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夕阳醉了简谱完整版 > 第199章 佛与道谁更适合我(第1页)

第199章 佛与道谁更适合我(第1页)

上章说到辽宁大悲寺的故事,我去认真参观参悟了一圈,发现大悲寺真的和其他的寺庙完全不一样的风格!该寺院的佛陀僧尼完全是以真正的苦行修炼,而不是其他的一些寺庙被金钱严重污染污渍污秽了!尤其是那什么寺的和尚们的胖大巍伟红光满面养尊处优,浑身散发着铜臭味……

不少寺庙都是金壁辉煌亭院森森,那些住持方丈们显然就是财主成功人士形象!而大悲寺则完全相反,八条自我约束力的很严的律戒令人肃然起敬!我感觉大悲寺的佛僧才是中国真正的佛教!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吻合佛的教义……

那道教如何呢?我对道教可以说是非常的生疏,除去过青岛崂山道院外走马观花并被道士忽悠了几百块钱,什么捐赠留在功德牌上,反正我后来又去了没看到我的名字!可能是我捐的钱少了吧?不够功德……

这不早就听说茅山道士很灵验,我就准备专门过去一探究竟……

茅山,坐落于现今江苏省镇江市和常州市金坛区交界处,风景秀丽,幽静宜人,蜿蜒起伏,有道教圣地“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之称,又是“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二洞天”,更被誉为是“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

这种种称号不仅为她披上了层层神秘的光环,也为她引来了许多奇人异士。因为有道教一宗发源于此,所以以此为修炼本处,后发扬出去的道教宗派称之为“茅山宗”,人们便把其弟子呼之为“茅山道士”。

但愿我能识茅山真面目,探源道士觅道踪~

为此我专门结交了当地的一位老者,他姓诸葛单字浩,是镇江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的。

诸葛老人首先向我讲解了茅山道士一些的历史渊源和前世今生……

茅山道教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道教茅山宗的摇篮,同时又是“三茅真君”筑庵修道的栖身之处所。历史上茅山高道辈出,特别是刘宋时期,茅山作为当时都城金陵的后山,朝廷聚兵御敌、帝王掌山执教安民、官僚仕族避世归隐、文人骚客抚琴弄墨、善男信女朝圣等无不聚集于此。说到茅山道士,当然首先应该说一说“三茅真君”。

老人家很健谈,看来肚子里有真才实学~

公元前82年,六十开外的陕西咸阳人茅盈来句曲山,在山中采药,济世救人,在洞中潜心修炼,得道成仙。

元《茅山志》记载:有一天,王君接到仙书,朝见西王母,携茅盈同往,驾起双龙神车,飞往白玉龟山,在青琳宫见西王母。得道后,一次茅盈回乡对父亲说,我已受圣师符箓[lù],无时不有天兵天将在守护,千万不可打我。否则,三官大帝考察到了,将会受到惩戒。其父不解其意,正欲举手杖打茅盈,哪知手杖已摧折,断段飞扬,穿柱陷壁。后茅盈又将一位溺水之人掘地挖棺,三日能语,在世活了90岁。

凡人成仙实属稀奇,在我们的历史传说中很多~

凡人也可以通过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老,这使茅盈的两个兄弟皆视荣华富贵如敝屣,弃官不做,追寻茅盈千里迢迢来到句曲山,最终都如愿以偿飞升上清。

道教是一个多神结构的宗教奉祀庞大的神团系统,在实际的朝觐中,那些颇显亲近的地方神灵,更加受到当地民众虔诚的膜拜,茅山供奉“三茅真君”就是一个例子。

老者说道:

其实道教来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的神仙方术。而鬼神崇拜、神仙信仰与方术及古代哲学确是道教前史上的主要思想内涵。道士所从事的活动内容十分庞杂,有坛蘸、布道、符箓、禁咒、占卜、祈雨、圆梦、躯疫、祀神等。布起道来好像玄机无限,显得十分深奥莫测,让人摸不着边际。

茅山道士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可以娶妻生子。茅山道教是正一道符箓派,茅山是正一派道教的主要道场。道教分为全真道与正一道两大系统。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荤,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比如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

看来道教比佛教复杂好多!我心里面在想和我肤浅了解的佛教比较一下,道教是更神秘神奇云里雾里的……

您是不是也是在修仙诸葛老先生?我问道!

他老人家笑笑不说话,看来是默认了!但他并没有穿道服留道发纠啊!

老人家和我边走边说:

上清派祖师杨羲等和东晋炼丹家葛洪,都先后在此修炼过。南齐永明十年,做了十四年朝廷闲官“奉朝请”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辞呈,齐武帝准允后,他就到茅山做了隐士。在金坛华阳洞内住了下来,并给自己取了个道号“华阳隐居先生”。

我想起来了!葛洪我在哪里听说过但杨羲没听说过,是不是曾经的电影《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杨过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茅山宗前身为道家的上清派,陶弘景继承了杨羲、许谧所传的上清经,悉心编纂了专门记述着上清派早期的教义、方术,以及历史的《真诰》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的两百余卷道经,在此弘扬上清经法。后又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后人因以茅山为祖庭,才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以后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

原来茅山派是这样的来历?

我继续聆听诸葛老先生的解说:

在唐代,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着名天师张万福,不过,可以顺便提到的是,在后来的道教史册中,身为天师道徒的张万福,却被越来越凸显的上清系所遮蔽了。例如阳台道士刘若拙述、荆南葆光子孙夷中集,成书于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的《三洞修道仪》,在记载道教科仪的历史时就说,先是三天法师张君,受老君正一科法,整理二十四治,因为那里“为六天魔鬼占据,号日鬼营”,后来,经历寇天师、陆修静以及“若隐赵先生、潘天师、澄源李先生、司马天师、宗元先生吴天师、牛先生、叶孤云、叶广寒二天师、希和李先生,皆传教之光明者,具载道门七叶图”,并指出在唐代,“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篆有一百二十,阶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这里列出张陵、寇谦之、陆修静等等,而在盛唐时期,有了司马承祯、吴筠等等上清派的道士,却没有了张万福的位置,天师道的系谱下面却接了上清派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道门七叶图》这个书名,从中可以看到,就像佛教禅门南北两宗在“七代”位置上互不相让,争夺正统一样,道教可能也同样有过这种后起新兴的强势门派改写历史的情况,而在改写中,在上层士大夫中很有势力的上清一系逐渐遮蔽了天师一系,而张万福也渐渐在道教史上被边缘化了。

这个张万福是不是历史上的太极创始人张三峰呢?张三峰的传说故事非常多,基本上老少皆知,深入民间百姓的口口相传中……

我不知道因为我对道教的了解太肤浅了!以前深沦于红尘里面苦苦挣扎求生,经历了好多的失误失败乃至失望……

只是这次的安东的严重失误导致我失败得陷入绝望中……

才被动地沉迷于佛教的追踪和道教的探求……

诸葛老人见我一直在沉思状态中,其实他老人家并不了解我此刻的心情……就继续解说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