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包容的包容 > 第16部分(第1页)

第16部分(第1页)

再给人因缘,养活我的家小,帮助我的朋友,甚至对社会、国家做出很多的贡献。所以认识了因缘,就不会自私,就会懂得同体共生、感恩感谢。所以,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因缘。悟到这个道理,二年级毕业了。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2)

三年级的般若叫空。空,不是没有,而是要空才能有。茶杯是空的,才能装水,杯子不空,茶水要倒在哪里呢?口袋是空的,才能放东西;这个场地有空间,我们大家才能够聚会,所以空才能有。我们不要把空和有对立、分开,《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对于物质的有,空代表精神上的意义。所以佛教把空和有调和起来,空是一个真实的东西的样子,不是我们说的什么东西。比方说,我问大家这是什么,你们说这是讲台,是桌子。我说,它不是桌子,它本来叫木材,被做成桌子,做成椅子,所以桌子是个假相,不是它真正的样子,真相是木材。

你们说,不对呀!木材是山里的大树,大树才是它本来的样子,因为把树砍下来,做成各种东西。我又说大树也不对,它原本是一粒种子,埋到泥土里面,经过阳光、空气、水分、肥料等,宇宙万有的因缘结合在一起后,才长成树木,又被做成桌子、房子。所以说一切东西都是假相,因为它是空相,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就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用般若来看这个世间,看起来好像是真的,其实是假的;看起来好像是假的,其实是真的。好比你认为这东西很清洁,他说很肮脏。你说很肮脏,他又认为很干净。又如人的大便,狗子把它当珍馐美味。小鱼小虾,是小动物的尸体,可人却觉得蛮香蛮脆的。所以,心在这个假象上迷惑,就搞不清楚了。

《金刚经》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以用一则譬喻故事来说明。一对小夫妻结婚以后,有一天先生很欢喜地对太太说:我们酿在地窖里的酒,应该可以吃了,去拿一点上来吃吧。太太走到地窖,把酒缸打开,一看,吓一跳,先生竟然在这里藏了一个美女。她气呼呼地责备先生,怎么在酒缸里面藏着一个女人?先生说,哪有这回事,亲自跑下去一看。哼,你这种贱人,自己藏了男人在里面,还说我藏女人,两个人因此吵了起来。后来,他们的师父路过,听到徒弟在吵架,了解了怎么回事后,就拿了一块石头,把酒缸打破。酒缸破了,酒流走了,里面的男人、女人都没有了。所以,如果我们常常为这个假相执着烦恼,就不能见到真相。空是正见,是缘起,是可以见到真相的。

四年级的般若,是要见到真理,般若的真理,不是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真理是要经得起印证的。佛教的真理是要有条件的,第一,要有普遍性,就是这一个道理,不只在这里,才是有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没错的。比方说,人生来要死,这个不会有人否认,没有人生来不死,这是普遍性,又如花开花谢,我们从没看过花开不谢的。第二,有必然性,比方说,人出生后,慢慢长大,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一个小女孩,从婴儿慢慢地长成女童,小姐,男人追求,做人家的太太,做妈妈,再慢慢,就做老太婆。那么究竟这个人是女童,小姐,妈妈,还是老太婆?都是,也都不是。她有一个真正的生命,而前面所讲的都是她的假象,无常变化,这是人人都如此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恒长不变,世间法都有变化,变也不一定不好,对无常我们不必害怕。其实无常很好,因为世间是会变的,所以穷不会一生一世都穷,苦不会一生一世都苦;甚至虽然笨拙,只要经过努力,就会改进。无常,可以改变人生,这就叫般若的智慧。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必然如此,不是说你有钱,你说的道理就对,我没有钱,我就没有道理,不管男女老少,有钱没钱,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基督教常讲信主得永生,这句话很对,信主得永生,不过我们佛教在后面还可以补一句,不信也永生,因为永生不关信与不信的问题。有一位老妇人在医院里,医生已经宣布没有救了,亲人都到齐,大家围绕在老人床前。老人忽然说:“我现在很想喝杯酒。”人都要死了,怎么忽然要喝酒,孝顺的儿女,赶快找酒来给妈妈喝。喝过酒以后,她对大家说:“哎,我想抽一支烟。”信天主教的儿子不以为然,就说:“妈妈,医生说将要归天的人不可以抽香烟。”妈妈说:“要死的不是医生,是我耶,他怎么知道我的需要呢?”这话说对了,大家又弄香烟给她,抽过以后,她安然地笑笑说:“人生好美呀。”我觉得,这是很美的人生,因为有般若,如果没有般若,她就没有这么解脱了。这世界时间有春夏秋冬,空间有东南西北,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如果我们能够从般若当中,发觉出意义和美感,自然可以自在解脱。正如《般若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谁是观自在?观世音。谁是观世音?就是我们大家。除了我们大家,另外要去找观世音,找观自在,那是错误的。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3)

