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大隋的 > 第二十九章 杨广失策29(第1页)

第二十九章 杨广失策29(第1页)

公元614年,蓄谋已久的大贵族杨玄感,突然切断正在东征的隋炀帝的粮道起兵反隋。杨玄感的反叛让隋炀帝始料不及,他怎么也没想到身家显赫的杨玄感会反叛自己。无奈之下隋炀帝只能派人镇压。由于杨玄感准备不足,他这次叛乱不到两个月就被隋炀帝镇压了下去,这也给隋炀帝一个致命的打击。

杨玄感起兵仅仅维持了两个月,就以失败告终。他不但让隋炀帝二次东征功败垂成,更重要的是他拉开了全国动乱的序幕。就在杨玄感兵败五年之后,隋炀帝身死国亡。杨玄感的这次兵变对于隋炀帝还有大隋王朝来说都是有着深远意义的。有人说,如果隋炀帝当年他能好好反思一下儿杨玄感起兵的前因后果,也许就不至于亡国。

隋炀帝在这次事件之后,也是大受打击,他也曾经当众呜咽流涕。隋炀帝是多强势的皇帝啊,如此示弱这也是第一次。杨玄感一起兵就能折腾成那么大的规模,他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当时老百姓反对隋炀帝暴政的那种情绪。自从隋炀帝东征以来,老百姓可是吃尽了苦头,不是兵役就是徭役,而且是无休无止,特别是离主战场比较近的东部地区。那可就是重灾区,丁男几乎全给抓走了,老百姓已经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了。正因为有隋炀帝打造的群众基础,所以杨玄感才能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很快就把队伍从一万人扩展到十万人。

杨玄感失败起兵,大多数人认为关键在于他没听李密的计策。他当时没有选择上策直扑涿郡,然后占领林玉关,切断隋炀帝的归路,也没有选择中策占领关中,端掉隋炀帝的老巢。他恰恰选择了下策,素攻打东都洛阳,结果洛阳城没有拿下来,反倒被各路救援大军包围,最后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

古往今来人们都这么说,其实也不完全对。无论涿郡还是大兴城,距离杨玄感起兵的黎阳,也就是今天河南的浚县,可都是有着千里之遥。杨玄感这支只有一万人临时拼凑的队伍,他们可是既没有作战经验,也没有正经装备,他们怎么可能经州过县徒步走到一千里以外的地方。可以说在路上就得被官军消灭掉。再加上没有充足的后勤准备,可以说在行军途中,就得跑掉一大半儿,这样就会还没到地方,这支队伍就要彻底散掉。

退一万步来讲,即使这一万人完完整整的走到了涿郡或者大兴城,他们也不一定就能攻下大兴城。李密当时给杨玄感出主意的时候,总是有一个前提,都是建立在突然袭击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都是建立在毫无防备的基础之上。问题是这么一支上万人的部队,转战上千里,他们又没有隐身术,可以说还没到地方,人家早就知道了。只要敌人有了防备,这两个地方可是哪一个都不好攻下来。特别是大兴城,那可是隋朝两代皇帝花了大力气建成的首都。大兴城可比洛阳城还要坚固,并且守军也比洛阳城要多。坚固的城池再加上守军众多,这一万多的杂牌儿军无论如何是攻不下来的。

这样看来所谓李密三策貌似天花乱坠,非常高明,但其实是缺乏现实,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杨玄感虽然门第很高,但是他个人在官僚中的声望并没有那么高,他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发展到那么大的势力,还是因为老百姓确实太困苦了,太劳累了,所以才会站起来响应他。总体来说,当时官僚集团总体上还是拥护隋炀帝的,如果说统治集团内部还比较稳定的话,想要攻打这个政权,那可就相当困难了。

杨玄感这次叛乱刚一结束,隋炀帝就成立了以御史大夫裴蕴和民部尚书樊子盖为首的专案组,专门审理涉案人士。裴蕴这个人审案的特点在于既不看案情也不看法律,就看皇帝的脸色,樊子盖的特点是残忍好杀。把案子交到这么两个人手里,就可以看出隋炀帝是想要抛开法律,对这些涉案人士进行重判了。

