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乾隆皇帝非常清楚,这个施琅率军收复了台湾,对大清王朝是有功的。如果这样的人都要被称为〃贰臣〃的话,那么,谁还会支持他的大清王朝呢?
所以,乾隆皇帝必须要对施琅网开一面。如何网开一面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修改〃贰臣〃的标准。怎么修改呢?乾隆皇帝想到,我给〃贰臣〃增加一个条件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么?给〃贰臣〃增加一个什么条件呢?增加一个〃必须是科举考试出身的官员〃不就行了么?您想啊,这个施琅自幼就是赳赳武夫一个,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乾隆皇帝如果给〃贰臣〃增加了〃必须是科举考试出身的官员〃这个条件的话,他施琅就不会被称为〃贰臣〃,就不用上《贰臣传》了。
当然,我们还真得感谢乾隆皇帝,因为他的这个新标准的出台,很多很多人就不再是〃贰臣〃了,他们的后代也就不必再背上〃贰臣后裔〃这个黑锅了。不然的话,这个〃贰臣〃和〃贰臣后裔〃肯定要比〃壹臣〃多上很多倍。
前面,我们讲到:张秉文抗清阵亡;方、陈二夫人及十多个婢女,尽皆殉节;他们的三个儿子克倬、克仔、克佑在清朝统治之后终身不仕;而同样是张家子孙,张秉文的三弟张秉彝居然就降清了。这个张秉彝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4张秉彝降清
张秉彝,字孩之,号拙菴。1593年出生,比出生于1585年的哥哥张秉文小了8岁。1610年,张秉文中进士。因为这层关系,张秉彝也成为贡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也就是我们通常称呼的〃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等;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岁贡: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
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生员,又称廪膳生。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
选贡:明制,于岁贡之外考选学行俱优者充贡,因有此名。
恩贡:明、清定制,凡遇皇室庆典,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加贡一次作为恩贡。作为恩贡。清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
拔贡: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副贡:清制,在乡试录取名额外列入备取,可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榜贡生〃,故简称副贡。
优贡: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年间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例贡: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称例贡。
当然,贡生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乡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省级考试)考中的考生被称作〃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国家级考试)考中的考生也被称作〃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皇帝亲自命题的考试)考中的考生被称作〃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而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作〃连中三元〃。
第20节:张秉文、张秉彝兄弟之谜(4)
那么,张秉彝的这个〃贡生〃到底是前面两种〃贡生〃中的哪一种呢?应该是第一种在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至于他是属于什么样的〃贡生〃:是岁贡?选贡?还是恩贡?我们就不知道了。
但是,在明末那个特殊的时代,在北京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在那个时代的北京,受着来自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皇太极的大清政权的双重夹攻。因此,在那里的每一个人,都随时有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危险。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北京的张秉彝已经没有心思生活在这里了。他选择了放弃。放弃在北京读书的生活,回到老家桐城,继续过着他的那种平凡的生活。
平凡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打铁呗!张秉彝打铁的技术可是桐城附近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气的。在家生活的张秉彝有着非常好的人缘,根据史书记载,张秉彝〃与人蔼然以和,肃然以敬,未尝有疾言遽色,遇人有过,则以微词以动之,乡人孺子相对皆无侮容。〃
这个时候的张秉彝结了婚,夫人吴氏是妣麻溪吴应耀之女。吴氏为张秉彝生了五个儿子。在张秉彝的这五个儿子当中,张英是最小的一个。除了张英之外,还有二子张载、三子张杰也比较有名气。
张秉彝的次子张载,字子云,号湖上先生。隐居松湖。享年78岁,与妻同时卒。张秉彝的三子张杰,字如三、如山,号西渠。康熙初以明经授苏州府训导,后隐居龙眠山中,享年79岁。有《东畲集》、《家语琐言》2卷、《桐城张氏语录》3卷。
但很快,张秉彝就接到了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他的哥哥张秉文在山东济南遇难这是在1638年发生的事情!张秉彝得知消息之后,迅速携哥哥张秉文的两个儿子克倬、克仔北上济南,泣走数百公里扶榇归乡,葬于牌坊山麓(桐城黄铺乡汪河村)。
此后,老家桐城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了。因为,张献忠、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曾先后在桐城一带与明朝的政府军激战。长期的混战,再加上没完没了的天灾,使这里的生活日益困苦。
而此时的张秉彝生性乐于施济,〃遇人之急不啻身受〃,方〃桐苦寇〃,且〃岁大馑〃之时,〃设粥糜以济饥者,全活甚众〃。其夫人吴氏亦常助之济施不倦。
这个时候的张秉彝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天灾人祸何时了?百姓如何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就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随着清军的入关,清王朝对全国统治的确立,张秉彝也和这个时候的绝大多数国人一样,选择了归顺大清王朝。
第21节:张英崛起之谜(1)
前面,我们讲到了随着清军的入关,清王朝对全国统治的确立,张秉彝也和这个时候的绝大多数国人一样,选择了归顺大清王朝。
其实这个时候,包括张秉彝在内的绝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都应该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民族的大义与百姓的生活关系?
1民族大义VS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