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促迫,光阴易逝,现在就开始,回忆我们的青春,回忆我们的亲人!我当时倡议的帖子就叫《现在就开始回忆》!
青春和亲人的话题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血管最丰富的所在。从六七十岁的老人,到三四十岁的中青年,都有说不完的话。大家像一群学生一样,整整齐齐地在做同一份作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闻讯而来。不断有人表示,夜深人静之时,抚今追昔,泪滴键盘。
叙述自己的故事不需要文字技巧,一些终身与写作无缘,以及不会使用电脑键盘的乡亲的文字格外令人感动。一位年近六旬的先生,用务农的手,坐下来操笔,老伴还怪他不去挣钱(正在兴建的兰渝铁路经过敝家乡,他们正在就近打工呢),老先生于是白天去挖土方,晚上回来写。写好了还得找人敲进电脑。
这是令人伤感的事情,当伟大的互联网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有人没有来得及学会操弄它,从而不能有效地享受它带来的全部好处。但这些人的回忆却可能别具价值。当我们决定把《现在就开始回忆》做成上个世纪的中国人的一份精神标本的时候,他们的记忆需要抢救。于是录音整理,就成了版主的工作。
五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偶然”投生在自己的家乡的,只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无条件地爱着我们的家乡。爱家乡,是天意。我也很想在此赞美一下我们的家乡,但是,既然这只是一种本能,那就免俗了吧,尽管我也由衷地觉得我们的家乡格外美丽。
那么,告诉你寻找这个美丽的地方的方法吧:你正对中国地图,目光往西南边滑下,找到四川东部,再往重庆的北边看,不,再仔细一点,因为它太小了,看嘉陵江,看嘉陵江蜿蜒穿过的那一片丘陵,对,就那么小一片--四川省武胜县,这是我们家乡在国家行政地理上的名字。
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这里原本应该划归重庆市的。它隔重庆只有一百公里的高速公路,而距成都却是两百五十公里。
更改县名是历朝历代求稳定和谐而跟上天搞心理战的惯伎,所以,中国大多数的县名都跟阿Q先生的姓氏一样纠结。我的家乡这一块土地也一样:南朝设汉初县,1271年,蒙军灭汉初,改县为“军”,称“武胜军”,意即以武取胜。蒙军要取谁的胜呢,即相邻的合川钓鱼城。当年,钓鱼城的宋朝遗民在这个孤岛上坚持抗战数十年,宋王朝已经灭亡,还在抗战,成为全国惟一的根据地。后改称定远县。1914年又改为武胜县,算是恢复了一个跟中古的血泪民族史有关的名字。
但这个名字是否意味着家乡民风骠悍尚武呢?不好说。当代,华蓥山起义,传说中的双枪老太婆虽是邻县而不是武胜人,但其中武胜烈士也很不少,而且武胜县境内发生过激烈的战役。著名红色小说《红岩》的主要作者,即是武胜人。此后,大跃进的步伐,*的武斗,所有的变革和艰辛……在政治一统的大气候下,应该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数地方一样的共性。
如果说家乡的历史还有什么特殊的话,或许应该算上,在原本极左的四川,家乡父老兄弟忍受过更多的苦难。在传统社会主义时期,家乡“向国家上交公粮”的热情过高,以致被推为全国的“红旗县”, 在这个并不很适合耕作的丘陵地带,在“农业学大寨”的生产模式下,这意味着什么是很明显的。但武胜是个好地方的歌儿却唱得特别抒情。
六
不过,无论如何,武胜只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川东一县。武也说不上胜,文也一般般。然而,也许正因为这样,《现在就开始回忆》才更有普遍意义。另一个机缘是,刚好,武胜的国土面积为九百六十平方公里,正是祖国的万分之一。莫非这是一份天意,要使《现在就开始回忆》成为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精神和命运的“万里挑一”的样本?! ■
(作者为《南方人物周刊》主笔)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现在就开始回忆”帖选一(1)
1959-1961年:一个中学生的饥饿
我的家乡武胜县中心镇,是个偏远古老的小镇,位于四川省东北边,浩浩荡荡的嘉陵江绕城而过。1959-1961年,我十二、三岁,初中阶段。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三年特大自然灾害”,吃公共食堂饿了几年肚子。那种饥饿感、饥饿恐惧感刻骨铭心,至今难忘。一边回忆,一边忍不住流泪。■作者 杨霞丹
一
1958年,全国人民轰轰烈烈“超英赶美”大跃进。我小学五年级,生病休学半年,算是半脱离火热的社会生活。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年红苕大丰收,听说烂在地里没人要。街上的宣传栏宣传“红苕的营养价值最高”,南街口那个馆子还摆了二、三十种用红苕做主料的菜品,油炸红苕丸子呀,油炸红苕丝丝呀,给小镇家庭主妇们做示范。
读小学三年级的二弟也住校过集体生活了。晚上我跟着妈去看弟娃,走进学校朝杨家堰方向那个大门,却意外看见好多老师,围着一个比人还高的黄泥巴炉子在大炼钢铁。站在人字梯上的男老师,把大家传递给他的门板块块呀板凳脚脚呀铁锅呀铁锁呀统统往炉子里丢,火烧得呼呼的。
小学大门外杨家堰一块地,麦苗儿青油油的,插了一块木板板,红字写的“小麦亩产5千斤试验田”,过了几天,变成了“小麦亩产万斤试验田”。当然,我这个10来岁的妹崽儿,对五千斤,一万斤,都没有什么具体概念实际印象。
镇上办起了公共食堂。各家各户不煮饭了,铁锅也交上去炼钢铁了。妈一天三次,到隔了两三条街的无逸街食堂去把饭背回来,妈、婆婆、我、小弟娃吃。我也去背了几回,背篼里一个小瓦钵装饭,上盖一个木盖盖。晴天还好点,遇到下雨天,我头戴个大寮叶壳壳,背篼里还要给饭钵盖个小草帽。人又矮,那寮叶壳壳就挎哒挎哒敲打背篼口口,脚上系的干谷草脚码子(稻草搓成粗绳子捆在脚上或布鞋上,下雨天泥泞路上防滑)吧嗒啪嗒在杨家堰泥巴田坎路上一溜一滑。有一天一个扑趴跟头,背篼歪倒在田坎上,半钵钵稀饭也倒在田坎上,我放声大哭。
在食堂打饭的拥挤人群中,我小半个脑袋露在柜台上方,丝毫引不起那个右脸颊上有疤疤的炊事员■的注意。一般是排在前后左右的大人都打上饭走了,才轮到我。食堂里先是天天干饭,后来变成水煮面块块,再后来就是清汤寡水的稀饭了。
那疤疤炊事员的饭勺子特别会认人。遇到那些熟识的大人,那些点头哈腰招呼她的人,那饭勺子就钻到稀饭底层去捞干的,而遇到我这样不起眼的小妹崽,她那饭勺子就在稀饭面上榨清汤汤。我敢怨而不敢言(此处不是我把“怒”错打成“怨”,是实实在在的“怨”),在心里赌咒发誓:不公平!不公平!你脸上那个疤疤还要长大!等我二天掌勺勺了……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