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宝琳被杖责二十大板后,整个人仿佛被抽去了脊梁骨,瘫软无力。
他的后背皮开肉绽,鲜血透过层层衣物渗了出来,每挪动一下,便是钻心的疼痛。
被父亲尉迟恭拖回府中时,他已经疼得意识模糊,整个人昏昏沉沉,宛如置身于噩梦之中无法自拔。
尉迟恭望着儿子这副惨状,心中五味杂陈。
他既对儿子的遭遇感到心疼,又因他的所作所为而怒火中烧。
他知道,此次事件若不是有诸多巧合,尉迟家恐怕已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他暗自下定决心,必须让儿子彻底改过自新,否则家族的荣耀将毁于一旦。
于是,在将儿子安置妥当后,尉迟恭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尉迟宝琳禁足于后院的一处小院之中。
这个小院平日里鲜有人至,十分幽静,周围高墙环绕,仅有一扇小门可供出入。
尉迟恭安排了两名忠诚可靠的家仆日夜看守,严禁任何人私自与尉迟宝琳接触,更不许他踏出小院半步。
初被禁足的日子里,尉迟宝琳满心都是愤怒与不甘。
他觉得自己是被冤枉的,那个假冒他之名的歹徒才是罪魁祸首,而自己却要承受如此严厉的惩罚。
他在小院中不停地咆哮、咒骂,对父亲的安排充满了怨恨。
他对着看守的家仆大声叫嚷,要求他们放自己出去,找皇帝和公主当面说清楚,但得到的只是冷漠的回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尉迟宝琳的愤怒渐渐被孤独和无聊所取代。
他被困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每日只能对着空荡荡的墙壁和院子发呆。
没有了往日的花天酒地,没有了朋友的陪伴,甚至连基本的自由都被剥夺。
他开始回忆起自己曾经的生活,那些肆意妄为的日子,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悔意。
在禁足的日子里,尉迟恭虽然没有亲自去看望儿子,但却时刻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他通过看守的家仆了解到儿子的情绪变化,知道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但他也明白,仅仅靠这些还不足以让儿子真正改变,他需要让儿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和磨砺。
于是,尉迟恭找来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让他每天到小院中给尉迟宝琳授课。
先生带来了各种书籍,涵盖了经史子集、兵法谋略等多个领域。
起初,尉迟宝琳对学习毫无兴趣,他觉得这些东西枯燥乏味,远不如出去玩乐有趣。
但在先生的耐心教导下,他逐渐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
他开始了解到历史上那些英雄豪杰的故事,他们的忠诚、勇敢和智慧让他深受触动。
他也明白了作为一个家族的子弟,肩负着怎样的责任和使命。
他想起了父亲一生为大唐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却如此不争气,心中充满了愧疚。
在学习的过程中,尉迟宝琳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性格和行为。
他意识到自己平日里的任性和冲动给自己和家族带来了多大的麻烦。
他开始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让自己变得沉稳和内敛。
除了学习,尉迟恭还让儿子在小院中进行一些体力劳动。
他让人在小院中开辟了一块菜地,让尉迟宝琳亲自耕种
。起初,尉迟宝琳觉得这是一种折磨,他从未干过这样的粗活,双手很快就磨出了水泡。
但他没有放弃,他知道这是父亲对他的考验,也是他改过自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