杨玄感运回洛阳的时候已经是一具尸体了,隋炀帝也不肯放过,把他的尸体再次进行五马分尸,然后再放在大街上示众三天。最后又把杨玄感的尸体剁成肉酱,一把火给烧了,给他来了个挫骨扬灰。隋炀帝不光对杨玄感这个首恶处以极刑,对杨玄感的弟弟杨志,杨积善也是这样干的,全都是挫骨扬灰。杨玄感其他的几个弟弟,不管有没有参加这次叛乱,也都全部杀光。

还有一个卫福嗣,他的罪行绝没有杨玄感那么重,隋炀帝照样将他给挫骨扬灰了。其实他可是一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的心还是向着朝廷的。当杨玄感为了解东都之围,率领大军往西走的时候,他就瞅了一个时机回到洛阳城主动自首去了。他是希望坦白从宽,他在洛阳关了一阵子之后,杨玄感兵败之后。他又被押到今天的河北定州那里去受审。跟他一块儿押过去德还有李密。李密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一旦到了隋炀帝身边儿,肯定是死路一条,而且绝对是不得好死。所以他在路上就开始活动了,他就把身边其他几个涉案人士身上的金银财宝都收到了一起,孝敬几个押他们的狱卒。

李密十分恳切的对那几个狱卒讲到:反正我们也是快死的人了,这些钱对我们来说也没有意义了,到了阴间也就使不上了。不如现在就全孝敬给你们哥儿几个吧,只求等我们被杀之后,你们替我们买几口棺材就行……

那当然他手里的这些钱可远远比几口棺材值钱,所以这些狱卒看到有钱可赚,当然就非常开心的接受了。李密还留了一些散碎钱,天天请这些狱卒吃饭。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好馆子,就会进去搓一顿,俗话说:酒越喝越厚。就这样走来走去,喝来喝去,这些押运的狱卒就跟李密的感情是一天比一天深了。当然他们的戒备之心也就越来越松了,对他们看管的也就不那么紧了。

有一天李密就把这几个狱卒全给灌醉了,然后他就把墙砸了一个洞,就要逃跑。李密是个好人,他就叫上卫福嗣和他一起跑。卫福嗣对李密说:你跑吧,我不跑,我跟你的情况不同。你是主动造反的,我可是被杨玄感抓去的。并且我在杨玄感手底下的时候,我可是没少替朝廷考虑,我当时也没认真给杨玄感出主意。更重要的是我可是在杨玄感兵败之前主动投案自首的。所以我觉得就算是我到了隋炀帝身边儿,他也不会把我怎么样,没准就骂我几句就把我给放了,说不定还让我官复原职,那我何必冒险逃跑呢。所以卫福嗣就放弃了这么一个大好机会,规规矩矩让人家给押到高阳了。

隋炀帝一见到卫福嗣,就把他替杨玄感起草的那些诏书全拿出来给他看了,上面写的可是说隋炀帝是个昏君,并且还要废昏立明,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都敢写出来,他还想隋炀帝能放他一条生路,那可不就是白人做梦嘛。

隋炀帝一声令下,卫福嗣就给绑到了一个木头杆子上去了,然后在他头上还套了一个车轮把头给固定住。隋炀帝就下令文武百官一起朝韦福寺射箭,一时间是箭如雨下,把韦福寺整个人就射成了一个刺猬了。隋炀帝感到这还不够解气,又把韦福寺的尸首五马分尸,而且也是来了个挫骨扬灰。

隋炀帝把那些根本就没有参加叛乱的人,只是因为他们跟杨玄感私下关系不错,也被砍了头。杨玄感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好多读书人跟他关系都不错,这些人平常也就是跟他喝喝酒,写写诗,看看文章,最多也就是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发发牢骚而已。杨玄感在起兵造反的时候也就没有让他们帮忙,可是他的这些酒肉朋友居然也被隋炀帝一个一个追查出来,或者处死,或者戍边,这可是比窦娥还冤啊!

