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该不会是像当年太祖的那些老乡吧,何况自己还没有当皇帝呢。但是,文秀才这话还真不好回。
既然是秀才,多少也有点本事,在政府里给安个事也过得去。但是,很明显,这文秀才绝不会只想做一般的事情,极有可能是传统文人骨子里的那种“官瘾”发作了。所谓“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也。
“刘主任,你给建议建议,文伯伯适合作什么?”陈华想既然你两个一路结伴而来,在路上文秀才应该给你露了个口风吧。
“回都督,在前清时,秀才做知县的情形,也是有的。”刘原很是老到地说道。但是,陈华却觉得文秀才的能力不足以治理一个县,因为他学识虽然,人品也还过得去,但见识和经验就差远了。
突然之间,陈华脑子里灵光一闪,既然你刘原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那么,我也来恶心恶心你如何。
“文伯伯,我最近在想啊,这治理地方,重要的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如果舆情不通,坐在成都的这些人就睁眼瞎了。所以,我准备建议赵省长,以省政府的名义设一个巡察室,聘请一些德高望重的民间人士来担任‘巡察使’,这‘巡察使’见到什么说什么,可以直接给省政府报告,也可以给都督府报告,而且,‘巡察使’是见官大一级。你老觉得,这个巡察使的职位如何?另外,为了报答垭口店乡亲当年的盛情,我个人准备投资20万元,在垭口店镇建一所完全中学,凡垭口店籍的贫寒子弟均可免费入学,只是,这校董会董事长之职还得由你老兼任着。至于原来那所孤儿学校,就交给凯江县政府承办吧。”陈华这是拉拉扯扯,喝哄骗诈,软硬兼施了,但仔细想来,这文秀才应该不会拒绝吧。
“哎呀,太感谢都督了。都督果然致富不忘乡亲……(省略500字)”文秀才说得是眉飞色舞,想来心情是好极了。
坐在一旁的刘原,却有些郁闷,他不知道,陈华给绵州上这道“紧箍咒”到底是什么意思。
PS:本章已经是星期五第二更了,请朋友们继续支持千殇。上传这本书的过程中,时常有人劝千殇去外站发展,千殇想了想,呵呵,还是觉得起点人气旺一些。所以,千殇在此定个“三不”原则:不转站,不断更,不太监(如果偶尔断更一天允许千殇弥补过来的话)!
第122章 局势
文渊文伯平的事情,只能算是都督府的一个插曲,给陈华的生活增添了一些笑声罢了。文秀才离开之后,陈华又开始焦头烂额起来。
陈华的焦虑是因为南方和北方的对立。在前后几天里,南方和北方都出现了一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现象。虽然前世的历史也有过南北对立,但那至少是袁世凯表现出背叛革命的迹象之后的事情。
陈华很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在四川先搞出了事情,才造成了这种局面。
陈华一直想努力破解这个局面,可最终也没有找到周详的解决之道,好在前期南北双方都比较克制,除了派代表到处拉人之外,并没有特别的出格举动。如此陈华才集中精力先解决川内的事情。
除了四川、广东等少数省份外,其他各省与历史上的情形差不多,南方各省,大多拥护孙、黄,而北方各省包括东北在内,因为北洋六镇和袁世凯门生故旧的关系,多拥护袁世凯的政府。
大约在九月下旬,这种南北“分治”的局势就已经明朗了,不明朗的只有西南的四川。
让陈华选择站位?说实话,任何穿越者在这个时代都不好站位,除非自己实力太过弱小,拥有陈华这样的实力,如果真要站位那也只能站在自己一边,即成为第三方。只是,陈华的旗帜明显不是国家的旗帜,而是一个地方的旗帜,也就是说,陈华最终是要服从中央的,只是到底服从哪一个中央呢?
