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玫挠∠蟆! ?br>
“你怎么可以这样,她是多好的一个女孩子,又是你自己选中的。你们之间又没有什么深的矛盾,怎么能说分手就分手。”巴金为萧乾的轻率感到生气。
面对巴金的动容,萧乾无言以对。他知道这位像兄长一样关心他的人,虽说有些动怒,却完全是关心他,爱护他。
“自由恋爱决不是喜新厌旧,你这样做对得起她吗?”巴金并没有因为萧乾的缄口不言而停止对他的责备。这位一向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作家,在他的代表作《家》中将此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并没有认为可以在婚姻大事上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在生活上一向严肃、认真、坦诚。
而这时的萧乾,早已陷入情感之中不能自拔。因此,巴金的话他同样不能入耳。
第四部分当代著名作家 萧乾(6)
“杨振声、沈从文不理解我,你怎么也不理解我呢?”萧乾感到委屈,用一种抱怨的口吻轻轻地冲着巴金说。
见萧乾固执己见,巴金不由地深深叹了口气说:“你现在可以不听我的,但以后你要后悔的。”看到巴金的认真劲上来了,萧乾赶快转移话题,提出到饭店吃饭,一方面尽地主之谊,另一方面也为惹朋友生气而致歉意。
为了改变巴金的成见,萧乾提出叫雪妮一道来吃饭,也让巴金见见她。
没等萧乾说完,巴金连连摆手,“不行,不行,你不要叫她。”从巴金的角度想,仿佛此举有对不起“小树叶”之嫌。
萧乾颇为尴尬,他不再坚持,只好单独陪巴金走进一家饭店……
巴金离开了香港,他的话没有阻止萧乾的决定,但却给萧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和雪妮在一起时,萧乾会忘记这些,但每当夜深人静,每当他静静地梳理纷繁的感情时,巴金的话仍敲击着他的心扉。
不久,萧乾收到一封来自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信。原来他有一位中学同学正在该院中文系任教,该院缺一名中文系讲师,于是这位同学力荐萧乾。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所邀请的中国教师,都是国内很有影响的人物。因此萧乾收到信后,感到很兴奋。他很快便把这一喜讯告诉雪妮,雪妮亦为他能有这样的机会而高兴,并愿意与他同赴异国,共同创造新生活。
然而,当萧乾仔细研究那封邀请函后,心又不觉凉了下来。因为其中一条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那就是“旅费自理”。他到哪儿弄到这么一笔数目不小的旅费呢?无奈,他只好准备放弃这一对他充满诱惑力的机会。
萧乾的这一情况被社长胡霖知道了,胡霖随即将萧乾叫到办公室,询问详细。大概为了弥补上次遣散萧乾的过错,以后胡霖对萧乾除了关心之外,还多几分客气和温和。
听完萧乾的介绍以及受窘于路费而不得不准备放弃的情况后,胡霖当即劝萧乾不要放弃,并告诉他旅费可由报社垫支。
萧乾简直不敢相信,报馆怎么会为自己垫支这笔钱?他眼光疑惑地看着胡霖。胡霖看出他的不解,便对他说:“眼下德国已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欧洲局势十分紧张,是一座一点即爆的火药库,欧洲大战必将爆发。你去伦敦教书,亲临欧洲,可在教书的同时密切注视欧洲战局变化。经常给《大公报》寄些通讯稿,这样稿费可以还抵你的路费。”
萧乾恍然大悟,他佩服胡霖的敏锐和深邃。但是他觉得如此对自己也很有利,可以前往欧洲一行了,这对偏爱旅行、冒险的他是极富魅力的。
当雪妮知道他这失而复得的机会后,不禁高兴得请客为他祝贺。他们商定萧乾先到伦敦,以后再把她接去。
这时,萧乾突然想到了“小树叶”,至今他们离婚手续没办,已成为他一大心患。按说她早该到昆明了,也早该来电报了,可怎么至今仍未收到呢?难道又会有什么意外吗?
萧乾焦急不安地盼望着“小树叶”的电报。又过了几天,焦灼中的萧乾突然听到邮递员的一声喊叫。他赶紧跑过去,从邮递员手中接过这份天天盼望的电报。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封口,取出电报。然而当他盯着电报上的几个字时,竟怔怔地呆立半天。
电报内容只有四个字:“坚决不离”。这太出乎萧乾意外了,他想了好长时间,然后目光呆滞地回到宿舍。
正在房间帮他收拾东西的雪妮,见状吃惊地问:“怎么了?”
萧乾机械地将电报递给她,颓然坐在床边。
雪妮打开电报,那四个字就像四块巨石向她砸来,她不由觉得天昏地暗。这封电报打碎了他们精心编织的美丽梦幻,他们设计的崭新生活的基石仿佛突然被抽走,而留给他们的是惴惴不安、空虚和绝望。
雪妮伤心地哭了,她知道这份电报对她前途毁灭的程度有多重。
萧乾烦躁地在室内踱来踱去,他不理解“小树叶”为什么会如此变化,难道那时她平静地答应一切竟是假的,是对他的欺骗?此刻他恨不得立刻找到“小树叶”当面问个究竟。
一会儿,萧乾冷静下来,这时候的一切焦急、愤怒都是无济于事的。他安慰在一旁啜泣的雪妮,说他先到英国后,再与“小树叶”联系,等把这件事办妥了,就接她到英国去。
雪妮不置可否。此刻她亦理解萧乾的心情,也体谅他的难处,但她却很难接受眼前的事实。萧乾的建议虽不理想,但眼下也只能如此,她用一种幽怨的眼神看着萧乾,想说什么,但什么也说不出。
“小树叶”的电报,逼得萧乾尽快离开香港,离开雪妮。离婚不成,又不能同雪妮结婚,这种处境使萧乾十分难堪。而摆脱这种窘境的惟一办法,就是到一个遥远的国度去寻找暂时的安宁。
而即将爆发的欧战,也强烈地诱惑着他。他身上长期形成的记者职业习惯,使他对那里将要发生的一切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他不管前头是祸是福,总之,多种因素形成一种合力,将他向前推去。
萧乾要走了,但《大公报》文艺副刊却无人接手。为此,萧乾向胡霖推荐了当时在上海的女才子杨刚。
杨刚是萧乾多年的朋友,长萧乾几岁。在上海时她以大姐姐的身份经常关照萧乾,在文学上亦给萧乾很多帮助。萧乾离开上海后,他们一直保持着通信。萧乾认为杨刚能力强,文学修养好。另外文艺界的朋友,她差不多都认识,约稿不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