那些涉案官员的处境也是相当的悲惨,这次涉案人员比较多,影响力比较大,其实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案子。如果当时隋炀帝明智的话,他就应该在处置过主犯之后,其他人全部从轻发落,并且尽量装糊涂,缩小打击面儿,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才能显示出皇帝的博大胸怀。那样才能让本来不安分的人逐渐安定下来,才能够弥合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所以隋炀帝这次苛察执政,对于团结人心是非常不利的。本来杨玄感这次造反,已经在统治集团内部撕开了一道伤口了,现在隋炀帝不仅没有及时的把这个伤口缝合起来,反而是又在上面撒了一把盐,这可是他最大的失策。

隋炀帝在对待老百姓也是错上加错,他对两名审判官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造反啊,那就是因为天下人多啊。如果没有那么多人,自然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来造反了。裴蕴和樊子盖一听隋炀帝这么一说,他们可就全明白了,那就大开杀戒吧。凡是跟杨玄感有牵连的,一律砍头抄家。裴蕴他们定的标准可是太苛刻了,当初杨玄感包围东都洛阳的时候,凡是从杨玄感手里领过粮食的,那可就算是和杨玄感有牵连,全部拉到城南活埋。据史书记载,他们这次一共杀了三万多人,还有六千人被流放了,这可是滥杀无辜啊!做皇帝的不把老百姓的生命当一回事儿,老百姓可只能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就更要造反了。

本来隋炀帝东征的时候,山东地区已经开始小规模造反了。到了杨玄感叛乱之后,造反的数量和规模一下子就扩大了不少,东到山东,西到现在的宁夏,北到河北。南到江淮地区,处处都开始有人造反,而且好几支队伍的造反规模都达到了十万人。

这样一来,因为受杨玄感起兵造成的影响,更因为隋炀帝在杨玄感起兵之后,隋朝官员跟皇帝之间的离心倾向就不断加剧了。这样一来,老百姓造反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天下大乱其实已经初现端倪了。

当时隋炀帝刚刚得到杨玄感造反消息的时候,其实心里非常紧张,他还特地请教过老宰相苏威,他说:杨玄感是个聪明人,他造反是不是一个很大的祸患?

苏威回答说:杨玄感现在造反,那叫不能审时度势,所以他并不聪明,他成不了什么气候,但是我害怕他这个造反成为以后动乱的祸根。苏威说的非常好,可以说老宰相的担心是非常有道理的。

就这样,隋炀帝面对杨玄感叛乱,没有及时从自身身上找原因,采取有效的纠错机制。他反而是选择了以暴制暴,滥杀无辜,这样进一步加剧了老百姓对统治者的仇恨心理。俗话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杨玄感这次叛乱就像点燃了一个小火苗,迅速在全国各地掀开了燎原之势。由于隋炀帝让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导致全国的反隋武装风起云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就连隋炀帝本人也遭受了起义军的打击。

隋炀帝在高阳也就是今天的定州处置过卫福嗣他们之后,一直就留在了那里,因为定州离涿郡很近,便于他发动下一次东征。果然就在大业二年的十月份,隋炀帝就有一次召集文武百官,再次商量东征。讨论了好多天,大臣没有一个人说话,因为他们不同意。因为这个时候整个国家其实已经乱套了,全国各地已经到处都有老百姓造反。这些官员们看到国家已经乱成这样了,他们是想老百姓休养生息,缓解国内矛盾,他们是不想再次发动东征的。大家心是反对东征的,可是他们又不敢说出来,因为他们都知道隋炀帝是个刚愎自用的皇帝。他连老宰相高炯都敢说杀就杀,其他人可都被他给吓怕了。自从高炯被杀以后,朝堂之上就没有任何人再敢跟隋炀帝提不同意见了。所以隋炀帝就这个事情连续问了几天,朝堂里就是一片沉默。

