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在十六岁初中毕业的时候,老头子就当上了警察,十九岁时成了独挡一面的刑事警察,可是,二十岁的时候,他因为得罪了领导,被贬到了边远山区一个荒无人烟地方,一个人看守无线通讯塔七年,整整七年啊。”
“所谓是金子就会发光,终于有一天,老头子的一篇文章在报上发表,引起了一位警界前辈的重视和关注,老头子才回到了警界,不到十年就成了北方警界的权威……”
刘长贵和吉伟义有心投靠向天亮,但向天亮就是没有明确的表示,却反而扯到了别的事情上。
邵三河和李春南也好生奇怪,对于认准了的人或事,向天亮出手一惯的爽快,他现在急需人手,可人家的热脸,却贴在了冷屁股上。
当某些朋友对你,尤其你正处高位时,刻意投其所好的,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结交,而不是看中你这个人本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你危难之中施以援手。
话又说回来,通过逆境来检验人心,尽管代价高、时日长,又过于被动,然而,其可靠程度却大于依推理所下的结论,因此,倒霉之时测度人心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法。
显然,向天亮的故事,是说给刘长贵和吉伟义听的。
邵三河笑着说道:“天亮,得知你这个关门弟子不当警察了,易老前辈有何感想呢?”
“感想?在清河见面的时候,老头子踢了我两脚,就是他的感想。”
吉伟义微笑道:“天亮的故事非常有启发。”
邵三河道:“所以嘛,长贵,伟义,你们那点小挫折,其实算不了什么,天亮,你说是不是?”
“是啊,广阔大海中中的一朵lang,人生道路上上一个插曲而已。”
刘长贵才三十五岁,吉伟义甚至刚满三十岁,对于从政者来说,仕途才刚刚开始不久,即使被贬到基层,东山再起的机会有的是。
刘长贵问道:“天亮,你对晋川镇的工作,有没有什么指示?”
向天亮笑着说道:“长贵,今天不谈工作,只是聊天哟。”
“噢……对,聊天,聊天。”刘长贵忙着笑道。
其实,向天亮还想乘机再观察一下刘长贵和吉伟义。
刘长贵长得仪表堂堂,一脸的英武,精气神十足,正是向天亮喜欢的形象。
而吉伟义却是一付知识分子的外表,戴着高度的近视眼镜,文气而柔弱。
向天亮在着重关注吉伟义。
柔弱之人,未必就是君子。
好欺侮弱者的人,必然会依附于强者,能抑制强者的人,必然会扶助弱者。
但柔被弱者利用,却可以博得别人的同情,很可能救弱者于危难之间,弱者之柔很少有害,往往是弱者寻找保护的一个护身符,柔若被正者利用,则正者更正,为天下所敬佩,正者之柔,往往是为人宽怀,不露锋芒,忍人所不能忍。
柔还有可能被好者、邪者所利用,这就很可能是天下之大不幸,他们往往欺下罔上,无恶不作;在强者面前奴颜卑膝,阿谀奉承,在弱者面前却盛气凌人,横行霸道,他们以柔来掩盖真实的丑恶嘴脸,让人看不到他的阴险毒辣,然后趁你不注意狠狠地戳你一刀,这才是最可怕的,正是这种人才善于耍手腕,以他的所谓柔来战胜他的敌人,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往往长于不动声色,老谋深算,满肚子鬼胎,敌手往往来不及防备便遭暗算。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毕恭毕敬的模样,一般而言,这样的人与人交际应对,大都低声下气,并且,始终运用赞美的语气,因此,初识之际,对方往往感觉不好意思,但是,交往日久,就会察觉这种人随时阿谀的态度,而致厌恶。
观察了解,这种类型的人的幼年期,多数受到双亲严厉且不当的管教,而致心理扭曲,总是怀抱不安与罪恶感,心中有所欲求时,就受到内在自我的苛责,久而之久,这些积压的情绪经过自律转化,就现形于表面,这样的表象,是他们所自知的,却是难以修正的,因为借着毕恭毕敬的态度,他们才能平衡内在的不安与罪恶感,并且压抑益深,态度益甚。
也就是说,他们外表的恭敬,并非内在的反映。
这种人常常过分使用不自然的敬语,常是敌意、轻视、具有警戒心的表示,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双方关系好时是用不着过多恭敬语的,口头的礼貌,并不表示对你的尊敬,而是表示一种戒心、敌意或不信任。
公允地说,毕恭毕敬的柔弱者,大多并非是什么恶人邪徒,之所以强调对他们的防范,是因为在他们柔弱的表像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之时,混迹其中的黑心者很容易偷袭得手。
由此可见,当与外表平柔之人打交道时,应该力戒松懈,小心测试他内心的意图,而绝不能掉以轻心,以为此类人就可以不负重托,不行好邪,有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外表毕恭毕敬的人更应如此。
观人于微而知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