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义嘿嘿笑了几声,埋头把饭菜一起刨进嘴里,大口咀嚼。
……
除夕过后,元化二十四年正式开启,新年头几天是交际高峰期,杜府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人上门拜年。
好在虚岁十三的九九在古代已经算大姑娘了,这几年跟着秋华年练了出来,完全能坐镇家中独当一面。
普通的客人来了,九九把男子一律转交给兄长杜云瑟,内眷则请到自己院子里,拉上存兰一起和他们坐着聊一会儿,再不失礼数地把人送出去。
只有少数老朋友上门,才会被带到内院去和秋华年说说话,见一见谷谷与秧秧。
一个春节假期过去,九九在京中交际圈子里有了些小名声,以前大家只知道杜状元有一个十多岁的妹妹,现在却知道这个妹妹是什么人品模样了。
眼看着杜云瑟和秋华年在京中混得风生水起,地位越来越稳,许多人家动了结亲的心思,送帖子上门试探,其中不乏真正的大户人家精心培养的好儿郎。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杜府的帖子最近是由九九一手管理的,九九看完之后,脸上不太自在,手一丢就把帖子压在了一堆杂物下面。
存兰看着那些估计日后难见天日的帖子,又好笑又惊奇,“你就这么藏了,不给你家两位兄长看看?”
九九笑了,“你不知道,华哥哥看见要生气的,兄长那边我回头说一声,告诉他有这回事就行了。”
秋华年为什么会生气,当然是因为舍不得自家小白菜。纵然在古人眼里虚岁十三岁的九九已经是能谈婚论嫁的大姑娘了,可在秋华年心里,她还是个初中生小姑娘,离定亲成亲什么的远得很呢。
存兰感叹,“都说没亲娘的孩子没人疼,我在村里时听说长嫂虐待小姑子的传闻,但华哥哥对你真的像对亲妹妹一样。”
九九矜持地没有说话,扬起的唇角和轻快的脚步却暴露了她的内心。
到了正月初九,衙门的新年假期即将结束,杜云瑟明日便要回翰林院上班了,秋华年听到了一个非常劲爆的消息。
晋王正妃早在一个多月前就生下了晋王嫡长子,那个孩子患了和太子一样的奇病,晋王上了折子,希望元化帝下旨广访天下名医为幼子治病。
第166章欢喜冤家
秋华年一听到这个传言,就意识到了不对劲的地方。
太子之病关系重大,只有少数人了解内情,晋王嫡长子刚出生不久,更是没几个人亲眼见过,为什么传闻会如此确定两人得的病是同一种呢?
无风不起浪,恐怕是有人故意散布消息,要将晋王嫡长子之病与太子绑起来。
据说太子的病并非是病,而是某种奇毒,这个结论最初还是已经在襄平府养老的顾老大夫下的,难道说时隔多年之后,又有人用同样的毒谋害了晋王嫡长子?
下毒的人是为了什么?散布消息的人又是为了什么?
杜云瑟暗中出门一趟,直到傍晚才回到家中,他陪谷谷和秧秧玩了一会儿看铃铛的游戏,肯定了秋华年的推测。
“晋王一直未找到解毒之法,上折子和散布消息,是他的釜底抽薪、一石二鸟之计。”
“消息是晋王放出来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传闻能把太子和晋王嫡长子的病都描述的惟妙惟肖了。
杜云瑟点头,“太子与晋王幼子中毒症状极为相似,不同的是,太子虽然病弱但一直活到了现在,而晋王幼子却几乎难以熬过周岁。”
“晋王认为太子手中或许有解药或者缓解症状的奇药,他要逼太子将药拿出来。”
“刻意传遍京城的消息和那道佐证消息的折子,就是逼迫太子的手段。”
秋华年思考片刻,明白了晋王的算盘,以及这个“一石二鸟”体现在何处。
太子虽然一直有病弱的缺陷,但已经成功活到了成年,且能力出众、美名遍布天下,所以大多数人已经不把这个缺陷放在心上了。
晋王大肆宣扬这个消息,无异于把太子病弱这件事重新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如果晋王嫡长子救不回来,“太子还能活多久”这个疑问一定会浮现在太子的支持者们心头。
所以为了稳定人心,太子必须要尽全力保住晋王嫡长子的命,此乃第一只“鸟”。
万一就算这样,孩子还是没有救回来,那晋王就可以用太子寿数不长,难以承担国祚为由进攻储君之位,此乃第二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