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夫人一篇长长的《女诫》诵读完毕,长街上下一篇寂静,余韵袅袅,令人沉浸回味。
她缓缓合拢卷轴,又双手捧起,恭谨道:“殿下,老身已诵完,殿下以为如何?此文千古流颂,可值殿下深思否?”
这下子,这位公主殿下应该被打动了吧?
李猗依旧神情淡然:
“本座有一事不明,世人皆知班大家博学高才,行止庄正,品德俱优,自十四岁嫁入曹家,四十多年,生儿育女,夙夜劬心操劳,如此贤良,为何却依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时担忧得罪翁姑,唯恐招致休弃?她这是对翁姑有误解呢?还是影射翁姑昏聩苛刻,凉薄不慈?”
刘夫人:“……”
这叫她怎么回答?
怎么会有人从这么冷的角度解读《女诫》?怎么能这样想父母翁姑?
李猗继续道:“及至后文“曲从篇”中直言,哪怕明知翁姑不对也要曲意奉承,如此,岂非陷翁姑于不义?
“至于‘叔妹’篇中,若是叔妹年幼,需要严正教导,若是如班大家所说,这般顺之溺之,如何成人?”
这群热血青年,何曾真正研读过《女诫》,此际被李猗钻空子,便有些噎住。
刘氏开口答道:“殿下,此文并非此意,不过是教人要时时自省,教女子要懂谦卑顺柔!”
“嗯,就算是吧!”李猗淡然略过,一副懒得同她辩论态度,继续说自己的:
“此文通篇只教人卑柔顺从,尽力奉承,却不论是非,不言大义,若在国,便是谄媚之臣;若在家,亦非贤能之妇,恐怕难以担当持家掌馔、相夫教子之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文文采斐然,道理通顺,或有可取之处,然而,终究不过是些妇人心术,得小节而失大义,若是奉为金圭玉言,实在是有悖圣人教导。
“在本座看来,男子也好,女子也罢,心存正直,胸怀坦荡,无私无邪,便很好,很不必汲汲营营,曲意奉承,行各种卑柔媚上之态,悖离圣贤大道。”
“这……”刘氏脸都气红了!
李猗居然将她奉为“金规玉律”的《女诫》鄙薄成是“妇人心术”“卑柔媚上”!
她《女诫》读的好,但圣贤书却没有李猗读的多,脑子也没李猗转的快,情急之间找不出一条合适的“圣贤大道”来反驳……
找出来了也没法一句两句辩驳清楚……最少要个十来句才能辩驳明白……
“礼法……”
情急的刘氏的嘴才张开,就听李猗继续道:
“再则,就本座读史所知,邓太后临朝听政,特加班昭官职,让其参与政事,且正因为班昭为政勤奋,特破格加封班昭之子曹成为关内侯,官至齐国的国相。”
“据说当初班昭撰成此文之后,小姑曹丰生便撰文反驳之,亦是文采斐然,传诵一时。可见,即便是曹家人也是对此《女诫》文不以为然的!”
这便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
不仅刘氏答不出,仕子们也被诘住了。
此时的儒生,还没有被后世的腐儒及外族所阉割,性子还是烈的,书生们的追求都很高很远,醉心于“上马开疆扩土、下马治国安邦”,都想当征服单于的汉子,没空去研究如何治理女人,还没有编织出那么多复杂的“天理”。
此际被李猗用“圣贤大道”把问题给覆盖了,虽然觉着似乎哪里不对,但这个漏洞一时间也戳不出来……
而且,李猗还拿了班昭自己参与政事的例子来反驳。
李猗并不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继续问道:
“我再来问诸君,若是你在乡间遇见贼人逞凶,凌虐良善,你是挺身而出呢?还是坐等官兵至?”
士子答道:“自然是挺身而出,岂可袖手旁观?”
李猗:“很好!本座也是这么想的。如今叛军肆虐,盗贼纷起,国事艰难,百姓涂炭,你叫本座如何袖手旁观?
“明明有余力却为一介虚名而独善其身?本座还是那句话,护家卫国,何分匹夫匹妇?
“当初平阳昭公主功成身退,乃是天下太平,如今多事之秋,能谓之太平吗?东篱闲采菊?坐视匪盗肆虐?心中能安否?
“尔等士子,饱读圣贤书,于今之际,当竭尽所学,上报君恩,下惠黎民。何必在此男男女女之旁枝末节上纠结不休?
“难道诸君竟如此之闲?竟然有空琢磨一妇人之居家闲文,竟然还将此居家闲文比同于圣贤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