南北双方为了争取陈华,并不是只派了一次代表就结束了,事实上,两方甚至是南北各省,大多开始在成都设立办事处了,这些办事处的人,说他们是间谍也好,说客也好,总之都是为其主子服务的。
对这些办事处,除了让冯仁加强监督工作外,都督府有军政委员会秘书长郑树林挡驾,省政府有政府秘书长尹昌衡挡驾,对陈华的直接影响并不大。
但是,到了十月中旬的时候,局势开始微妙起来。
先是南方,对军队进行了改组,组建了“国民革命军”,一共成立了五个军14个师,其中广东3个师,广西1个师,福建2个师,江西1个师,湖南1个师,湖北2个师,贵州1个师,云南1个师,江苏1个师,浙江1个师。
其中,胡汉民任第1军军长,下辖广东3个师;闽、赣3个师编为第2军,军长由孙道仁担任,其中许崇智为第2军第1师师长,李烈钧为第2军第2师师长;两湖的军队组成第3军,由湖北都督张振武担任军长;苏、浙两个师编成第4军,军长竟然是迅速窜升的原新军41协81标的标统朱瑞,由于徐绍桢在“革命”时正率东集团军在路上,所以在瓜分革命果实时只得屈居在朱瑞之下,担任第4军第2师师长;柏文蔚担任第4军第3师师长;当时率领;广西、贵州、云南3个师组成第5军,由陆荣廷任军长,蔡锷为第5军第3师师长。
孙在改组会上被当选为国民革命军“大元帅”,黄被当选为“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
南方组建“国民革命军”后,在大本营广东只留下了一个师驻守,其余两个师兵分两路,沿江西和湖南向北挺进,而云、贵的两个师也悄悄向北移动,是地球人都知道,大元帅这一招是想干什么了。
南方在异动,占据中枢之地的袁氏也不是吃干饭的,在南方宣布组建“国民革命军”的三天之后,袁世凯也拿出了北方军队的整编方案,南方的军队叫“革命军”,北方更牛,直接取名为“中华民国国防军”。
当得知南北两方军队的名称时,陈华很郁闷地想到,这不是三国胜似三国了,革命军、国防军、华军(独立军),真不知谁是正统,谁最终能统一三国!
袁世凯没有孙那么气派,他只任了一个“总司令”,衔拜“一级上将”,副总司令为段祺瑞、曹锟;参谋长为徐世昌。但是,袁世凯下面的军队数目却比南方气派多了,一口气编了七个军总计21个师。
其中第1军军长曹锟,下辖3个师,驻防东北;第2军下辖3个师,军长冯国璋,驻防河南;第3军下辖3个师,军长段祺瑞,驻防山东、安徽;第4军下辖3个师,军长王士珍,驻防山西、热河、察哈尔;第5军下辖3个师,军长何宗莲,驻防直隶、内蒙;第6军下辖3个师,军长姜桂题,驻防陕、甘、宁;第7军下辖3个师,军长吴禄贞,驻防新疆、青海。除了第7军三个师未满编外,其他各军均是满编4万余人。
此外,段芝贵、张勋、吴凤岭、张怀芝、李纯、卢永祥等人均在各军担任师长一职,后来的直系军阀大佬吴佩孚在这次整军中官升两级,担任旅长。
袁世凯的“国防军”采用的是1师2旅4团再加师直属炮营、工兵营等组成,基本与当时新军编制一样,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至此,除了四川和西藏,全国几乎被南北双方瓜分完毕。有好事者想,要是陈华当初野心大一点,也可以弄一个“临时总统”当一当的。
南方的军队在向北方调动,而北方的军队也在向南方调动。冯国璋和段祺瑞,就像两把利剑,直指湖北、江西和浙江。
看到双方剑拔弩张的样子,陈华也紧张了。陈华紧张不是害怕被攻打,而是担心大规模的内战会让华夏仅存的国力丧失殆尽。
通电把袁世凯的孙大炮谴责一顿?陈华知道那根本没用,更没那个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