我们自己才是真正的观世音,自己不努力健全,只是妄想把自己托付给渺不可及的神明,这是错误的,要观照自己,才能自在。当我们观照到自己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比方我看到这个人,我不喜欢,我不自在;我看这一个地方,我不喜欢,我不自在;我看这个时间,我不喜欢,我不自在;对这个社会,不肯接受,不认同,不把它视如自己,当然不能自在。假如能把宇宙天地、虚空万物都视为是我的,用般若去分析世间的真相,慢慢地就能进入到观自在。

“照见五蕴皆空”的五蕴,就五个东西是的聚集:色、受、想、行、识。第一个色是物质,最后一个识是精神,物质和精神结合起来,就有受想行的功用。色受想行识是什么?就是我,五蕴,就是五个东西聚集的我。常常听到一句话:佛教讲四大皆空。什么叫四大皆空?这个色,它有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好比我们坚硬的骨头,是地;湿黏的痰涕、大小便溺,是水;暖度的体温,是火;气息流动的呼吸,是风。假如这四大要素,有一个不行了,就是四大不调,也就不能存在。花草也是一样,要有土壤、水分、阳光、空气才能生长,也要因缘和合,一旦因缘不具足,也是不能存在的。因此,所谓五蕴皆空,不是说死了以后才空,这句话的意义是世间万物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要和其他的相互依存,所以空的意思,要相互关系。

举一个例子,这是佛经里面比较深奥的。有一个旅行的人,错过了旅店,只好住到乡村小神庙里,睡在神龛的下面,打算等天亮再出发。半夜忽然进来一个小鬼,还背了一具尸体。这个人一看,糟糕,真的活见鬼了,怎么办呢?正在恐惧时,又有一个高大的鬼进来,指着小鬼说:“你把我的尸体背来做什么?”小鬼说:“哪里是你的,是我的。”那人听了两个鬼争执,更加害怕。小鬼一看,哎哟,这里还有一个人,就说:“喂喂喂,不要怕,出来,你替我们说一句公道话,这个尸体是哪一个的?”这个人很为难,心想:如果说是小鬼的,大鬼不会饶过我;如果说是大鬼的,明明看到小鬼背来的,这是伪证啊!唉,人之将死,说句真话吧。于是,这个人说尸体是小鬼的。大鬼一听生气了,就上去把他右边的膀子扯下来了,吃下去。小鬼想,这怎么得了,他帮我的忙,就赶快从尸体上替他接上一个膀子。大鬼仍不罢休,又把他左面的一个膀子给吃下去,小鬼再替他接上尸体的另一个膀子,总之这个人都给大鬼吃完了,小鬼也用尸体给他统统补好了。两个鬼一阵恶作剧,呼啸而去,留给这个人一个严重的问题,什么问题?现在这个我是谁呀?我本来是某某县某某村的张三,可是现在的这个身体,已不是我的身体了,我是谁呀?后来,他悟到一个道理:哦,原来这个身体不是我,身体之外的这个般若,是吃不了也接不起来的,才是我。

再举一个例子,在欧洲有场足球比赛,十万人都在那里盯着足球看。有一位先生抽烟,因为看得入神了,香烟烧到旁边人的袖子,就赶快道歉。旁边那个人也是球迷,球赛正在重要的时候,他有忘我的精神,回答:“没关系,再买一件就好了。”他也不计较,继续看球赛。后来,香烟又把前面一个小姐的头发给点着了,抽烟的人又赶快道歉,说:“是我这个香烟的罪过,对不起。”大概那个小姐的头发是假发,她也看球看得很入神,很忘我,说:“不要紧,回去再换一顶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忘我的时候,就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因为无我,一切苦都没有了。所以,人和人,人和物,人和环境、地理、气候、社会等不能协调,无法和谐,就会很苦。假如能用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就像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般若可以提供一个社会和谐的动力,大家拥有般若,发挥自己的般若之光,尽管中国有十几亿人口,那么人人都有般若,人人都能和谐,不为难也。

曾子墨:我想先请问您两个我们在网上所征集到的问题。一位叫“道不同不相与谋”的网友说,佛教是兴起于东方的典型的东方智慧,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既有的宗教信仰去接受佛教的理念,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佛教的解释是否可能?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4)

星云大师:

信佛教不是释迦牟尼或者观世音要你信,信佛教是信自己,因为人人有“佛性”,所以佛教基本上并不是绝对崇拜偶像的,佛教是要信自己的佛性,佛是人,我们不要把佛当做神仙,我们应该发展以人为本的佛教,发挥人性。人性提升了,就到达了佛性。在西方,基督教人士慢慢地也有信教自由,我们佛教的人去信其他教的也有,信基督教的人来信佛教的也有,不过我感觉,宗教可以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可以相互包容,不必那样认真地一定要信哪一个教。等于学生修文学课,还可以去修哲学课、物理课;等于吃菜,我吃了这一道菜,还可以吃那一道菜。所以,信一个宗教和信两个宗教,就跟交朋友一样,交了这个朋友,还可以再增加另一个朋友,这不是很严重的事情。

曾子墨:虽然您说不同的宗教之间可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但是我们还是想问您,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是不是会和当地其他一些原有的宗教发生矛盾,甚至冲突?