隋炀帝知道如果这次放弃东征,那可就是主动认输了,隋炀帝那么一个骄傲的皇帝,怎么会轻易认输呢,所以他还是决定要再打一仗,把局面给扳回来。所以面对大臣们的集体沉默,隋炀帝还是坚持要一意孤行。

就在大业十年的二月二十日,他就下诏说:古今先贤也是历经失败,最后才成就大业的。所以我也要再接再厉,为了完成大业,我一定要第三次东征。这样全国的老百姓又再次被动员起来了,全国的士兵和老百姓又再一次齐聚涿郡,向辽东进发了。由于前两次东征失败,这次第三次东征,士兵的士气可以说已经低到了冰点了。因为他们知道这次前往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况且他们的老家已经是乱成套了。这时候他们也就没有心情再去其他地方打仗了。所以他们整天不是想着怎么打胜仗,而是整日想着怎么开小差往回溜。所以在路上逃跑的士兵是络绎不绝。这可让隋炀帝太生气了,他就要打算警示一下儿逃兵。就在大业十年的三月二十五日,隋炀帝到了今天的河北抚宁县里头,他穿上一身戎装来亲自祭祀黄帝。隋炀帝想通过祭祀这位古圣先贤来展示自己必胜的决心。他在祭台前立了一面大鼓,然后就把抓回来的士兵全拉到祭台前,然后他一声令下,这些士兵的脑袋就全掉下来了,鲜血汩汩涌出。他就把鲜血涂在鼓上,然后自己亲自擂起大鼓,号令三军。这场面可是够血腥够恐怖,这样并没有把人吓住,反倒逃跑的士兵是越来越多。这样一来行军可就不顺利了,今天这个编队说没人了,明天那个编队说人少了一半儿。

隋炀帝是一边儿带着队伍往前赶,还要一边儿去抓逃兵。这样一来行军速度可就慢下来了,这样就会因天气制约,错过东征的最佳时机。可是这次竟然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机,高原竟然决定不打了,遣使请降,而且还把第一次东征投降的一名官员斛斯政五花大绑,押到了辽东城下,算是自己请降的一个投名状。高原之所以要主动投降,因为他实在是打不下去了,因为打仗实在是太消耗实力了。隋朝实力那么强大,两场仗打下来尚且是民不聊生,举国造反,何况一个弹丸儿小国。所以国王高原就审时度势干脆就主动投降了。

隋炀帝考虑到国内已经乱成一团麻了,自己再往前打他也不能确定到底能不能打的赢。所以现在高原既然主动请降,他也就顺坡下驴,接受下来了,这样来说反正是自己胜了,也就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了。隋炀帝就开始率兵班师回朝,第三次东征到此结束。

就在他回朝的路上,必须要经过河北,而当时的河北已经是起义军的天下了。就在他们途经邯郸的时候,有一支起义军就盯上了隋炀帝的辎装了,他们想把皇帝用的东西劫下来享用一下儿。所以这支八千人的武装队伍就早早埋伏在路边,他们等隋炀帝的护卫军一过去,就一拥而上把后勤部队给冲散了,然后就抢劫了隋炀帝的四十二匹御马,扬长而去。连自己的御马都有人敢抢,可把隋炀帝吓坏了,他也就认识到国家这个时候已经乱的是不成样了。

更让他郁闷的是,就在元旦的时候,按照惯例国家是要举行大朝会的。到时候四方的君主都要来朝觐皇帝,表示对皇帝的臣服。现在高原既然已经投降了,隋炀帝在这次大朝会之前,就征高原入朝。高原他觉得入朝不安全,万一被扣住可怎么办,所以面对隋炀帝的征召他就根本没有理会。这可就让隋炀帝觉得太没面子了。可以说隋炀帝对这次大朝会可是寄予最大期望的,他正是通过高原朝觐,来向其他国家的国王展现一下儿他的威风,重申一下儿以隋朝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可是他这边儿准备的那么隆重,四夷君长也都全到齐了,就高远不见踪影,这不就等于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儿,打隋炀帝的脸吗。隋炀帝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结果却是一无所获,这可是不败而败,可以说是惨败。面对这种情况,隋炀帝也是难掩心头悲愤。所以大朝会之后,他回到长乐宫喝的是酩酊大醉。这个一心要超过汉武帝大英雄,现在精神上其实有点认输的意思了。

