靑弋河旁的工坊,占地足有五百亩。
在孙策的安排下,孙河早在孙策巡视各县前,便在河边搭建起了工棚。
并遵照孙策的嘱咐,在沿河的堤坝上,修建了足足一百个水碓。
水碓是农夫用来舂米的,因为依靠水流为动力,所以称之为水碓。
而碓则是花岗岩石,凿空如水缸一样的工具。
水碓在汉末,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物品。
但像孙策这样,足足搭建了一百个水碓的规模。
声势还是不小的。
“友德,安排人工人,把浸泡好的竹子,日夜赶工,用水碓,打成竹浆。”
孙河现在对于孙策,遇到云梦水神传授的造纸术,也是颇为好奇。
他现在也想看看,孙策究竟要如何造纸。
以至于孙策让他安排工人,用水碓打竹浆,他是一点不奇怪。
而孙策招募的这群工人之中,虽然有木匠,铁匠,石匠等技术工人外。
但却唯独没有回造纸的技术师傅。
不过这也能理解,毕竟这个时代,纸张接受程度还很低。
除了朝廷有个造纸坊外,民间还真没有做这个的。
但孙策脑海中有记忆传承技术。
虽然不算完整,但现在他手中要人有人,要材料有材料。
工具什么都齐全,他相信制造出纸张,那也是迟早的事情。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
一头钻入工坊内的孙策,这一忙,就是两个月。
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到了造纸工艺之中了。
第一个月的时间,基本是准备工作。
直到第二个月开始,他才开始进行制作成品。
他身为主将,亲自带领一百二十名工匠,日夜分工劳作。
打竹浆,只是造纸环节,最初的第一步。
后续还要煮浆,加入各种树皮,从而获取树皮的胶液,从而增加纸张的韧性。
树皮也不是什么树皮都行,主要是桑树皮,槐树皮,苎麻、青檀树皮,以及各种树藤。
这个添加的过程,也有一定的比例,太多了不行,太少也不行。
经过反复的实验。
以及数以百次的实验,孙策终于找到最佳标准。
在造纸的过程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
孙策没日没夜待在工坊造纸,不但引来程普、黄盖、韩当三人的劝谏。