域倒流至落后区域。

(3)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由经济高速增长目标(即效率目标)转向福利目标(即公平目标),政府政策开始对区域发展失衡谋求补救之道,公共投资倾向于落后区域,优惠政策也偏向支持落后区域的发展。

(4)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区域间连锁效应增强,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的辐射作用增强,其波及效果有足够的力量影响落后区域的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促使区际经济增长差异呈倒〃U〃型变动趋向的决定因素可归结为:人口迁移成本;投资收益率;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区域之间的连锁效应。

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提出之后,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不少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支持威廉姆逊的理论。美国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Alonso,1980)在倒U型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钟型理论〃(Bell Shaped Theory)。114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威廉姆逊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如印度经济学家帕特奈克(S·C·Patnaik,1981)指出,由于支持早期发展阶段趋异的经济数据不足,所选择的发展中国家缺乏代表性,以及各国使用的收入概念的不一致,因此,威廉姆逊倡导的区际经济差距趋于缩小的结论不具备普适性。115中国学者自1980年代以来也对威廉姆逊的理论进行长时间的讨论和验证。魏后凯(1995)认为,从总体的一般趋势而言,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区际经济差异大多趋于不断缩小,而发展中国家的区际经济差异则大多趋于不断扩大,这说明从长期的一般趋势看,威廉姆逊的倒U型假说是存在的。116饶会林(1999,2005)从理论推导上对威廉姆逊的倒U型曲线作了发展与完善,提出了双S曲线模型(见图3。4)。117

S曲线原理常见于国内外大多数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著作,它揭示了城市的发展和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是一个由缓慢到快速再到缓慢发展的过程。双S曲线所反映的规律是一前一后两个发展起来的区域按慢…快…慢速度发展所形成的组合关系的规律。从图3。4可直观地看出S1与S2的纵坐标差距所揭示的原理。即在M点之前,同一横坐标上的点所对应的纵坐标差距由小到大;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而在M点之后,这种差距转而由大到小,呈逐渐缩小趋势。如果经过M点的横坐标的垂线分别与S1和S2相交于A和B,则在数学上很容易证明线段AB为S1和S2之间距离的最大值。

图3。4    双S曲线及倒U曲线推导图

资料来源:饶会林。区域发展差距走势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对倒U字型观点的评价与发展'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13…18。

四、阿朗索的钟型理论

阿郎索(W·Alonso,1980)经过系统的实证研究,提出钟型理论用以阐述区际经济增长差距的变化轨迹。118

图3。5  阿隆索的钟型曲线图

钟型曲线(Bell Shaped Curves)看似描述统计分布的正态曲线,亦像一大钟(见图3。5)。图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经济增长率。其主要内容如下:119

(1)在国民经济早期发展阶段,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庶区域与贫困区域。社会不平等也很突出。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大城市增长极快,高速城市化是早期发展阶段的突出特点,。

(2)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的某一点上,经济增长达到转折点,社会不平等、区域不平衡和地理集中的趋势达到高峰,之后便开始反其道而行之。转折期即意味着全国经济一体化。当国民经济高度一体化时,资本、劳动力在地理上更具流动性,从而导致区际经济增长趋于平衡。全国各区域的技术、信息差距缩小,距离近与可接近作为区域优势的作用日益减小,全国性的运输改善不只是为某些区域而是为所有区域带来好处。城市化更普遍,不再仅限于少数大中心,许多在国民经济一体化以前不曾受青睐的区位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这些机会在国民经济一体化阶段时期内为实现进一步区际经济平衡增长起了重大作用。

(3)在国民经济成熟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社会不平等减少,区际经济增长趋于平衡。各种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①向大城市集中的人口日益减少,因越来越多的城市联接成大城市集团,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人口规模增长。②从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化意味着整体经济增速放慢,因为服务型经济的生产率较低。由于更多的妇女成为劳动力,儿童人数下降,未来的劳动力减少,这表明未来的工业经济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③制造业更趋于资本集约化或在国外低工资地区组织生产。因此,在众多要素合力的作用下,出现与早期增长阶段的不平衡增长相反的趋势,即平衡增长。

阿隆索提出的钟型曲线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序次模式,但没有哪个国家会确切地遵循钟型曲线发展,就此而言,钟型曲线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模式。不过,用此模型来总结国民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特征则是实用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