隋炀帝在国际战争中吃了败仗,再加上国内到处是义军四起,全国皆反。隋炀帝也就只好先把国际问题放在一边儿,全力解决国内问题,也就是全力对付国内的各路起义军了。水军大将来护儿和他的第六个儿子来整,他们刚从辽东战场一回来,就直接投入山东,河北战场,而且是所向披靡,由于他们的拼力平叛,山东、河北的义军就沉寂了不少。

另外一个厉害的将军叫张须陀,这也是在山东战场上涌现出来的得力干将,他是一个能征惯战的老将军。到了大业十年张须陀已经做到齐君通守了,而且是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张须陀就整个负责镇压今天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农民起义工作。

在新的岗位上,张须陀照样干的是如鱼得水。除了他本人能力超强之外,他还有两员得力干将,他们一个是秦琼另一个是罗士信,这两个人可都是《隋唐演义》里十八条好汉的上榜人物。历史上给两个人的真实定性只需要四个字就够了,那就是“少年英雄”。因为当时秦琼只有十八岁,而罗士信当时只有十五岁。秦琼就不用说了,他可是唐朝名将,而且是两个门神之一。而且还是凌烟阁功臣。罗士信刚出道的时候只有十四岁,有一次打仗的时候他就主动请缨,说他要上阵杀敌,张须陀一看他不过就是一个小娃娃,而且个子还挺小。张须陀就笑了:你要去打仗啊,你能不能穿上一副铠甲都是一回事儿。

罗士信一看主帅瞧不起他,二话没说,连穿两副铠甲,而且还背了两个箭囊,然后飞身上马,就左驰右突,表现的是神采飞扬,一下子就把张须陀给震住了。从此以后,只要是打仗,而且是打硬仗的时候就用罗士信。

张须陀当时面对的最大敌人叫卢明月,他也是一个很著名的农民义军的领袖。他当时是从涿郡起家的,已经转战到山东地区了,手下有十几万部众,算是一个声势很大的一支势力。

张须陀别看他的官儿挺大,但其实手下只有一万多人,而且他的粮食也不够。所以他跟卢明月对峙了十几天之后,他的粮食吃完了。人少再加上粮食也吃完了,所以他就只能先进行战略撤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是不好撤退的。只要他一撤,敌人可能就要追杀过来,这样就很容易乱了阵脚,就会被敌人给杀光了。

这时候张须陀就对手下讲了:敌军看到我们走了,一定会来追杀的,他要来追杀的话,他的大营就一定空虚。如果这时候我们去拔他的营的话,那就会有大好处,这可是非常危险的事儿,谁敢去?

这时候秦琼和罗士信两个人就主动请缨,他们就趁着夜色,带领一千人马埋伏到路边的芦苇丛中。眼看着自己的主帅张须陀带领着大军往前去了。卢明月这边儿果然是像他们想象的那样,一看见张须陀撤军,赶紧率众来追。卢明月这边儿一离开营地,秦琼和罗士信马上带领自己手下的一千人就去踢营了。到了卢明月的大营这里,他们俩翻过栅栏就进去了。留守部队一看有人从栅栏翻过来了,也赶快上去捕杀。这两个人就手起刀落,砍翻了卢明月大营中的十几个人。这一下子卢明月大营里的留守部队可就有些乱了。

这时候他们俩再打开营门,让自己的一千个弟兄都进来,然后到处杀人放火,很快卢明月的大营就烧成了一片火海。正在追赶张须陀的路明月,回头一看大营里着火了,赶紧就回来救援。他一往回走,张须陀那边杀了一个回马枪。和秦琼、罗士信一块儿前后夹击,就把卢明月给杀了个七零八落。最后他只带领了几百个骑兵突围出去,其余的全都当了隋军的俘虏了。这样山东、河南的局面就为之一振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