星云大师:佛教在历史上和政治、社会、宗教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冲突。从汉明帝佛教东传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政治上从未有过反抗、革命。举例来说,佛教就等于一个公司的员工,他们只晓得要服务社会,要慈悲,要无我,要有般若,要能舍己为人,把工作做好,就是要弘法利生。至于公司里的董事会,谁上台,谁下台,有什么纠纷,我们管不了。中国的社会改朝换代,对佛教而言,无论哪一个当家都拥护,像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寺庙、大和尚、出家人、佛教徒,都爱国,都拥护国家,佛教就有这个特性。

曾子墨:另一位叫做“佛光山的追随者”的网友问,您和大陆的佛教界常常会有一些交流,那么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佛教发展有什么不同?

星云大师:基本上佛陀是同一个,教义是“三法印”、“四圣谛”、“慈悲喜舍”、“十二因缘”……都一样的,没有人有异议。但就戒律、制度来看,到了中国禅宗有五宗七派,慢慢地有不同的修行方法。学术界也会这样,一个学术的道理,大家论议,你这样说,他那样说。两岸佛教的相互来往,现在很热烈,尤其在台湾,我常听到“三通未通宗教先通”。其实,还是同的比较多,如果不同的太多了,就不要强求相同。

观众:我想请问大师一个问题,佛教团体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情境,会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或者唐宋时期。您认为,当今社会的佛教团体最应该突显哪方面的性格呢?

星云大师:佛教在中国两千多年来,最早的传播是译经、刻经、出版、雕塑佛像,像敦煌、云门、龙冈。到了后来就慢慢地不同了,有的人欢喜参禅,就盖了很多禅寺。那么念佛的人,净土宗走入到民间,有所谓三根普被,民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历朝以来,除了一些宗派争艳斗奇之外,甚至还有大乘的、小乘的,还有密宗的、显宗的这些个派别,不过现在佛教要生存,要往未来发展,要靠人间佛教。20年前我去北京的时候,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他倡导人间佛教,我真是高兴,我说我从出家开始,就自觉有人间的性格,我也倡导人间佛教。现在这个人间佛教已经像阳光普照一样,慢慢在全世界点亮了般若的火炬,假以时日,未来必定是人间佛教的时代。

观众:基督教信仰,认为爱是从上帝那里来。佛教也讲爱,讲奉献,请问星云大师讲的“般若”从何而来?

星云大师:没有宗教不讲爱的,佛教有的时候排斥爱,是排斥那个自私,排斥那个执着,排斥那种虚假,因为不是真爱,如果是真爱升华了,就叫慈悲。常常有人问,人从哪里来?人是由爱来的,如果父母不相爱,就不能生出我了。我们叫“觉有情”,有情就是有爱的人,觉有情就是对于这个爱要觉悟,不能自私,不能一直爱得很糊涂,或爱得不当。比方说,佛教里的五戒,有戒邪淫,邪淫就是爱得不当。正当的爱,像男女之间谈爱情、结婚,佛教都准许,释迦牟尼佛没有批评过。像国际佛光会,先生来参加,必定要带太太,太太来参加,必定和先生一起来,就是寺庙里面的客房,你们要来借住,是夫妇就可以进去。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排斥,说夫妇要分开,佛教也很有人情,也很有爱的性格。所以,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男女老少虽跟我不一样,不过对方受苦了,我好像身上也感受得到,因为这样的关系,我就会慈悲,就等于你和我是相等的关系。这种从修养上慢慢体会出的无缘慈悲、同体慈悲,就是更高的爱。

附录:佛教智慧的真义(5)

观众:

我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到现在,希望能够有所启发。一向说佛教都以生灭无常为教理。我就很奇怪一点,从生到死的这一个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经历,为什么就要把它当成一种象,当成一种是假的东西呢?

星云大师:因为太过真实就变成一种执着,比方说,你有一百万,被人做公司倒闭了,如果过于把它想成是一件真实的事情,会不罢休,提刑事诉讼,很难受。假如换一个立场,我可能是欠他的,我还他了,心里面就会舒畅一些。过于把事情看成虚假,是一种执着,我们并不赞成,但是把世间看做是太过真实的,这也是一种执着。在佛法里面,有“真假中”,即真的道理,假的道理,中道的道理,其中以中道的道理为最好。有的时候,像我们过生活,太过热烘烘的,会乐极生悲,太过冷冰冰的,也会觉得人生毫无意味,最好热中能平淡,苦中能积极,这是所谓的人间佛教。

观众:古代的高僧大德们经常说,“出家人行必头陀,住必兰若”,这句话在今天还有意义吗?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