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情圣对话 > 第35部分(第2页)

第35部分(第2页)

——对她父母,或许只有那1万8千元。现在什么都在涨价,25年的含辛茹苦,一位名牌大学的硕士毕业生的命,只换1万8千元,不能不说太贱了些!其升值幅度远赶不上“鳄鱼肉穿山甲肉猫头鹰肉等”某名校某些人爱吃的山珍海味涨价的力度吧!

当然人间还是有真情,她的大学、研究生和中学同学,许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甚至还在读书的同学们,都纷纷解囊,募捐的数目竟然也超过了“相关规定”的1万8千。某名校善于办事,大概想给她的父母“更大”的安慰,想把这两笔钱加在一起给她父母报上一个更大的数目,后被同学们发现。我们不知道校方是如何知道同学们捐款的数目的,或许只是“全程陪同”的结果,当然也有人过于善良,往往以“大局”为重,确实为校方处理问题带来许多“便利”。

鲁迅先生在《忆刘半农君》时,曾经说过他喜欢年轻时候的刘半农,虽然当时不免幼稚单纯;而讨厌逝世前几年身居要津的刘半农。不错,年轻时的刘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今日的她,未等到在某名校行政上身居要津,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学生辅导员时便自杀了,确实也是“浅”,但却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她的博客SPACE名称叫“好好活着”,而她自己却选择了另一条路,有人从中看出的是讽刺。然而我却只能说这些人愚钝。

是“好好活着”没错,她也曾坚定地认为应该好好活着。可是,所谓好好的活,不是苟活,是有理想、有尊严、有自我的活着。而不是随波逐流、苟且偷生,最终把自己变成一个自己也不认识的人那种活。

引用人大不久前跳楼自杀的一位中文系教授余虹的遗言:“这些年不断听到有人自杀的消息……听到这些消息,我总是沉默而难以认同那些是是非非的议论。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只要还有一点人气都会有一些难以跨过的人生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轻生放弃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当然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种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薇的博客中,曾经有一段文字是对这位教授进行过缅怀,称赞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由此可见,她最终选择了一样的路,其实一点也不违背自己“好好活着”的博客宣言。

后记:

一个如此年青美丽的生命,就这么忽然的消逝了。如流星,如烟花……

这年头,打开网站新闻,经常会有某某大学出现跳楼的事件,人心都已经麻木,练就铁石心肠。

于是悲剧仍然不断的发生着。

真的只是因为人有病,天不知吗?

其实在我看来,不是人有病,而是社会有病。

而且这社会之病,弄不好还是无药可治的癌症。如鲁迅笔下那个铁屋子,里面的人都要闷死了,可恨并没个高明之士出来呐喊,去警醒沉睡的人们。

然而知道这些,除了能使个人活的万分痛苦之外,还能怎么样?

不过只能“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而已。

然而她之与我,却不比寻常。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每每读她的文字,必有感同身受之感。而一想到与她已是阴阳两隔,总不免痛彻心扉、痛不欲生一回。然而除此之外,还能如何?也不过只能“无法挽回,任流水西风消长”。

因此不如暂时忘却吧,因为只有忘却,才能活得不那么沉重;而只有活着,也才能记得。

仅以此文,自欺欺人的做个了解。

因为谁都知道,为了忘却的纪念,实则为了永志不忘。

以下是该事件的男生版,属于本人原创,我的版本(并非虚构):

失足

张允是一个好学生,一直都是。

从小学一年级起,到大学毕业止,他的成绩都是一流的。这多半是因为他较高的智商,再加上一点笨鸟先飞的精神。

他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识字不多,望子成龙,迷信学问。当张允不费吹灰之力的考取一所名牌大学时,全家人都乐不可支,大费周章的请了一场酒席,比同村任何一场红白喜事所办的规模都盛大都排场。

这虽不是张允的主张,却是得到了他的默许的,与此同时,也给他埋下了一股心理压力,从此形成了“学不成名誓不还”的信念。

就是这个该死的信念,直接害死了他。

张允之所以以优异的成绩进了最冷门的历史系,有那么两个原因。一是他对历史感兴趣,整个高中以下的学习经历使他觉得只有历史还有些趣味,其他的都太过枯燥无聊。既然上了大学就要专门学习一门课,不如就选择这门比较有兴趣的历史吧。二是因为他所上的这所名牌大学文科院系中正是以历史最为著名。

对于学习高手的张允来说,大学的课程实在是太简单了,虽然是名牌大学,考试却简单得如同儿戏,只要你花上点少许的精力,90分以上的优秀成绩宛如探囊取物。

因为家在农村,赶上了大学高收费的这班新概念大提速列车,张允也不得不按照最高意志者所期待的那样,以自己负债的形式从银行里把大把的钞票取出来转手再塞进学校那些脑满肠肥的钻家教授之手,以实现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英明决策。

转眼大学四年过去,虽然按照成绩张允可以被保送到另外一所名牌去读研究生,不幸的是正好赶上了自费上研究生这班航天飞机,已经负债三万的张允已经不被允许继续从银行取钞票,而他日渐困顿的家里也需要他不再做个纯消费的24岁的大孩子。于是未经多想,他便自动转学到了社会大学继续自己的研究生学业。

名校不愧是名校,在大学生就业难喊的天响的今天,并且是公认的冷门专业的张允,没出校门就接到无数要求其去面试的电话,其中以广东省的居多。经验不足的张允仅凭小道消息也能推测出这些电话中至少80%都是骗子,再加上本就囊中羞涩,他从根本上否定了远赴千里之外去参与那所谓的面试。

事实证明留在学校守株待兔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尤其是对各项成绩都名列前茅的乖学生张允来说是如此。在别的找工作的同学都忙着东奔西跑的时候,张允被一所来校内开招聘会的著名国企所录用。虽然薪水只有1500有点少,工作也跟所学专业无关——据说就是做一个销售网点的头头管着几号人,然而毕竟是名牌企业,考虑到耳边吵得震天响的“工作难找”的呼声,以及除了回到古代否则很难找到跟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么个事实,张允也就咬了咬牙,签了那份协议。

谁知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国企就是国企,上层的盲目扩张,中层的人浮于事,千篇一律的拿出力而不落好的底层开刀买单。活越来越重,工资却越拿越少,——名义上是1500,实际上,嗨,你还是祈祷那个单子不是自己的才好,因为看了后保管让你知道什么叫痛苦:七扣八扣,一千五还剩下不足八百!张允被分到了中部一个省会城市的基层网点,很快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